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本書概要

依據中國歷史常識,本研究試圖展現歷史中國的構成,分析展示其內在的制度功能,建構一種關于中國憲制的理論話語。

僅僅是建構話語,還是試圖,這些語詞表明的不只是審慎,更是清醒,甚或悲哀?!即便再真誠和努力,我也不認為本書的描述、分析和論證真的就能觸及或展示中國得以構成的或憲制的“本質”。在一定意義上,我不過是通過一些閱讀和理解,試圖重組前人選擇性留下的歷史記錄和理解。但這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借助歷史但又試圖超越歷史敘述的關于中國國家構成的理論努力;也是一個基于中國經驗關于一般憲制理論的嘗試。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提供一種研究憲制問題的立場、視角和進路,甚至是范式,加入目前,不限于中國國內,憲制/法/政/法律研究的學術競爭,但不是學術政治的競爭。

第一章主要借助有關早期中國的未必可靠的零星歷史記載,更可能只是古人事后的感悟或概括,概括討論夏商周三代政治治理中已經浮現的早期中國的一些憲制麻煩,以及后人記錄或抽象的一些制度應對。我努力展示這些麻煩的意義,當時人的理性選擇,其中的道理以及隱含的利弊,以及這些制度對于后世中國的構成和演化的深遠意義——“格式化”的意義。隨后兩章討論作為憲制問題的“齊家”。在歷史上的農耕中國,齊家其實有關農耕社區的組織構成,不僅有關99%的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是中國這個政治經濟文化共同體的基礎磚石。第二章集中討論父子和兄弟這一縱一橫二維關系,如何組織構成了歷史中國的村落,靈活有效地適應了各地情境,省卻了若由國家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和信息。第三章討論男女關系,這是前兩種關系因此也是村落制度得以持續的關鍵,但也是從內部顛覆和挑戰村落共同體的最大風險源頭,因此需要一套普遍且強硬的基本制度予以規制。

“治國”和“平天下”是歷史中國的兩個不同但相互勾連的重大憲制領域,可以分別討論,例如學界就有專門的邊疆研究。但本書其余各章將兩個領域一并討論。不僅因為兩個問題相互勾連,歷代國與天下之分一直流變,近現代的國家話語系統也更便于普通讀者理解;更重要的是,本書各章都是問題主導,而不是論域主導,只有在各章中合并討論,全書結構才更單純,理論邏輯也更明晰。

第四章討論以往僅因西方憲制或憲法理論不討論,似乎理所當然或天經地義不得進入現當代憲制研究視野的軍事憲制問題。由于歷史中國多民族甚或多文明相互依存但不時也會激烈沖突的大格局,傳統形式的常備軍在歷史中國至少從戰國開始就不可避免;軍事問題也因此一直是中國憲制中無論是“治國”還是“平天下”的核心問題之一。與軍事憲制問題同樣直接有關的是第五章討論的,特別是西周之后,中國作為疆域國家的行政區劃問題。疆域大國,無論歷史上如何制度表達,封建或郡縣或州府,都涉及現代政治學和法學中的中央與地方分權的憲制問題。在分權中,朝廷必須以包括但又遠不止于軍事的各種行政監察手段,來保證對農耕中國各地的有效行政控制和管理(治國),保證對邊疆地區的有限影響或治理(平天下);甚至必須從憲制層面來處理大國內注定發生的地緣政治問題。

歷史中國在經濟上也是個多元復合體。但即便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歷代王朝也都以中原農耕經濟為經濟和財政的基礎。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相互間缺乏經濟交換和合作交往的足夠動力,這就令大國在經濟層面的構成和整合面臨重大障礙。第六章首先關注國家強加的度量衡統一,這是農耕中國的稅收財政基礎,是統一的政治治理和軍事行動的前提,也曾深刻、全面且久遠地塑造了入主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第七章集中關注歷代中央政府如何通過國家干預,推進大國內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和交流,以便在松散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從經濟上建構和整合中國。

勾連、建構和整合各地之間,以及中央與地方的聯系,不限于政治、行政和經濟,另一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文化制度。不是文化本身,不是經史子集,不是唐詩宋詞,而是令這一切但特別是政令信息可能且便于交流的一些基本制度。通過這種交流把包括皇帝在內的全國政治文化精英整合起來,再通過他們把全國各地整合組織起來。這是第八章討論的支持和保證國家上令下達統一治理的文字和官話。

文字和官話更多是政治精英的專用品,是理性組織協調政治精英實行統一治理的重要工具。我應當但沒有專章討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組織,其內部的分工和分權;這顯然屬于憲制。我只在某些章節中偶有提及,因此注定是不系統也不準確的。這樣處理一方面是因為,無論三省六部還是相權或是地方政府制度的史學著作已經很多,歷來是中國政治法律制度的重點,我很難在理論分析上有什么新開發。

我的注意力集中在歷史中國憲制的三個重要制度因素——君、臣、民——以及相關制度上。第九章接著第八章的文化憲制討論,分析為確保中央集權官僚制有效運行,歷史中國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政治精英參與國家政治治理的選拔制度及其演變。不僅如此,大國的憲制還必須平衡各地政治文化精英的政治參與。這后一點,就功能而言,有代議制的意味。

第十章討論作為制度的皇帝。我努力展示了,皇帝是歷史中國這個大國無以替代的基本制度,皇帝也是國家政治治理制度的核心構成。特別吊詭的是,即便皇帝本人不是政治精英,他也是中國政治精英構成的官僚制的要件。中國的皇帝制本身隱含了一系列獨特于西方君主制的問題,因此很有理論意味。

第十一章討論歷史中國的人民或百姓,但不是“公民”。因為歷史中國,除第九章討論的源自村落的少數政治文化精英外,并沒有西方近代民族國家或古希臘或中世紀意大利城邦,也沒有以各種形式能動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的公民。在歷史中國,普通人只是國家政治共同體的自在成員,村落共同體中的自覺成員;在這兩個共同體中,普通人都能分享共同體內的分配正義,而無需近代西方社會借助公民身份應對的權利義務問題。這非但閃過了可能被公民概念套住的那種話語體系,更可能經此展現歷史中國的某些沉寂經驗。

上述憲制實踐或措施許多已屬于歷史,但我在結語中會概括并指出,作為有歷史經驗根據并因此有可能抽象的理論問題,家國天下的問題仍會以現代形式繼續存在于今天的中國,會挑戰我們的思考。而舉一反三,許多歷史中國的憲制問題和憲制應對,對于世界各地無論古今的許多問題,也會有某些智識啟示,包括實踐的意義,也包括規范的意義。

除了各章正文外,還有些相關問題,與理解中國憲制有關,或與本書的研究和寫作有關。或長或短,我單獨成文。但為凝聚全書和各章關注點,我只將之作為附錄附在相關各章之后。

引論后的附錄簡單分析討論古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英格蘭和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之際的憲制問題(problems),以及它們各自的憲制回應。雖與中國不直接相關,卻會有助于讀者理解中國憲制問題的具體和特殊,也會有助于中國讀者,不只是了解這些政治體的憲制結構,而是理解迫使這些政治體采取其憲制結構的那些憲制難題。這些簡單分析,在一般或比較的層面,有助于理解憲制問題與憲法問題的區別。這不僅對憲制/法研究擺脫簡約公式化的普適模式非常重要,而且有助于憲法研究者區分憲制應對的實踐難題和憲法理論話語回答的知識問題。

第四章后的附錄探討,相對于中國憲制對軍事問題的關注,在西方,盡管軍事問題從來也很重大,甚至也寫進了一些國家的憲章,卻為何從未進入其憲法理論話語,至少從來不是一個有滋有味的憲制/憲法學術問題?這就從另一角度論證了,特定于中國的憲制問題并不因其意味特殊從而沒有理論和實踐意義了,它們完全可能值得第八章后的附錄是一個類似法律與文學的研究。它以唐宋部分政治文化精英的詩詞例證,由于有了文字以及因文字得以展開的文史教育,生長于農耕村落的讀書人何以在情感、想象和胸懷上確實被塑造成了另一社會階層,一批適于并可以參與治理中國的政治文化精英。

結語后的附錄概括本研究的一些方法論思考。這些問題對于本書的絕大多數讀者并不重要,但對一些努力依據中國歷史經驗和材料而有理論追求的研究者或許有所啟發。其中最重要的是,我為什么,以及如何,力求將本研究轉化為一個理論研究,而不是歷史研究。除了可能消除一些細心讀者的疑惑外,對廣大讀者的最大幫助也許是,為何本書書名是《大國憲制》,而不是《歷史中國的憲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抚顺市| 金坛市| 柞水县| 信丰县| 策勒县| 东乌| 黎川县| 凭祥市| 新安县| 焦作市| 安陆市| 泾川县| 昆山市| 赤城县| 德江县| 天台县| 大城县| 宣恩县| 鸡西市| 延长县| 山东省| 高邮市| 乌拉特中旗| 灯塔市| 太和县| 芦溪县| 桐乡市| 宣威市| 景泰县| 屏边| 承德县| 巴东县| 虎林市| 莱阳市| 湛江市| 蒙自县| 永城市| 黔东| 惠州市| 武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