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如燈下故人:諦聽中國瓷器妙音
- 霍華
- 2737字
- 2019-08-09 18:31:35
三 佛門圣花開南朝
中國的三國至南北朝(220—589)時期,正是佛教文化在古印度本土發展,達到巔峰狀態,并且傳遍廣大亞洲地區的時期。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洛陽建成白馬寺,以此為標志,佛教傳入中國。在三國東吳到南朝時期的青瓷上有不少佛像與蓮瓣紋,它們都是帶有佛教文化色彩的紋飾。
青瓷蓮花罐是南北朝時期(420—589)的典型器物,一般有大小兩種類型,大蓮花罐一般稱作蓮花尊,高達五六十厘米,最高的達八十余厘米,河南、湖北和江蘇地區都有出土,它通體滿布浮雕蓮瓣紋和菩提葉紋(圖3-1),那隆起的蓮瓣和菩提紋樣,與以往瓷器上的中國傳統裝飾大相徑庭,具有西域裝飾藝術的夸張風格。小型蓮花罐高約二三十厘米,腹部有浮雕仰蓮瓣或者刻劃蓮紋(圖3-2、圖3-3)。南朝蓮花罐的蓋子為弧面,蓋紐十分特別,呈方形,又被分割為八方,高度很矮,以至于提捏不起。如果從蓋紐的用途來看,它幾乎無用。

圖3-1 南朝青釉瓷蓮花尊。通高85厘米,口徑20厘米,足徑20.8厘米,南京市博物館收藏。采自《中國出土瓷器全集7》61號。
蓮花罐的俯視造型恰似曼荼羅(壇城,Mandala or mandala)。曼荼羅,在印度教和佛教藝術中,是一種象征神秘宇宙的形式,一般形式采取一個圓形圍繞著一個方形,通常伴有與之對稱的眾神(圖3-4)。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以后,至南朝時期,已經深入人心。“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著名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江南春》,就是當時佛教盛行的寫照,南朝的四百八十寺也隨之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今天有專家考證,南朝的四百八十寺大半建于南朝最繁榮的梁代,其中有二百二十六寺尚存,今天南京市郊的棲霞山千佛巖石窟寺就是當時的遺存。
佛祖釋迦牟尼,公元前460年左右誕生于喜馬拉雅山麓的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境內),是迦毗羅衛城(Kapilavastu)凈飯王(uddhodana)的公子。過著富裕豪奢生活的釋迦卻無法以此為滿足,他時常為人類生老病死的問題而思索、苦惱。終于,釋迦在完成了結婚生子的“義務”之后,在29歲那年一個寂靜的深夜,悄悄地叫醒馬夫,乘著愛騎離宮出走了。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他一邊遍訪名師一邊苦修,終于體悟到苦修并不能解脫苦惱,于是就在菩提樹下靜坐冥想,終于開悟而成佛陀(頓悟者)。此后,他因感到所悟之法十分深奧,原來并無意說法,但是,在梵天的苦心勸說下決意傳道。他在貝納拉斯(Benares)郊外的鹿野苑開始傳授佛法,其后在恒河流域傳道45年,度化世人無數,80歲于拘尸那揭羅(Kusinagara)圓寂。

圖3-2 南朝青釉瓷蓮花蓋罐。通高24厘米,南京博物院收藏。采自徐湖平主編:《六朝青瓷》45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圖3-3 北朝青釉瓷蓮花蓋罐。通高28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6厘米,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收藏。采自《中國出土瓷器全集7》62號。

圖3-4 清銅胎掐絲琺瑯壇城。高50厘米,直徑76厘米,故宮博物院收藏。采自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6·琺瑯器(二)》66號。

圖3-5-1 古印度巽迦王朝的桑奇(S angq i)佛塔示意圖。采自[美]勞斯·斯切內特·亞當斯:《紐約城市大學·藝術鑒賞講座》,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佛祖如此偉大,佛教在古印度和周邊國家如此深入人心,但是在建于公元前2世紀左右的印度著名的巽迦王朝桑奇(Sangqi)佛塔(圖3-5)塔欄柱上出現的卻只有藥叉和后來成為四大天王的人物形象,而沒有佛像。古印度孔雀王朝和其后的巽迦王朝信奉“無依涅槃”,認為佛祖是因舍棄肉體才進入完全涅槃(頓悟的境地)的,所以桑奇佛塔上不用人類的形象,而用佛座、佛足、寶輪、傘蓋和圣樹表示釋迦牟尼佛的存在。桑奇佛塔的圓頂上是一個正方形的平臺(The harmika),平臺中間有三級相輪。在佛塔的俯視圖上,這個平臺就好比蓮花罐的蓋紐,相輪的位置就是蓮花罐紐中間的凹槽所在,而蓮花罐肩部的橋形耳,就相當于塔四周圍欄(The vedika)的門。

圖3-5-2 古印度巽迦王朝的桑奇(Sa ngqi)佛塔。采自《世界博物館全集3·印度國立博物館》第44頁圖73。
奇妙的是,在韓國公州美術館收藏著公元520年韓國武寧王陵出土的蓮花罐,罐蓋也是這種曼荼羅的形式(圖3-6)。遙想當時韓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也一定能聽到佛門的晨鐘暮鼓。

圖3-6 韓國青釉瓷蓮花蓋罐。通高21.7厘米,1971年韓國武寧王王陵出土,韓國公州博物館藏。參考[韓]國立公州博物館:《百濟斯麻王—武寧王王陵發掘三世周年足跡》,韓國,國立武寧王王陵,2001年。
佛像的出現是古希臘、羅馬雕塑和印度佛教文化的結晶。以“希臘人為父,佛教徒為母”的帶有希臘風格的犍陀羅佛像藝術,出現于古印度的貴霜王朝,當時古印度被羅馬人統治。在貴霜王朝早期,不僅佛像,其他諸神的容貌和服裝也是古希臘式的(圖3-7),有的佛還是裸體(圖3-8)形象,雖然從后來的佛教教義上來說,這不合時宜。
裸體是古希臘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古希臘人看來,人體是自然的完美表現形式,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圖3-9),將一位理想化男子的形象,放在方形和圓形的統一體中,將這種理念完美地表達出來。它畫于一頁筆記紙上,旁邊還有達·芬奇的鏡像文字。
這幅素描由一個圓形、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人的身體組成。它們有一部分面積重疊在一起,大致有三個地方相交,兩個是正方形的上面兩個角,它們與圓周相交,第三個是正方形的底邊,它外切于圓周,外切點正位于正方形底邊的中點。人體就位于圓面與正方形重疊的區域之內。畫中所描繪的是一個體形健美的裸體男子。這幅畫非常奇妙,男子的手臂有左右平伸和分別上舉的姿態,雙腿有叉開和并攏的姿態,這樣,手臂和雙腿可以組合出N種不同的姿態,而手和腿的基本對稱姿勢只有兩種:當雙腿“稍息”時,男子站在圓周和正方形的焦點上,雙腿叉開時兩只腳則都踏在圓周上;兩只手臂平舉時,手剛好能夠觸及正方形的左右兩條邊,當它們上舉時,則剛好能觸及正方形與圓周的交點。

左圖3-7 公元2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的菩薩立像。印度馬爾丹(M arda n)出土,印度加爾各答印度國立博物館收藏。采自《世界博物館全集3·印度國立博物館》第46頁圖78。

右圖3-82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的佛像。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收藏。采自《世界博物館全集3·印度國立博物館》第61頁圖121。

圖3-9 列奧納多·達·芬奇作《維特魯威的男人》。1485—1490年,鋼筆與墨水,34.3×24.5厘米。意大利威尼斯d ell學院畫廊收藏。采自[美]勞斯·斯切內特·亞當斯:《紐約城市大學·藝術鑒賞講座》第97頁圖5-4。
人是萬物之靈,不僅在于頭腦,也美在身體。
公元2世紀古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具有西方人面容的犍陀羅佛像,睜著眼睛笑瞇瞇地看著世界,那種低垂眼簾,具有東方莊重靜穆安詳神態之佛(圖3-10),是佛像藝術發展到高峰時期的產物,那是公元5世紀以后的事情了。
而在中國的南朝,佛門圣花—蓮花在盛開……

圖3-107世紀寶冠佛立像。高102厘米,印度鹿野苑出土,印度加爾各答印度國立博物館收藏。采自《世界博物館全集3·印度國立博物館》第53頁圖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