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商周王朝黃金鑄造工藝的興起

里海-黑海北岸缺乏錫礦,印歐人在原始故鄉主要采用鍛造工藝制作紅銅或砷銅器。東遷薩彥-阿爾泰山之后,印歐人利用當地豐富的銅礦和錫礦創立了錫青銅鑄造工藝,如中亞草原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Seima Turbino Culture,公元前2200—前1700)就采用錫青銅工藝。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內蒙古東部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河南二里頭文化等中國早期青銅文化,亦采用錫青銅鑄造工藝。青海沈那齊家文化墓地和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中,相繼發現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單鉤銅矛,說明中國早期青銅文化肇源于中亞草原青銅文化。[113]

中國早期金銀器制作亦受歐亞草原文化的影響,大都采用鍛造工藝。1977年,北京平谷縣劉家河村發現一座商代墓葬,此墓東南14米處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墓。此墓中人骨已朽,隨葬品全為陶器,凡21件,其中折腹盆3件,折肩罐18件。劉家河商代墓葬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年代相當于商文化二里崗期,也即商代中期。這座商中期墓隨葬了青銅禮器一組16件、鐵刃銅鉞、玉斧、玉璜和一些黃金飾件,計有金臂釧2件,喇叭形金耳環、金笄、金箔各1件。[114]值得注意的是,劉家河商墓出土黃金藝術品大都采用歐亞草原傳統的鍛造工藝,不過有一件金笄采用鑄造工藝(圖2-6左下),開創了中國黃金鑄造工藝之歷史先河。據北京大學冶金史專家陳建立博士調查,安陽殷墟遺址侯家莊M1004號墓隨葬的一件金泡飾和一件作固定用的金構件是鑄造的,年代在晚商時期(公元前1300—前1100),為我們研究中國黃金鑄造工藝發展史提供了另一重要標本。[115]

2-6 黃金飾件,劉家河商代二里崗期墓葬出土

在商代遺存中,黃金鑄造工藝品可謂鳳毛鱗爪,直到西周晚期才在中國北方得以推廣。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河南三門峽的虢國墓地、陜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相繼發現鑄造工藝制作的金腰帶飾件。199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三門峽虢國墓地2001號墓發掘出12件套黃金帶飾,皆采用鑄造工藝,并且裝飾饕餮紋等典型的西周藝術紋樣(圖2-7)。[116]

1993年,山西曲沃曲村鎮晉侯墓地III區8號墓發現15件套黃金帶飾,計有:垂葉形飾1件,獸首形飾1件,弧面扁環5件,絞絲環6件,弧面扁框1件,絞絲框1件,均由鑄造而成。其中,垂葉形飾為三角形,正面凸起,中央為半浮雕的獸首,四周為突出的三角幾何紋,背面有橫梁三道。獸首形飾高、寬均為1.5厘米,五官清晰而精致,背面有橫梁一道。垂葉形飾高6.9厘米、寬4.1厘米、弧面扁環直徑5.4厘米。據晉侯鐘銘文,8號墓的主人就是《史記》記載的晉獻侯,約公元前822年—前812年在位。[117]

2-7 西周晚期墓黃金帶飾,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

陜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自2005年開始發掘,歷時6年,從中發掘出土青銅器、樂器、玉器、金器等多達上萬件。尤其是“芮公”“芮太子”帶銘青銅器的發現,說明這里是春秋早期芮國最高等級貴族墓地。芮國墓地M27號墓出土金器,皆鑄造成形,包括金腰帶飾件、蟠螭紋金劍鞘、金韘(或稱“金扳指”)等(圖2-8)。[118]

2-8 蟠螭紋金劍鞘及其饕餮紋黃金飾件,陜西韓城梁代村芮國墓地出土

山西晉侯墓地、河南虢國墓地、陜西芮國墓地出土金器,不僅制作方法采用中原特有的鑄造工藝,而且擺脫了歐亞草原動物紋藝術的桎梏,采用饕餮紋、蟠螭紋等典型的西周藝術紋樣。總之,從商代中期(約公元前1400)開始,中國特有的黃金鑄造工藝異軍突起,至西周晚期(約公元前9世紀)成為中國金銀器制作的重要工藝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洮南市| 柯坪县| 宽甸| 高青县| 汉中市| 来宾市| 台湾省| 凌源市| 江山市| 长丰县| 彭山县| 六盘水市| 德阳市| 瓮安县| 宜阳县| 霞浦县| 任丘市| 山西省| 呼图壁县| 霞浦县| 建湖县| 澜沧| 五家渠市| 拜城县| 甘孜县| 遂宁市| 任丘市| 桐梓县| 江西省| 张掖市| 商水县| 平山县| 鹤山市| 青浦区| 石景山区| 富平县| 丰宁| 伊川县| 通许县| 弥渡县| 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