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濟法學(第七版)
- 陳安主編
- 19274字
- 2019-08-09 18:50:53
第五節 美國長期推行侵華反華政策絕非歷史的偶然:“美利堅帝國”窮兵黷武四百年
前文提到,本世紀以來美國霸權版“中國威脅”論,是與“菲越版”即南海版“中國威脅”論互相唱和,沆瀣一氣的。123
再者,美國霸權版“中國威脅”論,又是與日本新一代軍國主義者的“大和版”即東海版“中國威脅”論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的。124
回顧至此,細心的、善思考的人們定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1)美國和日本當年曾經爭霸太平洋,互為敵國,勢不兩立,1942年美國在珍珠港事變中曾受日本狡詐偷襲,損失慘重,1945年日本曾受美國兩顆原子彈濫炸,無辜平民數十萬死于非命。何以這兩個勢不兩立的敵國,如今卻結成同盟,抱成一團?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就美國一方而言,其外交政策有無相對穩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準則?
(2)美國和菲律賓當年是宗主國與殖民地關系,美在菲曾長期擁有龐大的蘇比克軍事基地,但迫于菲律賓民眾強大壓力,自1992年11月下旬起其軍事力量已撤出多年,如今又在南海版“中國威脅”論煙幕掩護下,大規模卷土重來,“輪值存在”或“輪換駐扎”125。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就美國一方而言,其外交政策有無相對穩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準則?
(3)美國和越南當年曾經互為敵國,勢不兩立,美國曾以阻遏“紅色中國共產主義蔓延”為名,大軍入侵南越,在北越土地上狂轟濫炸,血腥屠殺,廬舍為墟,在越南人民長期抗擊下,1975年終于徹底敗北退出。如今又在南海版“中國威脅”論煙幕掩護下,卷土重來,多方煽動越南反華。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歷史的偶然?就美國一方而言,其外交政策有無相對穩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準則?
對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是:一方面,上述日本、菲律賓、越南三國國情不一,因此,出現上述三種現象的綜合原因也各有不同;但是,就美國一方而言,其外交政策卻的確具有相對穩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準則。
具體說來,美國外交政策相對穩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準則就是對外實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只問目的,不擇手段。這種基本理念和基本準則,深深植根于美國立國前一百多年以及立國后二百多年的一脈相承的歷史實踐傳統基因;也深深植根于美國主流社會意識和價值體系的傳統基因;特別是深深植根于美國的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經濟體制。
一、是歷史倒退?還是痼疾復發?
有案可查的人類歷史已經證明:世界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是世界歷史潮流之滾滾向前,不可能不遇到各種障礙,有時歷史似乎會倒退。
即以美國霸權版的“中國威脅”讕言為例,歷史就似乎倒退了三十多年。一如美國“冷戰思維之父”凱南早在1984年就坦率承認的那樣,某些美國人有個“真古怪”的乖僻:“時時刻刻都想在美國國境以外找到一個邪惡中心,以便把美國的一切麻煩都算在它的賬上”;“總是自動而有意識地夸大假想敵國的軍事潛力,從而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對這個假想敵的懷疑、恐懼和對抗心理。”126如今,怪癖再次發作,他們終于再次如愿以償地找到這樣一個新的“邪惡的中心”——中國,借以在美國國內進行“敵愾同仇”的精神動員,蒙蔽美國人民盲目地支持當今美國當局窮兵黷武、稱霸全球的一切行徑。于是,形形色色、花樣翻新的“黃禍”論——“中國威脅”論,又紛紛出籠了。
人們也不免回想起:五十多年前,時任美國高官“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威廉·邦迪(William P.Bundy)打起“替天行道”的偽善大旗,招搖撞騙,以“維護亞洲國家的自由和獨立”,“幫助亞洲國家取得發展和進步”,維護“全球億萬人的自由與生命”為名,妄圖為美軍在亞洲狂轟濫炸、大規模屠殺無辜平民婦孺的血腥罪行,遮羞蓋丑,欺世惑眾。人們更不免回想邦迪這種謬論當時即遭到中國《人民日報》一位“觀察家”針鋒相對的迎頭痛擊,其偽善面目暴露無遺。127
但是,五十多年來,美國當局的霸權積習和“好話說盡、壞事做絕”,不但未見收斂,反而不斷變本加厲。當年邦迪身體力行、凱南坦率揭示的冷戰思維,仍在美國生生不息,代代相傳:2012年,隨著美軍在“反恐戰爭”中取得階段性成果,奧巴馬政府重提和加緊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即“重返亞太”戰略。這個戰略的基礎和核心,就是按美國立國二百多年的傳統,憑武力、靠“拳頭”說話,計劃從2013年開始,至2020年,將60%海軍艦艇集中到太平洋地區。128自此時起,原來相對太平的太平洋就日益不太平,波濤起伏,日益動蕩不安,進入“多事之秋”!
這些最新霸權行徑,貌似歷史的倒退,實乃歷史的再現,它們不過是西方帝國主義列強臭名昭著的“炮艦政策”在21世紀歷史條件下的“故伎重演”,“痼疾復發”,查一查美國的祖傳“家譜”,赫然在目,顯見乃是美國建國前后四百年來129殖民擴張實踐的長期持續和不斷延伸。
二、劣跡斑斑,罪行累累:美國建國前后四百年來的殖民擴張實踐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當今美國人的遠祖乃是來自英國的殖民者。英國的殖民者及其政客紳士們實際上就是一伙海盜。“慣于吹噓自己道德高尚的約翰牛,卻寧愿用海盜式的借口經常向中國勒索軍事賠款”130。那些貌似正人君子、“裝出一副基督教的偽善面孔”的達官顯宦和社會名流,其所作所為,充分說明他們大量地保留了他們歷代“祖先所特有的古老的海盜式掠奪精神”131。殺人越貨、謀財害命、敲詐勒索、坐地分贓等等,都是他們的祖傳慣伎。在對待弱國的外交活動中,他們的拿手好戲是捏造罪名、恫嚇訛詐;兩面三刀、挑撥離間;收買內奸、組織叛亂;甚至不惜篡改和偽造外交文件,顛倒黑白、欺世惑眾,煽動戰爭歇斯底里。對于這些陰謀詭計和卑劣手段,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援引確鑿可靠的事實、史料和文件,一一揭穿內幕,剝奪其招搖撞騙的資本,暴露其丑惡無恥的嘴臉。同時,也嚴正地警告這些唯利是圖的殖民者:他們侵略掠奪活動所獲得的“純利”,只不過是在廣大被壓迫民族中給自己招來仇恨,終將導致他們自己的徹底覆滅。132
英國殖民主義者歷代“祖先所特有的古老的海盜式掠奪精神”,在他們登上美洲大陸的四百年來,獲得了代代傳承、擴大,并且由其美國后裔們進一步發展成為不斷向全球擴張的美國霸權主義。
在登上美洲大陸的四百年來,英國殖民主義者及其美國后裔們之所以熱衷于不斷向北美西部、中美、南美、亞洲、非洲乃至全球開疆拓土和擴大勢力范圍,極力實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擴張政策,說到底,就是為了攫取各種自然資源和人間財富。踐踏他國主權,霸占他國領土——這是殖民主義者使掠奪穩定化、經常化、長期化的必要手段和必然趨勢。從經濟學的觀點看來,領土本身便意味著肥沃的農耕土地、廣袤的種植園、農場、畜牧場;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木材;地面下各種珍貴的礦藏;領土上的千千萬萬居民則是用之不竭的勞動力和取之不盡的賦稅財源。奪得了領土便意味著攫取了這一切財富,殖民主義者是深知這個真諦的。因此,亞洲、非洲、美洲的廣闊疆土,往往在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下一大片又一大片地淪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勢力范圍”。進而言之,占領或奪得他國領土之后,又可進一步有權攫取其周邊領海、大陸架、經濟專屬區的水中漁業資源、海底油氣資源以及其他各種珍貴礦藏;還可以有權管控周邊海上航運和交通要道,從而攫取各種經濟利益。
茲就英國殖民主義者及其美國后裔們四百年來的殖民擴張,擇其犖犖大端,簡述如下133:
就美國的歷史而言,一般的說法是從英國在北美建立殖民地開始的。北美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是指1607年英國在北美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到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時期的歷史。17世紀初,在歐洲列強爭奪北美的熱潮中,倫敦的富商們在英王的支持下,采用民間集資入股的方式,發起并組建了以殖民北美為目標的“弗吉尼亞公司”或稱“倫敦公司”。它的成員由兩部分人構成,一是被稱作冒險家的股東;二是受股東雇傭、從事殖民地開拓的殖民者。134這些公司名為“貿易公司”實為“商盜一體”,是英國殖民者在海外進行商業和走私、海盜活動、奴隸販賣的綜合性機構。135北美移民中有富商投機家、破產紳士、冒險家,還有被遣送到北美洲服刑的罪犯,被迫出賣勞動力在歐洲就訂立契約而運到北美洲服苦役的貧苦勞動人民、清教徒等。136
英國在北美洲東部大西洋沿岸進行了一個多世紀的霸占和侵略活動,陸續地建立起來了十三個殖民地,稱為“英屬北美殖民地”(British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137
以下就四百年來英美殖民主義者在美洲大陸以內和美洲大陸以外的長期侵略擴張行徑,作概要的回顧,以驗證美國霸權主義者當今強化在全球的侵略擴張行徑,絕非歷史的偶然,而是其祖祖輩輩殘暴成性和極端利己的海盜基因(DNA)的必然傳承和惡性發展。
在美洲,經過歐洲殖民者長期的屠殺和虐殺,美洲印第安民族土著居民人口銳減。礦山、種植園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同奴隸來源的日益衰竭,形成了尖銳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西方殖民者廣泛采取毒辣的辦法,以非洲人“獵取”非洲人:由西方殖民者出槍出彈,唆使非洲沿岸部落酋長發動“獵奴戰爭”,擄掠內陸活人,交給殖民者,以換取廉價商品和新的槍支彈藥。販奴商人在換得這些“獵獲物”后,便把這些會說話的“黑色牛馬”鎖上腳鐐,像裝填牲口一樣把他們塞進運奴船的貨艙,販給美洲的礦主和園主,牟取百分之幾百到百分之一千的暴利。138在海運中,許多黑奴活活悶死、病死在擁擠不堪的貨艙中。販奴船上的死亡率通常是百分之三十。又常因船上疫癘流行或缺糧缺水,船主便下令把大批還活著的奴隸拋到海里喂鯊魚。
據大略統計,從16世紀至19世紀三百多年間,奴隸貿易使非洲總人口共約損失了一億,長期“獵奴”戰爭和大量販奴虐殺所造成的經濟力、人力上的嚴重破壞,是整個非洲大陸長期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殖民者用非洲億萬黑人的堆堆白骨,為歐美兩洲“先進文明”的大廈填筑了牢實的基礎。
美國領土急劇擴張膨脹,主要體現為“西進運動”、“西北爭奪”和“西南戰爭”。
“西進運動”:前文提到,1607年英國殖民主義者開始在北美建立第一塊殖民地。此后歷經一百多年,此種殖民地相繼增至十三塊。1776年7月,這十三塊殖民地聯合發表獨立宣言(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宣布脫離宗主國——英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宣布建國之后,美英之間打了七年仗,以英軍戰敗告終。1783年,美英簽訂了《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正式承認美國獨立,并同意把原屬英國的北美阿拉巴契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劃歸美國管轄。自此,迄1898年“美西戰爭”之后不久,百余年間,美國不斷大規模地從東向西極力擴張地盤。史稱“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139
概括地說,“西進運動”是指美國東部居民以及來自歐洲的居民,在美國政府刻意組織和多方鼓勵之下,向北美西部地區遷移和進行開發的群眾性運動。它始于18世紀末,終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種運動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西進運動”的開展,大批土著印第安人慘遭屠殺。可以說,西進史也就是美國對印第安人進行大規模殘酷屠殺的歷史。140剩余的土著幸存者則被強行驅趕到十分荒涼貧瘠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迫遷徙之路也被稱為印第安人的“血淚之路”。141
在“西進運動”中,這個一向自我標榜“博愛”、“平等”、“自由”、“民主”、“人權”的國家,大大加速了剿滅西部原住民土著的進程。美國政府為了盡快奪取西部廣袤疆土和豐富資源,鎮壓當地原住民即土著印第安人的反抗,竟然采取一切慘絕人寰的殘暴手段,力圖把土著印第安人斬盡殺絕。可以說,對印第安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乃是美國建國后推行將近百年的基本國策。
具有強烈諷刺意義的是,對印第安人雷厲風行地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的始作俑者之一,竟然就是那位主筆起草《獨立宣言》,冠冕堂皇地向全世界宣稱“人人生而平等”,并被推崇為“美國民主之父”的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此人自1800年至1808年連任兩屆總統。在他第一屆任期內,適逢法國拿破侖派遣入侵海地的遠征軍全軍覆沒,急需資金來重整旗鼓;另外,拿破侖擔心如果美國和英國結盟,對法國開戰,英國必將進攻北美大陸中西部法屬路易斯安那大片地區,與其讓這片落入法國宿敵英國之手,不如賣給美國,法國可解除后顧之憂,全力以赴在歐洲大陸爭霸,控制整個歐洲。于是,1803年5月2日,美、法簽訂《路易斯安那購地條約》(The Louisiana Purchase Treaty),法國僅以1500萬美元極其低廉的總價款將該大片地區甩賣給了美國,通過此項條約,美國一舉鯨吞了21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即從密西西比河西岸到洛基山麓之間的廣大地區,每平方公里只支付7美元。142
此后,隨著疆土大踏步急劇向西推進而大規模驅逐和屠殺印第安人的一系列事件,就是在杰斐遜總統的任內開始的。自1803年起,征剿屠殺印第安人成為美國聯邦正規軍隊和民兵的基本任務。到了1814年,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edison)政府更變本加厲,竟然參考1703年北美各殖民地議會當時屠殺印第安人的獎勵標準143,頒布法令,規定每上繳一個印第安人(不論男女老少甚至嬰兒)的頭蓋皮,美國政府將會發給獎金50—100美元:每殺死一個12歲以下印第安人嬰幼兒或女印第安人獎50美元,每殺死一個12歲以上青壯年印第安人男子獎100美元。正如馬克思當初所怒斥的,殖民主義者“只有拿人頭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144。
隨后,在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特別是1864年美國南北內戰結束后,根據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頒布的《宅地法》(Homestead Act)145,美國白人屠殺印第安人的活動達到高潮,許多印第安人村莊在一夜之間變成鬼域。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美國聯邦正規軍采取分進合擊等戰術,集中發起了一千多次不同規模的軍事行動。這種殘暴的屠殺和征剿,從1803年一直持續到1892年,差不多延續了整整一個世紀。146
美國歷史學家在有關著作中評論這段歷史時寫道:“美國向西、向南、向北三個方面猛烈推進時,不僅排擠了阻擋它前進的國家,并且殘暴地鎮壓了這些土地上原來的主人——印第安人的反抗。這種殘酷地驅逐印第安人的行動是美國歷史上最可恥的污點之一,而當時美國許多杰出的民主領袖也曾積極參加這種行動。”147
美國廉價購得原法屬路易斯安那大片地區之后,“食欲”不減反增。作為此項“西進”大餐末尾添加的一道“甜點”,美國矛頭由西面轉向東南,就西佛羅里達是否屬于路易斯安那地區的問題與西班牙之間發生爭執。美國認為西佛羅里達應是路易斯安那的一個組成部分。1804年2月,美國國會通過摩比爾法案,將西佛羅里達劃入密西西比地區,引起西班牙的憤怒抗議。1815年西班牙呼吁外國幫助它保護佛羅里達,但沒有得到任何歐洲列強的響應。因美國1810年占領了珀爾河以西的西佛羅里達地區,1818年占據西班牙據點圣馬克斯和彭薩科拉,西班牙又面臨西屬拉丁美洲各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已經展開的情況,在這種形勢下,西班牙只好被迫讓步。1819年2月22日美國與西班牙簽訂佛羅里達條約,規定西班牙將東、西佛羅里達讓與美國,同時還放棄對俄勒岡地區的要求權;美國則支付500萬美元,作為其向西班牙政府提出的土地所有權要求的代價。148于是,美國繼鯨吞了原法國所屬路易斯安那大片地區之后,又逐步向東南蠶食了原西班牙所屬的佛羅里達地區。
“西北爭奪”:即美英在西北俄勒岡地區和英屬加拿大西部的爭奪。俄勒岡是指落基山以西、圣佛朗西斯科灣(舊金山灣)以北、俄屬阿拉斯加以南的大片地區。1818年英美簽訂條約,規定這一區域在10年以內“對雙方的臣民和公民開放”。1825年以后,英美俄勒岡問題集中在北緯42度至54度40分之間的區域。1491844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波爾克在競選獲勝后不久就提出“北緯54度40分或戰爭,二選一”(Fifty-four Forty or Fight!)的口號,北緯54度是美國提出的國境線,波爾克的意思是如果英國不接受這條界線,美國將不惜一戰,沒有妥協的余地。英國起初的態度也很強硬,但其實雙方都不愿訴諸戰爭,最終各自讓步。1846年,兩國簽訂協議,俄勒岡地區以北緯49度為界一分為二,南部(除溫哥華島)劃給了美國,北部劃歸英屬的加拿大。1501859年,北緯49度以南的奧勒岡地區加入了美國聯邦,成為美國的俄勒岡州。151
“西南戰爭”:即“美墨戰爭”。美國1776年獨立后,乘歐洲列強在非洲、亞洲爭奪殖民地之機,在北美大陸大肆擴張。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確立了擴張領土、稱霸美洲的基本國策。很快,美國政府的侵略目光便落到了近鄰大國墨西哥身上。當時德克薩斯是墨西哥的一個省份。1835年墨西哥宣布要在德克薩斯境內根絕奴隸制152,墨西哥得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的美國移民奴隸主因此發動武裝叛亂,墨西哥政府出兵鎮壓,美國竟直接出兵干涉,并支持得克薩斯于次年宣布獨立。1845年7月,以瘋狂擴張著稱的美國總統詹姆斯·波爾克(James K.Polk)正式宣布把得克薩斯并入美國的版圖。幾乎與此同時,波爾克又命令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將軍率領一支部隊悄悄進駐得克薩斯與墨西哥交界的努埃塞斯河畔,伺機發動侵略戰爭。當年11月,波爾克以墨西哥應歸還美國300萬美元債務為要挾,要求墨西哥承認以格蘭德河為兩國邊界,美國以1500—4000萬美元“購買”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地區,遭到墨西哥政府斷然拒絕。1846年5月13日,美國政府向墨西哥宣戰,美墨戰爭正式爆發。1848年2月2日,美墨雙方簽訂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美國攫取了墨西哥近一半的領土,合計約230萬平方公里(約相當于20個中國福建省,或4個法國,或6.5個德國)153。這就是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大部,以及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美國僅僅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作為“補償”。通過美墨戰爭,美國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而且從此成為美洲的主宰。就連親自參與了戰爭的美國名將格蘭特(Grant)也不得不承認:“這場戰爭乃是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所進行的最不正義的戰爭之一。”154
在19世紀的最后三十年中,“自由”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終于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到1898—1914年間先在歐美然后在亞洲最終形成了”155。
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腐朽的資本主義。壟斷資本的統治是帝國主義最基本的特征。在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
在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不僅沒有消弭競爭,反而促使競爭在更廣闊的范圍、更巨大的規模、更激烈的程度上繼續進行。“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即爭奪領土”156。
在19世紀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各大國壟斷集團為了爭奪銷貨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展開了搶先占領勢力范圍和瓜分世界的空前猛烈的惡斗。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世界業已被瓜分完畢。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帝國主義列強實力對比不斷發生變化,經濟急速發展的后起國家來到資本主義的吃人筵席時,座位都已占滿了,它們不但要求“入席”,而且要求“首座”,要求按照實力的新對比重新瓜分世界,因而在帝國主義各國之間,充滿了從別人手上奪取殖民地、重新分配勢力范圍、重新排列世界霸主座次的矛盾沖突。這些矛盾沖突導致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1899—1902年的英布戰爭、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而且愈演愈烈,后來終于釀成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就美國而言,1898年的美西戰爭是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并終于發展成為帝國主義的“里程碑”和轉折點,也是“美利堅帝國”對亞非拉美多次發動侵略戰爭的第一惡例。
有人認為,關于美國在北美急劇擴展領土的上述過程,依據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杰斐遜國家領土擴張紀念館”的展品及其他有關史料,也可以整體概括為五次“西進”:原先,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之初,它的全部領土限于從英國手里繼承下來的、英國在北美的13塊殖民地,即東部大西洋沿岸狹長地帶的13個州,因此,當時的美國星條旗上只有13顆星。1776年宣布建國以后,特別是1783美英《巴黎和約》簽訂以后,美國殖民主義者迅即將領土擴展到密西西比河東岸。這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西進。1803年,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杰斐遜利用拿破侖打了敗仗的困境,用極其低廉的價格,從拿破侖手里購買了原屬法國勢力范圍的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進一步把領土從密西西比河西岸一直擴展到洛基山麓。這是美國建國以后歷史上的第二次西進。19世紀40年代,美國通過發動侵略戰爭,把原屬墨西哥領土的新墨西哥、得克薩斯、科羅拉多、猶他、內華達、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等大批土地劃入了美國版圖,把領土一直擴展到太平洋東岸。與此同時,它還從英國手里奪得了俄勒岡、華盛頓州、愛達荷以及蒙大拿、懷俄明等地。這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三次西進。19世紀60年代,它利用俄國當時所處的困境,僅用720萬美元即從沙皇手里購買了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并出兵占領了中途島,把領土擴展到北冰洋和太平洋。這是美國歷史上的第四次西進。1898年,它通過美西戰爭,占領了西屬夏威夷群島、關島等地。這就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五次西進。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正式以州的身份被納入美國聯邦。從此,星條旗上由美利堅合眾國建國初期的13顆星增加到50顆星。157
1996年1月2日,《紐約時報》刊登了雅可布·海爾布倫(Jacob Heilbrunn)和邁克爾·林德(Michael Lind)兩人合撰的文章,題為《美利堅第三帝國》,其中概述了美國自19世紀末期以來向外擴張的三個階段和相繼建立的三個帝國,每個帝國都是在擊敗其強大對手之后對戰敗者實行控制而逐步擴大美國在全球的影響。“美利堅第一帝國”形成于1898年的美西戰爭之后,一直延續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此期間,美國攫奪了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和加勒比的很大一部分地區。“美利堅第二帝國”形成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至1989年底,在此期間,美國以西歐和亞洲為中心,致力實行強權控制和擴大影響。
1990年起,美國不斷在中東地區許諾“承擔軍事義務”,為建立“美利堅第三帝國”奠定基礎。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美國布什總統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海灣戰爭。它打著“解放科威特”的旗號,表面上看來是一場“正義”戰爭,但實質上是美國為了從軍事上擊敗伊拉克、重新控制海灣戰略要地及其石油資源而進行的地地道道的非正義戰爭,通過對伊拉克的戰爭使美國成為波斯灣的支配力量。緊接著,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后,美國又“乘虛而入”,向東歐地區和以前是中立的南斯拉夫擴張,要在宿敵原蘇聯控制的地盤上確立起美國的“宗主權”和軍事霸權。158
看來,這兩位美國人作出的這種概括,不無參考價值,也不妨以此作為框架,對“美利堅帝國”百余年來的暴力擴張行徑,按時間順序,擇要予以具體說明,并依據最近十幾年來美國加緊“重返亞太”的所作所為,揭示其窮兵黷武的侵略本質和帝國主義的發展趨勢。159
以上粗略概述了美國立國前一百多年以及立國后二百多年來一脈相承的殖民擴張歷史實踐。
以下接著概述美國立國前一百多年以及立國后二百多年來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這就是“天定命運”社會思潮和“實用主義”哲學理念的混血兒。可以說,“天定命運”社會思潮和“實用主義”哲學理念乃是美國立國前后四百年來不斷實行殖民擴張的精神武裝和理論武器。
三、美國的“天定命運”社會思潮
自17世紀中后期以英國清教徒為主的歐洲殖民主義者大規模登上北美大陸開始,“天定命運”論就因經濟拓展的客觀需要“應運而生”,它是基督教教義被扭曲、白人種族“優越”被神化、暴力稱霸被“合法”這三大因素的“雜交產物”。具體說來,英國清教徒為主的歐洲殖民主義者大規模登上北美大陸之后,為了侵奪當地原住民(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財產,在持續性和大規模的明火執仗、殺人越貨的進程中,急需有一種心靈慰藉、精神武器和“理論依據”,能夠把明火執仗、殺人越貨的種種罪惡行徑,粉飾成是“奉行上帝意旨”,是“替天行道”,是“昭昭天命”(Manifest dignity)160。更通俗些說,就是公開宣揚“放火有理”!“殺人無罪”!“搶劫有功”!如此這般的“雜交產物”——“天定命運”論,經過二百多年的持續發展,至19世紀40年代,即美國立國后一百六十多年之際,達到鼎盛,成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和官方的立法準則,其間雖衍生出許多分支流派,但在三大要點上均“不離其宗”,即:
第一,種族主義邪說:在美國定居的安格魯撒克遜族,是上帝的最佳選民,是造物主創造的最佳生靈,他們天生就應凌駕于其余一切種族之上;
第二,“受命于天”邪說:他們受上帝的指派去支配全人類的命運,造物主授權他們去統治造物主在人世間所創造的一切人類和一切事物;
第三,“暴力稱霸合法”邪說:為了執行“昭昭天命”去統治上帝在人世間所創造的一切人類和一切事物,可以隨時采取任何手段,既可以大規模殺人越貨,也可以殘暴屠戮土著,還可以隨時發動戰爭,在美洲大陸以內和以外,任意開疆拓土,更可以暴力輸出“美式民主”161、“和平演變”、“制造內亂”……所有這些手段,都是合乎天命,既符合自然法,也符合人間法律的。
由此可見,在19世紀達到鼎盛階段的美國“天定命運”論,說到底,就是一種愚民的“符咒”,一種“公雞血”注射,催使素有宗教迷信、種族優越感的為數不少的美國人,陷入高度亢奮、兩眼發紅、精神迷亂的狀態,拿起一切可用的刀槍,使用一切可用的暴力,去欺凌、殘害、屠殺一切弱勢群體,去并吞美國在北美西部原土著的領土;去奪取北美南部原土著的領土及原屬其他殖民主義者的屬地;更進一步,去奪取中美、南美(拉丁美洲)的廣袤疆土和海洋;又更進一步,去奪取亞洲、非洲的廣袤疆土和海洋。正如當年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海因茨·哥爾維策爾批判“中國威脅”論那樣,美國的“天定命運”論,實質上就是美國的另一種帝國主義口號,是美帝國主義向全球實行殖民主義擴張時期用以欺蒙和動員國內外公眾、獲得輿論支持的政治騙術,這個口號的產生、傳播“顯示了帝國主義思想的基本特征”,用以愚化和煽惑老百姓,嗾使他們去干壞事,或者去為自己的暴力霸權擴張罪行進行辯護。162正如馬克思在其巨著中引述的一段話所評論的:“所謂的基督教人種在世界各地對他們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蠻和殘酷的暴行,是世界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野蠻愚昧和殘暴無恥的人種都無法比擬的。”163
簡言之,這個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口號及其各種鋪陳闡釋,集中地、突出地體現了為數不少的美國人極端自私的“民族利己主義”的靈魂:即“只要我能撈它一把,哪管它寸草不生!哪管它血流成河!”不妨說,這才是“天定命運”論之所以在19世紀40年代的美國風行一時,并被確立為美國長期的外交戰略思想,而且直到現在還被不斷“發揚光大”的真實思想根源。
為了配合和強化這種極端自私的“民族利己主義”的靈魂,就必須有一種與它相適應的、能幫助它“升華”的哲學理念,這就是逐漸居于美國社會主導地位的實用主義哲學流派。
四、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理念164
“實用主義”(Pragmatism)是從希臘詞πραγμα(意即行動)派生出來的。它是產生于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哲學理念。對美國的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迄今為止,一百四十多年來,美國“實用主義”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流派和分支,但是其根本綱領和核心理念卻始終“不離其宗”。
“實用主義”的根本綱領是: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而實用主義者對行為、行動的解釋,完全貫徹了資產階級極端利己主義世界觀的精髓,即只管行動是否給個人或集團帶來某種實際的利益和報酬,而不問這種行動是否合乎客觀實際,是否合乎社會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當道義與實利兩者不能兼得時,寧可棄道義而取實利,不可為道義而棄實利。
簡言之,“實用主義”的核心理念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對錯。有用即是真理,無用即為謬誤。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意大利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曾經得意洋洋地向世人介紹他應用“實用主義”的寶貴“經驗”,說他曾將實用主義哲學家奉為良師,聲稱他從這些人的學說中發現了“行動的信心,生活和戰斗的堅強意志,而法西斯的成功大部分得力于此”。165不過,歷史卻給了他應有的“光榮”結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墨索里尼被反法西斯的意大利人民處決后,雙足又被套上了絞索,倒掛著暴尸于意大利米蘭街頭示眾!166
行文至此,我們已經通過回顧歷史,擺出事實,講明道理,粗略地證明了國際社會現實中確實存在兩種背道而馳的國際勢力及其影響下的兩種歷史走向;粗略地揭示了美國長期推行侵華反華政策絕非歷史的偶然,闡明了它的歷史實踐傳統基因和意識形態傳統基因;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批判和駁斥了當前美國當權派及其同伙和馬前卒們大肆叫囂鼓噪的東海版“中國威脅”論和南海版“中國威脅”論。
不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提醒我們,對人類歷史上任何階段的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意識形態,都必須從其社會基礎即經濟體制中去深入探究剖析其總根和主源,才能徹底明了其來龍去脈,明辨是非,正確對應。
五、美國“跨世紀讕言”167的總根源:美國的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經濟體制
馬克思和恩格斯長期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以大量客觀史實為基礎,得出科學的結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相繼經歷五種形態或五種體制,即沿著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序列逐步發展。每一種社會形態或社會體制,分別具有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各種設施。
馬克思本人在1859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理論作了精辟的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168恩格斯撰寫的《反杜林論》《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特別是在他晚年的書信中,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一定社會的基礎是該社會的經濟關系的體系,即生產關系的總和,主要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分配關系等三個方面,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首要的、決定的部分。而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筑是復雜龐大的體系,由該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兩個部分組成。
“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念上層建筑為政治上層建筑提供思想理論根據,政治上層建筑為觀念上層建筑的傳播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保證。政治上層建筑作為思想的“物質附屬物”,是通過人們意識自覺建立的,它一經形成又強烈影響觀念上層建筑,要求一定的觀念上層建筑與它相適應。
在階級社會,上層建筑具有階級性。同一社會形態存在著不同階級的政治組織和意識形態,它反映著社會經濟基礎的復雜性和經濟關系的對立性。統治階級的思想則是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在無階級社會,經濟關系不具有對立性,上層建筑也不存在階級性。
“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決定性的;“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筑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上層建筑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政治上層建筑表面上表現為一種凌駕于社會之上、脫離社會的獨立力量。第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的根本性質取決于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奴隸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奴隸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奴隸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積極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筑一經產生,便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力量,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時向阻礙、威脅自己經濟基礎發展的其他經濟關系、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進行斗爭。政治上層建筑運用強制手段,把人們的行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圍內。觀念上層建筑則利用輿論工具,論證自己經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規范和控制人們的思想與行動。統治階級憑借整個上層建筑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
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交互作用中,從根源和派生的關系上看,經濟基礎是原因,上層建筑是結果。唯物史觀既反對否定經濟基礎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又反對否定上層建筑反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這兩種觀點都是違背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的。169
以上粗略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長期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以大量客觀史實為基礎所得出的科學結論,也是他們繼承前人研究成果并加以發展創新所得出的科學結論,因此,這些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當然,也就是我們應當作為理論指南,用以探究剖析美國關于“中國威脅”論這一“跨世紀讕言”的總根源。
馬克思在綜合考察和論證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五種形態的基礎上,側重于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的本性或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從商品這一簡單“細胞”開始著手,層層深入,猶如剝筍,科學地剖析和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對立性質,從而揭露了資產階級榨取利潤的來源和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限于本書論述的主題和本書的篇幅,這里不能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進行的科學剖析,作全面系統的介紹,而只對馬克思所一再強調的揭示資本主義之“本性”或“本質屬性”的核心觀點,加以簡要的評介。有心深入了解馬克思科學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全貌或概貌的讀者,可以通讀馬克思的權威巨著《資本論》,或者概覽任何一本目前我國各大學廣泛采用的新版《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如前文所述,馬克思在《資本論》這部權威巨著中,曾經在《所謂原始積累》一章里列舉大量事實,揭示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殖民主義者—資產者—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貪婪本性,指出這些暴徒們唯利是圖所采取的手段是極其殘酷和殘暴無恥的,是充滿了殺人越貨、屠殺土著、種族滅絕、武裝掠奪、暴力征服的,他們實行這種殘暴掠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因此,“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170為了進一步說明殖民主義者—資產者—資產階級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先天劣根性”,馬克思還引述一段話,十分辛辣地、形象地揭露資本—資本家—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和極端貪婪:“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171
唯利是圖者勢必貪婪無饜,貪婪無饜者勢必永不滿足,無饜貪婪者勢必不擇手段,于是乎,“巧取”不足,就轉而豪奪;榨取不足,就轉而攫取;賤買貴賣不足,就轉而窮兵黷武,屠殺無辜,暴力征服;一國盤剝榨取不足,就轉向武裝侵略或吞并他國;本大洲恃強凌弱不足,就勢必擴及其他大洲,一洋逞霸不足,就勢必擴及其他大洋……如此這般,輪番使用,陳陳相因,愈演愈烈,于是,無饜貪婪又勢必與無比兇殘相伴而行,于是,弱國弱族,就成為刀下之魚,俎上之肉,聽憑強者霸者宰割,以順遂其饕餮之欲。——回顧前文縷述的“美利堅帝國”立國前后四百年來的斑斑劣跡和累累罪行,難道不就是一直沿著這種歷史軌跡步步拓展其全球霸業,猖狂橫行天下嗎?
前文提到,在19世紀的最后三十年中,“自由”資本主義逐步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終于發展成為帝國主義,或綜合簡稱“資本帝國主義”。列寧深入考察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實況,對馬克思的有關理論進一步加以補充和創新。172他明確指出,壟斷資本的統治是帝國主義最基本的特征;在帝國主義時代,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不僅沒有消弭競爭,反而促使競爭在更廣闊的范圍、更巨大的規模、更激烈的程度上繼續進行;為了爭奪銷貨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各大國壟斷集團展開了搶先占領勢力范圍和瓜分世界的空前猛烈的惡斗。但整個世界業已被瓜分完畢。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經濟急速發展的后起帝國主義國家要求按照實力的新對比重新瓜分世界,因而在帝國主義各國之間,充滿了從別人手上奪取殖民地、重新分配勢力范圍、重新排列世界霸主座次的矛盾沖突。這些矛盾沖突導致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等等,又進一步導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后起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戰敗,“美利堅帝國”大陸本土地處兩大洋之間,大西洋和太平洋是它的天然屏障,“得天獨厚”,因此不但未遭重大戰禍損失,反而左右逢源,通過向所有參戰國出售武器和戰爭資源而大發戰爭橫財。
又過了21年,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性,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德國,在新一代梟雄希特勒及其納粹法西斯黨徒“復仇主義”瘋狂叫囂中,東山再起,卷土重來,1939年在歐洲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數千萬生靈涂炭,死于非命。在此期間,“美利堅帝國”又重施故技,再次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腳踩兩船,左右逢源,大發戰爭橫財。直到1941年底,因狡詐陰險的日本帝國主義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海軍,美國才被迫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但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迄今七十年,大量新的事實表明,“美利堅帝國”的帝國主義不但毫未改惡從善,其劣根性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更加惡性發展到極致地步,成為全球最大的霸權“暴發戶”,成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最強的、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
說到美利堅帝國主義愈演愈烈的劣根性,就不能不深挖此種劣根性的制度根源和階級根源,昭示公眾。正如前文提到的,曾經長期參與設計美國對外基本國策因而通曉美國對外擴張政策內幕底蘊的資深外交家凱南,早在上一世紀80年代就已在其專著中坦率承認,美國每年都把國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生產并出口武器裝備,保持龐大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美國在數十年冷戰過程中已經造成一個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從而已經使自己依賴于這種可憎的全國性的窮兵黷武行徑。173凱南這里所說的“龐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顯然就是眾所周知的美國“軍事產業復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或軍工產業壟斷資產階級,其構成分子,不僅有直接從事制造、銷售、出口大量武器裝備和一切軍需用品的企業巨子,有生產、加工、運輸各種戰略物資的壟斷大王,而且還有直接或間接控股這些軍工生產企業和海陸空運輸公司的金融寡頭……,因此,美國“軍事產業復合體”或軍工產業壟斷資產階級實際上控制了全美國的主要經濟命脈,進而操縱全美國的主要政治命脈和文化命脈。在美國“民主”選舉制度和政治“獻金”制度下,最后得以脫穎而出的“精英分子”,諸如國會議員、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等等,幾乎無一不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愜意的政治代理人或代言人。174順理成章,由這些精英們所制定的美國對內對外國策,也就幾乎無一不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愜意的、能使他們獲得最大利潤(30%—100%—300%)的政策,這豈不就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所精心設計的“連鎖反應”和刻意追求的“最佳效果”嗎?為了大發戰爭橫財,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總是不斷在幕前幕后積極慫恿和大力推動美國當局擴軍備戰,制造戰爭歇斯底里,伺機在這里那里發動規模戰爭或“局部戰爭”,不惜以千千萬萬美國普通百姓的血肉之軀充當炮灰,驅使他們奔向全球各地戰場,更不惜隨時在世界各地給弱者公眾制造戰爭災難,濫施殺戮,涂炭生靈,這不是屢見不鮮的歷史事實嗎?
簡言之,概括地說,美國建國前后四百年來的惡性殖民擴張,劣跡斑斑、罪行累累、愈演愈烈,其總根源就在于美國的資本帝國主義經濟體制以及由此孵育出來的美利堅帝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先天劣根性:唯利是圖和極端貪婪。
由此可見,當代形形色色的美國霸權版“中國威脅”論及其“東海”變種和“南海”變種,其時起時伏,一再出現和甚囂塵上,都不是歷史的偶然。應當說,當前中國周邊出現的這種國際現象,說到底,乃是“美利堅帝國”建國前后四百年來的惡性殖民擴張的歷史延伸和必然結果,乃是以美國為首的這股國際負面勢力逆時代潮流而動的最新表現。
那么,面臨當前來勢洶洶的、逆時代潮流而動的、以美國為首的這股國際負面勢力,中國應當如何對應?究竟有何底線?
六、中國的底線:絕不拿主權權益做交易,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無數事實證明:在國家林立的當代世界,弱肉強食之“叢林規則”依然盛行,國際弱勢群體得來不易的國家主權,對于他們的生存與發展說來,有如布帛菽谷之不可須臾離!但是,當代國際法的這一基本原則、信念和理念,卻時時遇到形形色色、變化多端的挑戰和侵害,這就迫使全球弱勢群體不能不時刻保持清醒頭腦、憂患意識和銳利目光,及時識破、堅決反擊形形色色的挑戰和侵害,捍衛國家主權這一基本原則、信念和理念,使它始終屹立,巋然不動!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19世紀至20世紀政治主權、經濟主權的“攻防戰”中,自鴉片戰爭以后一百七十多年來,經歷過喪權辱國、飽受列強宰割的巨大歷史創痛,也經歷了通過百年苦斗,恢復國家尊嚴,在政治上、經濟上自己當家作主的巨大歷史歡欣。如今,已經步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新情勢下,又面臨著新百年中的政治主權、經濟主權“攻防戰”。際此時刻,面對時起時伏、花樣翻新的國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種種外來壓力、挑釁和侵害,很有必要時時重溫鄧小平同志早在三十四年前留下的殷殷叮嚀:“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175
秉持鄧小平1982年的殷殷叮嚀,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堅定地重申:“在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上,即使是中國很窮的時候,我們也是錚錚鐵骨。”176“中國講友好,也講原則,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權、統一及領土完整的問題上,中國決不退讓,決不妥協。”177
針對新近的國際風云變幻和海疆侵華事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月再次強調:“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178
201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昭告全球公眾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側重從政治與軍事相結合的角度,闡述和解讀了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在新形勢下的堅定信念和決心,指出:當前國際形勢保持總體和平穩定的基本態勢,但與此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交織互動,國際軍事領域競爭更趨激烈,國際安全問題的突發性、關聯性、綜合性明顯上升。亞太地區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大國戰略博弈的重要舞臺,美國調整亞太安全戰略,導致亞太地區格局也產生深刻變化。中國仍面臨多元復雜的安全威脅和挑戰,生存安全問題和發展安全問題、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國家統一、維護領土完整、維護發展利益的任務艱巨繁重。有的國家深化亞太軍事同盟,擴大軍事存在,頻繁制造地區緊張局勢。個別鄰國在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上采取使問題復雜化、擴大化的舉動,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斷制造事端。針對這些多元復雜多變的威脅和挑戰,中國武裝力量必須堅持的首要基本政策和原則,就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保障國家和平發展;堅定不移地實行積極防御軍事戰略,防備和抵抗侵略,遏制分裂勢力,保衛邊防、海防、空防安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在太空、網絡空間的安全利益。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堅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179
連續幾代中國國家領導人三十多年來不斷重申和反復強調的這些話,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在主權問題上的一以貫之的基本立場,可謂擲地有聲、浩氣凜然!
2014年3月28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演講。會上習近平指出,幾十年來,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不干涉別國內政,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我們在政策上是這樣規定的、制度上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一直這樣做的。當然,中國將堅定不移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任何國家都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在回答關于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問題時,習近平指出,遠親不如近鄰。從國與國的關系講,朋友可以選擇,但鄰居是無法選擇的,要世代相處下去。無論是從理智上還是從感情上,我們都認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是唯一正確選擇。中國對周邊國家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當前,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總體是好的。我們主張通過協商和對話妥善管控分歧,解決爭議。在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堅決捍衛中國的正當合法權益。180
2014年4月8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常萬全與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強調,領土主權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我們不會妥協,不會退讓,不會交易,更不允許受到一絲一毫的侵犯。中國軍隊肩負著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使命,我們時刻做好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準備,只要黨和人民需要,就能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1818月中旬,中國《人民日報》又針對哈格爾在澳大利亞發表的讕言,刊登專文警告說,“中國也不是好欺負的,對于無理挑釁行為,必將做出清晰堅定的回應。”182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主旨演講183中提到,中國將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睦鄰友好的周邊外交政策。同時,我們維護本國領土主權的意志是堅定不移的,愿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的主張也是明確的。對加強海上合作的積極行動,我們會傾力支持;對破壞南海和平穩定的挑釁行為,我們會果斷回應。中國人歷來講求“以德報德,以直報怨”184,我們重情義,不會虧待朋友;我們講原則,堅定維護根本立場。
2016年3月31日,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華盛頓會晤時,針對中國南海的風云變幻和波濤迭起,再次重申中國的“底線”,明確警告國際黷武勢力:“中國堅定維護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堅定致力于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同有關當事國直接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議。中方尊重和維護各國依據國際法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同時不會接受任何以航行自由為借口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和安全利益的行為。”185
一言以蔽之,中國盡管努力貫徹“和為貴”、“化干戈為玉帛”原則,但當代霸權龍頭老大,一貫“虎狼成性”,怙惡不悛,為維持其全球霸主地位,總是時時“化玉帛為干戈”,到處窮兵黷武,肆意入侵他國領土領海領空,破壞國際安寧和世界和平秩序,面對此種無情現實,中國人民自宜牢記傳承數千年的古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186,盡早未雨綢繆,做好周全準備,“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動的兩手”187: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