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
- 蘇力
- 2982字
- 2019-08-09 18:57:55
還得分、封、建!
憲制層面必須回應的另一大麻煩是,如何有效瓦解,然后重組,因變“兄終弟及”為“嫡長繼承”而利益受損,因此有意無意可能抵制這一憲制變革的各種政治力量。第二節的分析顯示嫡長繼承有利于整個國家的政治穩定。但整個國家因此受益,卻不意味著人人都獲益。嫡長繼承制對國王的絕大多數兒孫是不利的。因為,每代兒孫中,如今只有一人將獨占這一國家最高政治職位——這也是一種“財產”——及其收益。如果沒有其他制度的輔助,王室中所有因這一制度變革受損的人,基于個人利益,就可能以堅持“祖制”也即憲制為由拒絕嫡長繼承制。若強行推進,則會激化兄弟間或叔侄間的權力和利益之爭,王室內部會爭奪激烈,甚至互相殺戮。商紂王的失敗就是前車之鑒。眾多個體各自的理性選擇并不匯聚成他們共同的或整個社會的理性選擇。
我還是分析一下可能的利益相關者。首先是在位國王。嫡長子有可能是,卻未必是,國王的最愛。[169]作為父親,而不是作為頭腦清醒并勇于承擔責任的政治家,國王未必愿意將王位以及與國王的政治責任相伴的財富、權勢和地位全都轉移給嫡長子一人。若沒有對風險、制度約束的充分理解以及對制度的高度尊重,僅基于生物收益考量或生物本能,國王至少趨于由眾多子女分享財富和權力。國王的這種自然傾向很容易獲得他的其他孩子的呼應。即便不愛江山,討厭政治,不愿承擔政治責任,王子們通常也不會拒絕享受財富、地位或權勢。
其次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嫡長子。嫡長繼承制理論上說對他更有利,因此他會支持嫡長繼承。但問題是,一定會有生來就更愛文學、藝術、手藝、科學,愛美人但不愛江山,厭惡政治,畏懼權謀,怕擔責任的嫡長子。甚至,作為一個人,一個兄弟,有些嫡長子也可能很看重手足情誼,愿意在一定限度內,與兄弟——甚至姐妹,如果允許的話——分享自己繼承的地位和權力以及與之伴隨的巨量財富。在兄弟間以某種方式切分與國王這一職位相伴的政治權力、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也即“封建”,其實是有人的自然情感基礎的。
甚至,更有政治必要性。因為,第三,即便不是國王的全部兒子,至少國王的某些兒子可能不甘心認命,不愿接受自己在自然法上的“不幸”——自己出生時的偶然序列或/和生母的不幸法定地位。一定會有人覬覦權力,也完全可能還有人生來就比嫡長子更關心政治,更擅長政治和權謀,早早就盯上了王位。如果嫡長子壟斷了政治權力或其他利益,其他王子一無所得或所得很少,嫡長繼承制就難以推行,很難維系,反而會催化爭奪權力的陰謀提前展開,直至刀兵相見。
為維護王室團結,為消除或至少弱化非嫡長子基于自我利益或獨自或聯手陰謀篡奪王位,為配合嫡長繼承制實踐,就有必要讓所有非嫡長子也能系統地和制度化地分享部分政治權力和利益;這不僅符合國王和各位非嫡長子的利益,也符合嫡長子本人的安全利益甚至政治治理的利益,而且由于避免了政治動亂,也符合國家政治包括普通民眾的長遠利益。
這種系統和制度化措施就是封建。有研究認為商代已有分封,但商代的分封與西周的分封有重大區別。[170]商代分封不見“授民”,因此更像是對部落聯盟中其他部落的地域人口管轄的一種確認,有“封”,但無“分”。西周,則有疆域土地和民眾的“分”,這就不僅是對諸侯國的“封”;此外更有諸侯國的“建”,即完全出于政治制度考量而在某地創設一些諸侯國——想想姜子牙受封的“齊”。“封”也不僅是確認或只給個名號,由于封號有等級之分,這其中伴隨了對眾多諸侯及其“國”的等級設定和系統配置,這至少包含了對西周整個國家政權組織結構的系統化和理性化。也因此,西周與夏商有顯著區別,它不是一個部落聯盟,而真就是一個大國;盡管還不是中央集權,也確實沒法有效實踐,但這一體制的設計是中央集權,各諸侯的權力淵源都來自周天子。
據此,有理由認為或——再退一步——猜測,西周分封制發生的重要政治考量之一(其他因素我會在第五章討論)可能是,伴隨嫡長繼承制的確立,必須重組西周王室的血緣群體架構和形態。考慮到西周曾以“遺其王父母弟不用”為口實成功鼓動商朝貴族的叛變,西周統治者,明智如周公者,完全可能從一開始就清楚意識到分封之必要,以及個中利害。這是為確保從兄終弟及轉向嫡長繼承的憲制變革的一項不可或缺的配套制度,是一項精心設計的憲制措施。
這一制度設計還有其他潛在收益,順應了西周的發展需求。西周統治的疆域已經太遼闊了,是當時人類史上的空前。完全由嫡長繼承的天子直接率領并管理這個注定并正向疆域國家轉型的大國,確實超出了天子和中央政府的能力。但完全照搬夏商的宗法憲制,實踐部落聯盟的國家,無法實現當時條件下的有效治理,甚至政治上會很不穩定,因為夏、商都是被其他部落推翻的。必須尋求能相對持久且有效治理整個西周的全新政治架構。[171]
伴隨嫡長繼承制,因此就可以理解西周的“分”“封”和“建”。在渭水下游和黃河中游,周天子建立了由自己直接統治、將由嫡長子繼承的中央特別行政區——“王畿”。王畿以外的全國土地,據說被劃分為大小不等無數塊,分封給親族、功臣和一些未能征服的部落,建立眾多同姓諸侯國和異姓諸侯國。與周天子做法相似,各諸侯王也將本國中心地區留給自己直接統治并由嫡長子繼承,其余土地分封給嫡長子以外的親屬——卿大夫,其封地稱為“采邑”。在保留了采邑中由自己治理并將由嫡長子繼承的地域后,卿大夫也將自己采邑的其余土地分割給自己的嫡長子以外的親屬——士,稱作祿田。由此,西周的疆域由眾多諸侯國構成,每一諸侯國由眾多卿大夫的采邑構成;采邑則由眾多祿田構成。概括起來就是,“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172]
全國由此形成了一個以周王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由四周拱衛的統一的等級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結構。其功能已遠不止確認并確保嫡長子作為合法王位繼承者的地位。推廣開來,基于每個成員在這個血緣群體中的相關位置,這就確定了成員之間永遠不變的政治關系。這為整個血緣群體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組織結構,為所有成員的行為提供了規范,以及相應的預期,規定了成員間不可改變的政治上的尊卑從屬關系,這些關系作為政治規范會規訓、防范并希冀能杜絕他們的任何可能導致僭越的政治野心,消除因政治關系不確定可能引發的統治集團內部的任何僭越性競爭。鑒于每一代都由周天子的嫡長子承襲國君,眾庶子分封諸侯;眾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眾多庶子分封卿大夫;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卿大夫,眾多庶子分士;宗法制會不斷再生產這個既定的政治結構。
這個等級制度經此也實現了治理上的分權。一方面,這已初步實現了“天下王土”的構想;但另一方面,這也務實地完成了政治上的分權和管理上的分治。各諸侯國都有義務尊重周天子,都要至少象征性地貢獻周天子,必要時還要保衛周天子;各諸侯國之間也有義務相互保護和支持。通過依據血緣關系的疆土分封,相關利益的分配,以及政治等級的規定,統治集團的成員有了各自的關切和預期,“有恒產者有恒心”,就更少可能覬覦不屬于自己的權力和利益,這有利于整個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統治有效。
上述分析或許還可以解說,為什么,同是宗法制,在夏商,在兄終弟及的制度和意識形態主導的社會中,有關封建制的記錄或傳說卻很少;恰恰是在確立了嫡長繼承制的西周,“分”和“建”的因素都凸顯出來了。將這一點放在國家憲制變遷中來考察,甚至可以說,恰恰是通過分、封、建,西周建構了中國最早的“中央與地方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