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全是套路

原文

三國兵至韓,[1]秦王謂樓緩曰:[2]“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3]何如?”對曰:“夫割河東,大費也;免國于患,[4]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5]王何不召公子汜而問焉?”[6]王召公子汜而告之,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今割河東而講,[7]三國歸,王必曰:‘三國固且去矣,[8]吾特以三城送之。’[9]不講,三國也入韓,則國必大舉矣,[10]王必大悔。王曰:‘不獻三城也。’臣故曰:‘王講亦悔,不講亦悔。’”王曰:“為我悔也,[11]寧亡三城而悔,無危乃悔,寡人斷講矣。”[12](《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注釋

[1]三國:指齊、魏、韓三國。至韓:指三國軍隊在韓國集結。也有學者認為“韓”是“函”的訛誤,指函谷關。[2]秦王:指秦昭襄王。樓緩:戰國時趙國人,此時任秦國的相國。[3]河東:指秦國占有的黃河以東地帶。按:黃河流經今山西西部,成南北流向,黃河以東稱河東。講:講和,和解。[4]免國于患:使國家免于禍患。指避免三國軍隊破函谷關入秦,秦國陷入危亡。[5]父兄:指秦王宗族的老臣。任:責任。[6]公子汜(sì):秦國宗族公子,生平不詳。[7]今: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若”“假如”。[8]固:本來。且:將要。去:離開,撤退。[9]特:徒,白白地。[10]大舉:指被攻占大量的土地。[11]為:這里是“若”的意思。[12]斷:決定。

譯文

齊、魏、韓三國大軍在韓國集結。秦昭襄王對樓緩說:“三國的軍隊已經深入(要接近函谷關了)。我想割讓河東的城邑跟他們講和,怎么樣?”樓緩回答說:“割讓河東,是很大的損失;使國家免于禍患,是很大的利益。這種大事該由宗族老臣出面承當,大王為何不召見公子汜向他征詢意見呢?”秦王就召來公子汜,把情況告訴了他。公子汜回答說:“講和要后悔,不講和也會后悔。大王假如割讓河東講和,三國撤兵,大王一定會說:‘三國的軍隊本來就要撤退了,我白白地拿三座城邑送給了他們。’如果不講和,三國軍隊會繼續深入,那么秦國一定被攻占很多地方,大王一定會非常后悔,說:‘當初不獻出三座城邑(以至有這樣嚴重的后果)。’所以我說:大王講和也會后悔,不講和也會后悔。”秦王說:“若我后悔,寧肯失去三座城邑而后悔,也不能等國家陷入危亡時才后悔。我決定講和了。”

解說

這則故事的情節并不復雜,面對齊、魏、韓三國聯軍氣勢洶洶的攻勢,當時秦國確實遭遇了很大的危機。國難當頭,秦王找來相國樓緩商議,樓緩表明兩點意見:一是割讓河東將使秦國遭受損失,更會讓秦國在諸侯國之中一時顏面掃地;但若不割地求和,可能局勢會進一步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二是割地求和是非常重大的決策,應該請宗族老臣參與。當宗族重臣公子汜被召問時,公子汜也沒有明確表態,而是全然用假設的語氣,模擬出秦王在割地講和與不割地講和兩種情況下可能的想法。最終讓秦王自己拍板作出決定。公子汜模擬的兩種情況,其實正是大臣在提供意見時的顧慮。君主在患得患失的心態下采納了大臣的建議,無論結果如何,都可能會將責任推到大臣身上。所以在這種事情上,大臣最好的策略就是幫助君主理清思路,由君主自己取舍。

樓緩和公子汜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韓非認為是不可取的。作為臣子,對國家事務必須明確表態,然后由君主權衡不同的觀點后作出決斷。對于君主來說,應該“參聽”,即多方面多角度聽取意見,而不可偏聽偏信;對于臣子來說,“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因此應“悉言所聞”,然后由“大王裁其罪”。只是君主的心思不易揣摩,君主也如同普通人一樣受情緒的支配,比如會后悔,會在不同的境況下有不同的想法;可君主又不是普通人,掌握著對臣子生死予奪的權力。這樣,臣子進言時要冒很大的風險。樓緩和公子汜熟諳這其中的訣竅,也便有相應的套路加以應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当涂县| 商洛市| 台南县| 江华| 应城市| 龙口市| 平远县| 宁南县| 高安市| 沂源县| 香港| 布拖县| 大邑县| 绥宁县| 凉城县| 阜城县| 金乡县| 阿荣旗| 余庆县| 响水县| 上犹县| 佛坪县| 冀州市| 临清市| 化州市| 云安县| 咸丰县| 吴旗县| 疏勒县| 琼结县| 封开县| 关岭| 自贡市| 贺州市| 拜泉县| 沙洋县| 革吉县| 武城县| 黔东|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