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域考古與藝術(shù)
- 林梅村
- 1270字
- 2019-08-26 16:46:52
中國與歐亞草原的文化交流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最初是從歐亞草原開始的。公元前3500年,里海-黑海北岸的印歐人開始向東方遷徙,首先在葉尼塞河流域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阿凡納羨沃文化(Afanasevo Culture),[101]隨后在阿爾泰山南麓的額爾齊斯河上游形成切木爾切克文化。
隨著古代印歐人的大舉東遷,黃金藝術(shù)首先傳入米努辛斯克盆地,如阿凡納謝沃古墓出土的一些螺旋狀,用金、紅銅、銀、隕鐵打制的耳環(huán)、手鐲等飾物。[102]公元前2400年,阿凡納羨沃文化被北方森林草原的奧庫涅夫文化(Okunev Culture)取代。奧庫涅夫人屬于蒙古人種,是阿爾泰語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103]盡管奧庫涅夫文化尚未發(fā)現(xiàn)黃金制品,但是該文化流行的紅銅絲耳環(huán)和手鐲,顯然模仿阿凡納謝沃文化的金首飾。[104]
阿爾泰山南麓的切木爾切克文化亦未發(fā)現(xiàn)金器,但是新疆吉木乃縣森塔斯湖切木爾切克文化1號石人頸部的新月形佩飾可能是黃金藝術(shù)品(圖2-2:1)。在陜西淳化黑豆嘴村晚商墓葬出土了新月形金佩飾(圖2-2:2),[105]新月形金佩飾在蒙古國前杭愛省特布希文化(Tevsh Culture,前1400—前1100)古墓亦有發(fā)現(xiàn)(圖2-2:3)。這些新月形金佩飾及其青銅仿制品,無疑肇源于年代更早的切木爾切克人的新月形佩飾。

2-2 中國新疆、陜西和蒙古國前杭愛省青銅時代的新月形佩飾
公元前1800年,安德羅諾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在中亞草原興起,因在俄羅斯阿欽斯克附近安德羅諾沃村首次發(fā)現(xiàn)而得名。一般認(rèn)為,該文化創(chuàng)造者就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雅利安人。公元前1600年,安德羅諾沃文化傳入米努辛斯克盆地,取代奧庫涅夫文化。此外,安德羅諾沃文化還南下印度河流域,摧毀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開創(chuàng)了印度史上的雅利安時代。[106]新疆塔什庫爾干縣下坂近年發(fā)現(xiàn)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墓地,就與雅利安人南下印度河流域密切相關(guān)。[107]就在這個時期,安德羅諾沃文化向東方發(fā)展。近年,在阿爾泰山南麓的托里、伊犁河流域的尼勒克、特克斯,以及天山北麓的烏魯木齊,相繼發(fā)現(xiàn)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108]
雅利安人發(fā)展了歐亞草原黃金藝術(shù)。如果說哈薩克草原阿勒沙拉克墓地(Alshrak burial ground)出土的金耳環(huán)(圖2-3:1~3)傳承了阿凡納羨沃文化傳統(tǒng),那么該墓地所出三角紋管狀金手鐲、管狀金耳環(huán)(圖2-3:4~5),以及中亞撒馬爾干發(fā)現(xiàn)的喇叭形金耳環(huán)(圖2-4:5)則完全是雅利安人獨創(chuàng)的。[109]公元前1400年,安德羅諾沃文化傳入蒙古高原,蒙古國前杭愛省特布希文化古墓出土的雙羚羊紋金耳環(huán)(圖2-4:2),與哈薩克草原艾巴斯·獨洛蘇(Aibas Dorosu)墓地發(fā)現(xiàn)的安德羅諾沃藝術(shù)雙馬紋金耳環(huán)(圖2-4:1)如出一轍,生動展示了雅利安人對黃金藝術(shù)的追求。[110]
隨著雅利安人的大舉東進,喇叭形金耳環(huán)或青銅仿制品在中國新疆、甘肅、內(nèi)蒙古,乃至北京地區(qū)廣為傳播。吉林大學(xué)林沄教授最先注意到,中國早期青銅文化流行的喇叭形耳環(huán)源于安德羅諾沃文化,[111]如甘肅齊家文化和四壩文化墓地、內(nèi)蒙古朱開溝遺址、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中期墓、新疆伊犁河湯巴勒薩伊墓地、新疆塔什庫爾干縣下坂地墓地等出土的喇叭形金耳環(huán)或青銅仿制品(圖2-5)。[112]

2-3 哈薩克草原阿勒沙拉克墓地出土的金飾

2-4 蒙古、哈薩克出土動物紋金耳環(huán)及中國出土安德羅諾沃式金耳環(huán)或仿制品

2-5 中國早期青銅文化墓葬出土安德羅諾沃文化耳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