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作者名: 邵永海本章字數: 1487字更新時間: 2019-08-09 18:52:15
4.全是套路
原文
三國兵至韓,[1]秦王謂樓緩曰:[2]“三國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3]何如?”對曰:“夫割河東,大費也;免國于患,[4]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5]王何不召公子汜而問焉?”[6]王召公子汜而告之,對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今割河東而講,[7]三國歸,王必曰:‘三國固且去矣,[8]吾特以三城送之。’[9]不講,三國也入韓,則國必大舉矣,[10]王必大悔。王曰:‘不獻三城也。’臣故曰:‘王講亦悔,不講亦悔。’”王曰:“為我悔也,[11]寧亡三城而悔,無危乃悔,寡人斷講矣。”[12](《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注釋
譯文
解說
這則故事的情節并不復雜,面對齊、魏、韓三國聯軍氣勢洶洶的攻勢,當時秦國確實遭遇了很大的危機。國難當頭,秦王找來相國樓緩商議,樓緩表明兩點意見:一是割讓河東將使秦國遭受損失,更會讓秦國在諸侯國之中一時顏面掃地;但若不割地求和,可能局勢會進一步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二是割地求和是非常重大的決策,應該請宗族老臣參與。當宗族重臣公子汜被召問時,公子汜也沒有明確表態,而是全然用假設的語氣,模擬出秦王在割地講和與不割地講和兩種情況下可能的想法。最終讓秦王自己拍板作出決定。公子汜模擬的兩種情況,其實正是大臣在提供意見時的顧慮。君主在患得患失的心態下采納了大臣的建議,無論結果如何,都可能會將責任推到大臣身上。所以在這種事情上,大臣最好的策略就是幫助君主理清思路,由君主自己取舍。
樓緩和公子汜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韓非認為是不可取的。作為臣子,對國家事務必須明確表態,然后由君主權衡不同的觀點后作出決斷。對于君主來說,應該“參聽”,即多方面多角度聽取意見,而不可偏聽偏信;對于臣子來說,“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因此應“悉言所聞”,然后由“大王裁其罪”。只是君主的心思不易揣摩,君主也如同普通人一樣受情緒的支配,比如會后悔,會在不同的境況下有不同的想法;可君主又不是普通人,掌握著對臣子生死予奪的權力。這樣,臣子進言時要冒很大的風險。樓緩和公子汜熟諳這其中的訣竅,也便有相應的套路加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