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關村模式:科技+資本雙引擎驅動
- 尹衛東 董小英 胡燕妮 郭偉瓊
- 7180字
- 2019-08-09 18:35:34
第一章 回望中關村:建園區,樹標桿
中關村一帶過去是永定河故道,北京當地人稱之為“中灣兒”。因為這一帶山清水秀,從明代起,宮里的太監們就開始在中關村一帶購買“義地”,到清代這里已經形成了太監的墓葬地。古代將太監多稱為“中官”,因此這里又有了“中官兒”的地名。
民國時期,在臨近中關村的西郊皇家園林基礎上建起了清華和燕京兩所大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制定北京總體規劃時,將中關村這一帶規劃為首都的文教區。于是,大批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匯聚這里。“中官兒”的名稱隨即變得不合適了。據說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在修建中國科學院的時候,提議改名“中關村”。
隨著時代發展,中關村逐步成為亞洲地區最集中、最龐大的科研中心和高校聚集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創新發展,先后八次做出重大決策部署,使中關村從最初的電子一條街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關村的發展歷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十一屆三中全會至1988年4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由此拉開了中國現代改革的序幕。基于強大的科研基礎與人才儲備,中關村成為最早響應改革大潮的地區之一。
1980.10●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成立

中關村創業第一人陳春先(右)
1982.12●京海公司成立
1983.05●科海公司成立
1984.11●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公司前身)成立

聯想集團舊址
1984.11●中關村第一家股份制科技企業信通公司成立
1985.08●第一家科技中介服務組織成立
1986.11●第一家個體科技企業成立
1987.03●第一家中外合資科技企業成立
1987.04●中關村企業遞交第一份發明專利申請
1987.09●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從中關村發出
截至1987年年底,以“兩通兩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業聚集在自白石橋起,沿白頤路(今中關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關村路至海淀路一帶,東至學院路,形成大寫的英文字母“F”型地區,被人們稱為電子一條街。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各類科技企業達148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總收入超過9億元,占海淀區社會總收入的37%。它們大部分從事微機和電子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

20世紀80年代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1988年5月至1999年5月)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帶動了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了人才流動,同時也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一系列積極的變化引起了國務院和北京市政府各級領導的關注和重視。
經過多次調查、研討,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并規定,以中關村地區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區劃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作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政策區范圍。同年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發《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開啟了中關村發展的嶄新時期。
1988.05●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成立

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總部大樓
1989.03●北京地區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成立
1989.09●金山軟件成功開發國內第一套中文文字處理軟件
1990.02●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第一家私營企業——用友電子財務技術有限公司成立
1990.11●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在沿海地區設立第一個窗口——駐深圳辦事處成立
1990年●聯想集團首臺聯想微機投放市場
1991年●中國普天公司建立中國第一條手機生產線
1993.08●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第一家在香港股市掛牌的企業——四通電子上市
1994.04●豐臺園、昌平園被納入試驗區政策區范圍
1995.10●第一臺方正電腦誕生
1996.08●張朝陽創辦ITC愛特信電子技術公司(北京)有限公司(搜狐前身)
1996.11●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第一家深交所上市公司——比特實業上市
1997.11●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中關村管委會前身)
1998.02●中國首家大型分類查詢搜索引擎——搜狐品牌誕生
1998.09●民間資本開始介入風險投資領域
1999.01●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形成“一區五園”的空間格局
在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依托自主創新,配合技術、資本方面的支持,取得長足發展。截至1999年,試驗區的高新技術企業達6690家,企業從業人數24.3萬人,實現總收入1049億元,工業總產值763億元,利潤67.5億元。
中關村科技園區(1999年6月至2009年2月)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原則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中關于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意見和發展規劃,力爭把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成為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綜合改革試驗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國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輻射基地,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中關村由此進入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發展新時期。
1999.06●國務院印發《關于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
2000.07●中關村科技園區駐硅谷聯絡處掛牌

中關村駐硅谷聯絡處成立(2000年7月1日)
2000.12●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
2001.10●百度公司正式推出面向終端用戶的搜索引擎網站
2002.12●國產網絡電腦產品進入批量生產時代
2004.01●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SARS疫苗進入臨床研究的國家

科興生物的疫苗系列產品(2002—2005年)
2004.11●首家在新加坡掛牌的中關村園區企業——京威奧特信通上市
2005.08●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6.01●中關村形成“一區十園”的空間格局
2006.01●中關村非上市股份公司代辦股份報價轉讓試點正式啟動
2007.11●百度成為美國納斯達克首個市值超過1000億人民幣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2008年,中關村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其總收入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0222.4億元,同比增長13.1%。另外,中關村企業在新能源與環保、生物醫藥、軟件及信息服務、集成電路、通信與計算機網絡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技術、產業化創新成果,專利標準創制能力也顯著增強,并為神舟七號、抗震救災、科技奧運等重大任務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09年3月至今)
2009年3月13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發布,明確中關村的新定位是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標是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關村創新示范地位上升至國家層面,旨在將其影響輻射至全球范圍。中關村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未來將加大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為在全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2009.10●世界上首款永久免費的殺毒軟件推出
2009.10●中國創業板開市,中關村5家企業登陸

創業板首批公司上市儀式(2009年10月30日)
2010.07●習近平表示應努力把示范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10.12●國務院支持在中關村實施“1+6”先行先試政策
2011.01●利亞德發布全球首臺108英寸LED電視
2011.06●京東方建設中國首條高世代TFT-LCD生產線
2012.07●“十二五”規劃提出建設中關村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2012.10●中關村形成“一區十六園”的空間格局
2013.05●樂視成為全球首家正式推出自有品牌電視的互聯網公司
2014.05●京東成為中國第一個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綜合型電商平臺
2015.02●發布國內第一個以科技園區上市公司為樣本編制的股票指數系列
2015.12●中關村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創新中心——中關村硅谷創新中心成立
2016.09●國務院推四項舉措,建設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
2017.04●中關村出臺“1+4”政策支持體系
截至2016年年底,中關村示范區規劃面積488平方公里,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萬多家,形成了“一區多園”發展格局。2016年示范區企業實現總收入4.57萬億元,同比增長12%;企業利潤總額達到3554.8億元,同比增長4.4%;實繳稅費達到2330.2億元,同比增長14.3%。中關村上市公司達到302家,總市值達4.93萬億元;中關村新三板企業總數達到1478家,其中,入選新三板創新層企業170家;中關村獨角獸企業達到65家。與此同時,中關村企業“走出去”進程不斷加快,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領軍企業加速海外布局,帶動更多中關村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孵化器、投資基金,開展海外并購。示范區累計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六百多家,境外并購52起,涉及并購金額685.6億元。
結語
中關村,從一個地區,逐步成為國家創新的起點,從一片科技改革的試驗田,成為商業創新個人創業的飄揚旗幟,這源自眾多科技人員篳路藍縷、前赴后繼的努力,更離不開中關村海納百川的氣魄。縱觀中關村的歷史,其發展歷程便是一本園區建設的教學書,因此很多人一直在爭論中關村能否復制。我們想,豐富的資源條件固然是無法復制的,但是從中關村四十年的發展軌跡中,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觸碰到很多園區建設及運營的經驗。
在您即將翻開的頁面中,本書的創作團隊通過“面上”(五年來的數據呈現)與“點上”(代表性公司案例與對策解讀)相結合的方式,對“中關村模式”進行了提煉。在創作團隊中,有企業家、有學者、有政府官員和非營利機構人士,他們從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對“中關村模式”的解讀。比如,學者強調系統性,他們非常形象地將中關村上市公司競爭力即中關村的創新生態模擬成了一座“噴泉”;企業家往往重實效,他們更關心“水從哪里來”的問題,期望高科技園區的創新活力能如“涌泉”之勢,潤澤不息。不過,殊途同歸的是,誰都無法不重視“科技創新”和“資本”這兩個字眼。結論正如書名所呈現的那樣,科技創新和資本驅動這兩個因素構成了“中關村模式”的主要內容。它們就像兩個“引擎”,為中關村的發展提供著源源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