- 中國電視史:1958-2008
- 常江
- 690字
- 2019-08-09 18:48:53
第二章 政治的孱弱映像: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十分獨特而又重要的時期。一方面,這場持續了十年的政治運動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另一方面,在歷史學家眼中,它又是中國政治現代化過程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的歷史學家將“文化大革命”稱為毛澤東發起的第二次革命,認為毛的目標是“使中國成為一個雖然貧窮但卻保持社會主義純潔性的,更加平均主義、更少特權、更加集體主義、更少官僚主義的社會”[187]。但比起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次革命來,“文化大革命”因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和能執行新方針政策的統一組織而未能在推倒舊政權的同時建立起新政權,并給中國社會留下了一片混亂。[188]
對于剛剛開始恢復建設與發展的中國電視業來說,“文化大革命”的爆發無疑是其成長過程中遭遇的重大挫折。與其他行業一樣,電視業也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陷入了體系的混亂與崩潰,初創期形成的種種傳統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幾乎完全中斷,直到1970年以后才得以緩慢恢復。政治運動對社會文化系統的正常運行構成了破壞性的影響,使得原本已經在理念和實踐上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電視業出現了罕見的停滯和倒退,這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電視業發展的基本特征。但與此同時,中國電視的制作與傳播技術卻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不但開始了從黑白電視向彩色電視的過渡,而且基本建立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全國性播出網。而這些“進步”同樣源于左右時局的政治勢力對于大眾傳媒的宣傳和教化功能的預設。在整個“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電視亦步亦趨地跟隨著政治風向,并小心翼翼地反映、折射著彼時錯綜復雜的政治生態,其內容和機構特征也幾乎完全由政治的力量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