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權責任法(第二版)
- 楊立新
- 9838字
- 2019-08-09 18:41:10
第三章 侵權責任法保護民事利益范圍的實務判斷
《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了該法保護的范圍,除了列舉18種民事權利又加上“等”之外,還包括民事利益。對該法保護的民事利益的范圍如何界定,沒有明確規定,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章通過對“黃棣如訴廣州市番禺區番泰商行等冒用商品條碼侵害民事利益賠償糾紛案”的分析,說明筆者的看法。
一、保護民事利益的典型案例
二、對《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的基本理論分析
本案終審判決盡管不是適用《侵權責任法》作出的判決,但其適用法律的基本思路是符合《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精神的,因此,對于分析《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具有借鑒意義。
對于《侵權責任法》第2條規定的民事利益保護范圍,學者有不同理解。
有的學者認為,除了《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列舉的民事權利之外,還有其他民事權益也屬于《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對象,比如死者名譽、胎兒人格利益。考慮到民事權益多種多樣,立法中難以窮盡,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會不斷地有新的民事權益納入《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因此,《侵權責任法》沒有將所有的民事權益都明確列舉,但不代表這些民事權益就不屬于《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范圍。[53]這個解說比較含糊,也代表了立法者對這個問題的不明確態度。
有的學者認為,侵權法保護的利益應當是私法上的、具有絕對性的合法利益,其特點是,這種利益必須是私法上的利益,具有絕對性,具有合法性,具有侵權責任法上的可救濟性。具體的范圍是,一是一般人格利益,二是死者人格利益,三是財產利益,四是其他合法利益。[54]這種說法從兩個方面對民事利益進行界定,說得比較明確,不過在解釋《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時,仍然使用“其他合法利益”這樣的彈性表述,不夠妥當。
有的學者認為,民事法益具有類似民事權利的某些屬性,但又有不同于民事權利的特征,部分民事法益可能上升為民事權利,而另一部分則只能以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形態存在。死者的人身利益如姓名、肖像、名譽、隱私、遺體、遺骨等,屬于受到保護的人身利益。債權在一定程度上也屬于受到保護的財產利益,但侵權責任之構成往往以侵權人的故意為主觀要件。[55]這種說法的表述不夠準確,特別是將債權也歸入民事法益的范圍,有欠斟酌。
有的學者認為,民事利益是指雖然受到法律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尚未成為一種民事權利的利益。依內容之不同,《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可分為:人身利益與財產利益,如死者之名譽、隱私、肖像,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上的人格利益,商業秘密,占有等。至于哪些利益屬于民事利益,進而能夠受到私法的保護,則應根據是否具備合法性、私人性及可救濟性這三項特征。[56]這個主張對民事利益概念的界定比較可取,但對其外延的表述顯然缺乏整理。
在上述分析中,有以下幾點是共同的:第一,民事利益是尚未成為民事權利的私法上的利益;第二,民事利益范圍相當寬泛,并非所有的民事利益都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第三,受到《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應當具備一定的屬性,例如合法性、絕對性、可救濟性。這些意見,應當成為確定《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的基礎。
《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權益范圍,第2條第2款作了規定,即“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這種寫法的不足之處在于一是列舉的民事權利不夠,很多重要的權利沒有寫進來,例如身體權、人身自由權、信用權、債權、配偶權等;二是所列舉的18種民事權利并非屬于同一個邏輯層次上的權利,多數是具體權利,有的卻是權利類型;三是已經寫進來的權利有些較難得到侵權法的保護,例如繼承權、股權等;最重要的是,對《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利益,只界定到人身、財產利益的程度,沒有進一步明確界定,在司法實踐中很難掌握。
民事利益是指民事主體享有、能夠給自己帶來一定便利、尚未被法律認可為民事權利的私法上的利益。對民事利益應當采用三分法,即:(1)被民事權利保護的民事利益,成為民事權利客體;(2)法律規定應當予以保護的民事利益,就是法益,即法律雖然保護,但并非設置權利保護,而僅作為法益予以保護;(3)不受法律保護的民事利益。法益就是《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利益。法益的確定方法是:首先,凡是法律已經明文規定應當保護的合法利益,是《侵權責任法》保護的范圍,例如死者的人格利益;其次,故意違反善良風俗致人利益損害的行為,是《侵權責任法》調整的范圍;再次,利益應當達到重大程度,輕微的民事利益不應當作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范圍,以更好地保障民事主體的行為自由。
《侵權責任法》應當保護的民事利益(即法益)范圍是以下五種:
1.其他人格利益
其他人格利益,在學說上叫作一般人格利益,即具體人格權不能涵蓋但應當依法予以保護的人格利益。任何人格利益,凡是沒有明文規定,但確需依法進行保護的,都可以概括進這個概念里,作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范圍。對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為“其他人格利益”。應當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這個概念。
《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其他人格利益具體分為:第一,有一些在立法上沒有規定,但是在理論上認為已經具有具體人格權性質的人格權,可以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中。例如,性自主權在其他法律中已經規定為人格權并加以刑法和行政法的保護,《侵權責任法》保護性自主權,可以引用其他人格利益予以保護。第二,對于有可能成為新的具體人格權的人格利益,例如形象權、聲音權等,應當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中予以保護。第三,對于具體人格權和上述人格利益無法包括的人格利益,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之中依法予以司法保護,例如浴池允許人狗同浴,侵害的就是受害人的其他人格利益。
2.死者人格利益
《民法通則》沒有規定保護死者人格利益,而死者的某些人格利益確有保護必要。《民法通則》在實施中遇到了這個問題。在“荷花女”案件的審理中,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釋,規定對死者的名譽應當進行法律保護。這種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各界歡迎,在國外也有很好的影響。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將死者名譽利益保護的經驗予以擴展,對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以及遺體遺骨等人格利益均予以保護,填補了立法缺陷,對于維護死者的人格利益,維護正常的人際關系和市民社會和諧穩定,都有重要意義。
借鑒我國司法實踐二十多年來積累的審判經驗,《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應當包括死者人格利益。《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死者人格利益范圍,包括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以及遺體遺骨。對于凡是侵害上述死者人格利益造成損害的,都應當認定為侵權行為,對死者的近親屬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胎兒人格利益
關于胎兒人格利益的法律保護,現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釋均無明確規定。在實踐中已經出現過這樣的案例。成都市賈某懷有四個多月身孕,在乘坐出租汽車時發生交通事故,被撞傷,致右額粉碎性凹陷骨折及顱內血腫。賈某起訴認為,自己為治愈傷害而服藥,會對胎兒健康發生影響,要求對胎兒人格利益的損失予以賠償。法院組織數次鑒定,均無法確定現在即存在損害。法院判決認為胎兒傷害尚不能確定,無法予以支持,待其出生并確定傷害后可以起訴。本案盡管沒有形成確定保護胎兒人格利益的判決,但體現了保護胎兒人格利益的思想。
胎兒人格利益應當確定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范圍。羅馬法認為,胎兒從實際的角度上講不是人,但由于他是一個潛在的人,人們為保存并維護其自出生之時即歸其所有的那些權利,而且為對其有利,其權利能力自受孕之時起產生,而不是從其出生之時起計算。近現代的民事立法規定胎兒在其母體中受到侵權行為的侵害,自其出生時始,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侵權責任法》保護胎兒人格利益的基本規則是:第一,胎兒在母體中受到身體損害或者健康損害,法律確認其產生損害賠償請求權。第二,胎兒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在胎兒出生之前是一種潛在的權利,應待其出生后依法行使。第三,由于初生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而不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因而行使侵權責任請求權應由其親權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而不是由母親行使。第四,如果胎兒出生時為死體,胎兒不能產生損害賠償請求權,而由受害人即懷孕的母親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4.其他身份利益
其他身份利益,是親屬之間基于特定的親屬關系產生的,不能為身份權所概括的利益,屬于人身利益的范疇。在實踐中,將親屬之間的利益確定為身份利益,并且予以《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并非沒有爭議,也較少有人提出。但在事實上,除了配偶權、親權和親屬權所保護的身份利益之外,其他身份利益大量存在,且經常受到侵權行為的侵害,《侵權責任法》應當提供保護。例如關于親屬祭奠權的爭議,實際上就是親屬身份利益的爭議,《侵權責任法》應當予以保護。將這些利益損害界定為身份利益損害,是符合《侵權責任法》第2條和第6條第1款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的,根據這樣的經驗,《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利益應當包括身份利益。
5.其他財產利益
其他財產利益,是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財產權所保護的財產利益之外的其他財產利益。在社會生活中,很多財產方面的利益是不能概括在上述財產權利當中的,而僅僅是財產利益。例如《國家賠償法》第36條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財產權造成損害的,錯誤查封、扣押、凍結財產,在解除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所造成的財產損壞或者滅失,侵害的是權利人的物權;但在錯誤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的,該行為造成停產、停業期間必要的經常性費用開支,侵害的就是財產利益,而不是物權,也不是債權或者知識產權。占有不是物權,是作為民事利益進行保護的。同樣,純粹經濟損失這種新型侵權行為類型所侵害的就是財產利益,而不是財產權利。
上述財產利益盡管不是財產權利,但都應當得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應當概括在《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的其他人身、財產權益中,作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
前述五種民事利益都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但并不是上述所有的五種民事利益都應當予以保護,需要損害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夠予以保護。筆者的意見是:
1.民事利益具有必要的屬性
《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須具備必要的屬性。以下是《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必須具備的三個屬性:(1)合法性。只有合法的民事利益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其受到損害時獲得救濟。違法獲得的民事利益雖然也是民事利益,但《侵權責任法》在其受到損害時并不予以保護。例如,不能認為賭資不是民事利益,但在我國大陸地區其不具有合法性,而不予保護。而在澳門地區,有些賭資是合法的權利,例如政府準許進行的賭博活動形成的賭資;有些賭資是自然債務,諸如個人之間賭博所欠賭資;有些賭資則是非法利益,例如非法設置的賭場所欠賭資。(2)絕對性。《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任何第三人都必須予以尊重,負有不可侵犯義務,即具有絕對性。正如《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絕對性的表現,一是民事利益具有公開性,不限于特定當事人之間,能夠為第三人所知道和了解;二是這種民事利益能夠對抗第三人,在受到侵害時,民事利益享有人能夠對實施侵害行為的第三人提出主張或提起訴訟。(3)可救濟性。《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在受到侵害時,能夠通過侵權責任方式的適用而對受害人予以救濟,如果《侵權責任法》對某種民事利益的損害無法予以救濟,就不具有可救濟性,當然也就不是《侵權責任法》所保護的民事利益。
2.民事利益須達到重大程度
《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應當達到重大程度,較為輕微的民事利益不能作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因此,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或者故意違背善良風俗,造成前述五種民事利益受到損害的,構成侵權行為,行為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具體方法是:
第一,《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必須是前述五種民事利益中的一種。超出這五種民事利益之外的,不屬于民事利益,不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
第二,民事利益受到損害,行為人的行為須具備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或者故意違背善良風俗的違法性。按照王澤鑒教授的解釋,仿照《德國民法典》第823條和第826條規定制定的我國臺灣地區現行“民法”第184條規定,繼受德國法上傳統不法性的理論,構建侵權行為體系,第184條第1項前段的不法侵害,受保護的權益是權利;第184條第1項后段的故意背于善良風俗,受到保護的權益既包括權利也包括利益;第184條第2項規定的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保護的權益既包括權利也包括利益。[57]將違法性和保護范圍結合起來,《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須具備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或故意違背善良風俗的違法性要件,即可做到比較準確地界定侵權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發揮《侵權責任法》的法律調整作用。
第三,民事利益受到損害應當達到較嚴重后果,而非輕微損害。例如,某人乘坐出租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了嘴唇撕裂的后果,醫院縫合,但出院后回家跟自己的丈夫接吻時沒有感覺了,親吻自己的孩子也沒有感覺了,就向法院起訴,除了要肇事一方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之外,還起訴了親吻權受到侵害的損害賠償。親吻以及親吻所帶來的愉悅也是一種人格利益,但這種利益并不是民法所保護的利益,因為嘴唇損傷就是侵害了健康權,人身損害賠償已經起到救濟這種損害的作用了,不可能對親吻受到的損害再進行賠償。《侵權責任法》無法保護這樣的利益。如果親吻這種利益也受到侵權法保護,那么,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手的損傷,不能撓癢癢了,難道說還有個撓癢癢權應當進行保護嗎?撓癢癢的利益是通過健康權保護的,不能直接受到《侵權責任法》的保護。
三、本案爭議的商品條碼屬于《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
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是:冒用商品條碼的性質及其法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注意區分以下易混淆的問題,有助于準確把握冒用商品條碼的民事責任:一是商品條碼的性質及法律特征;二是冒用商品條碼行為與侵犯商標使用權的關系;三是冒用商品條碼與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關系;四是商品條碼的法律保護問題。
商品條碼是由一組按一定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對應字符(阿拉伯數字)所組成的,用于表示商店自動銷售管理系統的信息標記或者對商品進行分類編碼的標記。商品條碼就是商品“身份證”的統一編號。商品條碼雖然包含有企業名稱等信息,但必須用儀器掃描才能獲取,一般公眾不可能知曉其中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不易獲取性,與企業名稱的意義和作用并非一致,故商品條碼不屬于企業名稱權的范圍。但是,商品條碼屬于民事主體的民事利益,系統成員對其注冊廠商識別代碼和相應商品條碼享有專用權,經注冊取得的商品條碼是合法的民事利益,應受法律保護。未經允許擅自使用其商品條碼,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本案的終審判決正確認識到了商品條碼屬于民事利益范疇,對于研究《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利益范圍具有借鑒意義。
不過,有一個問題需要研究,這就是既然商品條碼屬于民事利益中的財產利益,為什么僅僅判決對商品條碼被侵權的調查、制止侵害行為和訴訟所支出的費用屬于損失進行賠償,而對商品條碼被侵害的本身損失未進行賠償呢?筆者認為,這種判決值得斟酌,原因在于,既然商品條碼是一種財產利益,受到侵害必然造成利益所有人的財產利益損失。當然,調查、制止侵權行為和為訴訟所支出的費用屬于損失,但商品條碼被侵害的本身,也必定存在財產的損失,只不過這個損失與其他財產利益相比,具有更大的隱蔽性而已。對此,也應當進行估算,確定實際損失,并且予以賠償。
雖然商品條碼在現代商品銷售自動化管理上應用十分廣泛,而且還常常與商標同時出現在商品的包裝或附著物上,與商標有緊密聯系,很容易與商標相混淆,但兩者之間的功能作用不同,不僅表現形式和標記的內容不同,而且使用的目的不同,法律特性不同。由于法律沒有規定商品條碼為何種權利,商品條碼雖然包含有企業名稱、商標等信息,但必須是商品的管理者使用專用儀器進行掃描才能獲取,該企業名稱和商標具有一定隱蔽性和不易獲取性。為此,一般公眾或消費者不可能知曉其中包含的信息。當商品條碼被人冒用時,相對于公眾和消費者而言,冒用者并未直接使用企業名稱與商標,故冒用商品條碼不構成侵犯企業名稱權、商標權。對商品條碼不能適用商標權和名稱權的保護方法進行保護,更不能直接認定商品條碼就是商標權和名稱權的內容,以商標權或者名稱權受到侵害為由來確定侵權責任。
判決認為,冒用商品條碼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中所涉及的企業名稱有質的區別。商品條碼雖然包含有企業名稱等信息,但與一般意義的企業名稱存在差異,不屬于企業名稱權的范圍,冒用他人商品條碼不會導致他人產品銷量減少,也不會增加冒用產品的銷量。所以,冒用商品條碼的行為不符合《反不正當競爭法》有關“擅自使用企業名稱”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不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
商品條碼是合法的、受法律保護的民事利益。商品條碼經登記后使用,有利于商品管理和流通,能夠給使用人帶來一定的便利,因此,商品條碼是民事利益而不是權利。商品條碼專用權并非法定權利,而具財產利益屬性,《侵權責任法》應當予以保護。本案終審判決認為,番泰商行未經黃棣如允許,擅自使用其商品條碼,其主觀上具有故意,行為具有違法性。因冒用商品條碼造成商場、超市企業對原告商品的識別困難或因冒用商品條碼造成原告商品和企業信用降低而產生的財產損失,均可認定為侵害利益造成損失。黃棣如因調查、制止侵害行為和為訴訟所支出的費用與侵害行為具有因果關系,屬于損失。因此,黃棣如的請求符合利益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終審法院酌定侵害人賠償利益所有人調查、制止侵害行為和訴訟所支出的費用損失是正確的。筆者的評論是:第一,判決確定對調查、制止侵權行為和訴訟所支出的費用為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是值得稱道的。對于這種賠償,很多法院不支持受害人的賠償請求,是不對的。對此,予以特別肯定。第二,既然判決確認“因冒用商品條碼造成商場、超市企業對原告商品的識別困難或因冒用商品條碼造成原告商品和企業信用降低而產生的財產損失,均可認定為侵害利益造成損失”,為什么對這樣的損失不予賠償呢?這種做法反映了法院審判侵權案件中的一個偏見,即對受害人也就是民事權利人關于賠償范圍的確定,總是格外謹慎,甚至過于謹慎。這種做法對侵權人有利而對受害人不利,難以實現《侵權責任法》矯正正義功能。對此,建議民事法官對此有所警覺,以便更好地保護民事權利人的權利和利益,救濟受害人受到的損害。
【案例討論】
案情:
討論問題:
1.本案被告隱瞞與他人生育子女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
2.該種侵權行為侵害的客體是什么?認定是侵害身份利益的理由是否準確?
3.應當如何判斷《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的民事利益范圍?你贊同本書的上述觀點嗎?理由是什么?
【參考文獻】
王澤鑒:《侵權行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楊立新:《侵權責任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程嘯:《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周友軍:《侵權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