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
- 邵永海
- 1212字
- 2019-08-09 18:52:17
13.沉默是金
原文
隰斯彌見田成子,[1]田成子與登臺四望,三面皆暢,[2]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3]田成子亦不言。隰子歸,使人伐之。斧離數創,[4]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變之數也?”[5]隰子曰:“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6]夫田子將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7]我必危矣。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
譯文
解說
這則故事僅有112字,但寫得一波三折。尤其是隰斯彌的心理變化,迂曲回旋,顯示出其心機深邃,陰鷙詭譎,真乃政壇老油條的典型形象。田成子在這故事中只有“登臺”和“不言”兩處描寫,但那種權傾朝野的霸氣和睿智凌厲的個性都透過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在專制政體下,官場中人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跟危機四伏、刀頭舐血的江湖生涯并無二致。
韓非在《說難》中討論了向君主進言時的種種困難和危險,其中談到:“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出事,而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于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專制政治的一大特征就是充滿機密和陰謀。擁有權力者做事和謀劃都要絕對保密,因此任何參與政治的人物只要涉及機密,也就意味著他的生命失去了保障。韓非舉出的情形,如有的事情未必是進言的人自己泄露了機密,可是在跟君主談話中純屬無意地觸及君主內心的隱秘之事,那么君主就有可能除之以絕后患。有時君主公開做一件事,實際是要借此成就另外的事,有的臣子太過精明,馬上就能推斷出君主的真實意圖,這樣的臣子大概也就命不久矣。有時臣子替君主籌劃大事很合君主的心意,可是被局外的聰明人猜到并泄露出去,而君主則會以為是主持籌劃的臣子所為,從而起了殺心。伴君如伴虎,通往權力的道路荊棘密布,風詭云譎,假如不具備隱忍詭詐、冷酷無情的個性,是不適宜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