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濟法學(第七版)
- 陳安主編
- 4062字
- 2019-08-09 18:50:54
第六節(jié) 學習國際經濟法是貫徹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必備的“基本功”
一、中國實行經濟上對外開放國策的主要根據
實行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
實行這樣的基本國策,是在總結本國多年正反兩方面實踐經驗以及參考國際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是深入認識和自覺遵循社會經濟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集中表現,也是主動順應歷史趨向和時代潮流的明智決策。
歷史表明:16世紀以來數百年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全球一切國家的生產、交換和消費,都日益超出一國范圍,走向國際化。世界各民族之間經濟上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逐步取代了原來的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狀態(tài)。189這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也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進步過程和必然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國際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增強。中國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一個積極成員,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是在當代這樣的歷史背景和國際條件下開展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是規(guī)模宏偉和高度社會化的大生產,這三個基本點,決定了中國在實現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不應該、也不可能自我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相反,中國應該積極參加和利用國際分工,實行平等互利的國際交換,大力發(fā)展開放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接互補。簡言之,閉關自守是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
人類社會的生產技術發(fā)展到現在這樣的高度水平,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擁有發(fā)展本國經濟所需要的全部資源、資金,掌握世界各國所有的先進技術,任何國家都必須與其他國家互通有無。另一方面,對于他國所已有、本國還沒有的各種先進技術,在可以現成購買的條件下,就不妨實行等價有償的“拿來主義”或“買來主義”,也沒有必要一切均由自己從零開始,埋頭苦干,暗中摸索。換言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長處,也都有自己的劣勢和短處,需要通過國際交換,揚長避短和取長補短,以便各自耗費最少的社會勞動,各自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此,從經濟學觀點看來,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國際分工,充分利用國際交換,就是國內社會勞動的節(jié)約,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就是經濟發(fā)展或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放眼世界,通過這種途徑而迅速崛起的先例是屢見不鮮的。
因此,中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在貫徹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方針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開拓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學會組織國內建設和發(fā)展對外經濟交往兩套本領。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貫徹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才能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
二、深入學習國際經濟法學對貫徹上述基本國策的重大作用
作為當代中國的法律工作者或法學學人,認真地學好國際經濟法,才能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本領,更自覺地努力貫徹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支持和正確參與對外經濟交往,即善于在對外經濟交往中,運用國際經濟法的知識,做到依法辦事,完善立法,以法護權,據法仗義,發(fā)展法學,參與全球治理。茲試分述如下:
第一,依法辦事。如前所述,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在現代條件下,世界各國經濟交往日益頻繁,互相依賴和互相合作日益緊密,互相競爭也不斷加強。由于各國社會制度不同,發(fā)展水平各異,有關當事國或當事人的利害得失也常有矛盾沖突,彼此之間的經濟交往就十分需要借助于國際經濟法的統(tǒng)一行為規(guī)范加以指導、調整和約束。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成員,中國國民(自然人或法人)作為當事人的一方,積極參加國際經濟交往,發(fā)展國際經濟關系,對于這種法律規(guī)范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向,自需深入了解,才能自覺地“依法辦事”,避免因無知或誤解引起無謂的糾紛,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第二,完善立法。中國正在努力改善本國的投資環(huán)境和貿易環(huán)境,促進外商踴躍來華投資或對華貿易。中國對外商的合法權益給予法律保護,對于他們的投資、貿易活動給予法定優(yōu)惠,同時,也要求他們遵守中國的法律,接受中國的法律管理。所有這些涉外的法律規(guī)范,既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又要與國際上通行的國際經濟法有關規(guī)范以及國際商務慣例基本上保持一致或互相“接軌”。為此,就必須廣泛深入地了解這些規(guī)范和慣例的有關內容,使中國涉外經濟法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執(zhí)法工作有所借鑒,做到待遇厚薄得體,管理寬嚴適當,事事處處,恰如其分;尤其必須在深入學習和研究國際經濟法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國情,適時修改和廢止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法律和法規(guī),并加快立法步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法律保障。
第三,以法護權。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所面臨的對象或對手,主要是在經濟上處在強者地位的國際資本。國際資本對于吸收大量外資的中國在客觀上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國際資本在與中國進行互利互補貿易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都是應當肯定的,但是,國際資本唯利是圖、不惜損人利己的本質屬性,也是眾所周知的。誠然,今日中國乃是主權牢牢在握的獨立國家,中國人民十分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嚴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苦果。但是,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要真正做到獨立自主、平等互利,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的。在對外經濟往來中,中國方面受到國際資本的歧視、愚弄、欺騙、刁難和坑害的事例,大大小小,可謂絡繹不絕。如果不熟諳國際經濟法的有關規(guī)定,或者不掌握對方國家的涉外經濟法的有關知識,那就無法打“國際官司”,無法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中國的應有權益,為振興中華效力。
第四,據法仗義。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世界各國利益相互交織,命運彼此依存。促進普遍發(fā)展,實現共同繁榮,符合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種種原因,今日世界財富的占有和分配是很不公平合理的。它是當代南北矛盾的焦點和核心。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正在大聲疾呼,要求徹底改變現狀,即改革舊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促使國際經濟體制及相關規(guī)則走向公平合理,特別是要充分反映國際社會數十億弱勢人群即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共同關切,促使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和諧的方向發(fā)展。190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發(fā)展中國家,屬于第三世界。這就決定了它必須和廣大第三世界一起,聯(lián)合奮斗,以國際經濟法作為一種手段,按照公平合理和平等互利的原則,在國際經濟秩序中改舊圖新,除舊布新,破舊立新。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通曉和掌握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原理及其除舊布新、破舊立新的發(fā)展趨向,充分了解國際經濟法新規(guī)范成長過程中的阻力與動力、困難與希望。否則,“赤手空拳”,就難以在各種國際舞臺的南北矛盾抗衡中,運用法律武器和符合時代潮流的法理觀念,為全世界眾多弱小民族仗義執(zhí)言和爭得公道,促進國際經濟秩序的新舊更替。
第五,發(fā)展法學。國際經濟法學是新興的邊緣性、綜合性學科,迄今尚未形成舉世公認的、科學的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在某些發(fā)達國家中,已相繼出版了有關國際經濟法學的系列專著,其基本特點之一,是立足于各自本國的實際,以本國利益為核心,重點研究本國對外經濟交往中產生的法律問題,作出符合其本國權益的分析和論證。反觀中國,這樣的研究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有關論著雖已陸續(xù)出現,成果喜人,但其數量和質量,都還遠未能適應我國更積極地走向世界,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的現實迫切需要,為了從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上更加切實有力地保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很有必要在積極引進和學習有關國際經濟法學新知識的基礎上,認真加以咀嚼消化,密切聯(lián)系中國的實際,從中國人的角度和第三世界的共同立場來研究和評析當代的國際經濟法,經過相當長期的努力,逐步創(chuàng)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科體系和理論體系。完成這件大事,需要幾代人的刻苦鉆研,而對于當代中國的法律工作者說來,對于與法律密切相關的經濟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說來,當然更是責無旁貸的。
第六,參與全球治理。2016年9月27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一次集體學習會議上強調:“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著力增強規(guī)則制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guī)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yè)人才。要加強全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突破人才瓶頸,做好人才儲備,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撐。”191對此,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界廣大學人深受鼓舞,認為這是中國領導人與時俱進,提醒當代政治、經濟、法律廣大專業(yè)學人必須加倍努力學習,掌握這新時代的六種本領——“新六藝”192,才能更有效地踐行“知識報國、兼濟天下”的素志和夙愿。
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