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 彭秀良 魏占杰
- 4300字
- 2019-08-16 17:47:00
畿輔地區的府城
第二節已經交代過,明帝國的整個版圖是由兩套系統進行管轄的,即行政系統和軍事系統。對于軍事系統的衛所制度,我們用了很大篇幅做描述,基本上已經交代清楚了。而對于行政系統,則前面涉及得很少,下面我們就用不太長的篇幅來考察一下明代畿輔地區的城市情況。
明初,取消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在全國設13個布政使司,相當于13個省級行政區域。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改北平為京師,再加上被稱為“南直隸”的南京,共有15個省級行政區域,習稱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敖K明之世,為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云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span id="ofqmkn9" class="math-super">[68]這15個省級行政區域又管轄140個府,193個州,1138個縣。明代的州分為兩種,一種是直隸州,直屬于布政使司,相當于府;另一種是散州,為府所管轄,介于府、縣之間。
明代京師也被叫作北直隸,領8府、2直隸州、17屬州、116縣。所領8府,即順天、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永平等8府;所領2直隸州,即延慶直隸州、保安直隸州;17屬州,即順天府屬通州、昌平州、涿州、霸州、薊州等5州,保定府屬祁州、安州、易州等3州,河間府屬景州、滄州等2州,真定府屬定州、冀州、晉州、趙州、深州等5州,大名府屬開州,永平府屬灤州。[69]與本書的寫作主題相匹配,下面主要介紹保定府、河間府、真定府、永平府以及通州。
一、保定府沿革及其基本情況
保定府,元代稱保定路,屬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屬河南分省。洪武二年(1369年),改屬北平行省。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屬京師。明代,保定府治清苑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領3州、12縣。所領12縣分別是清苑縣、滿城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安肅縣(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定興縣(今河北省定興縣)、新城縣(今河北省高碑店市)、雄縣(今河北省雄縣)、容城縣(今河北省容城縣)、唐縣(今河北省唐縣)、慶都縣(今河北省望都縣)、博野縣(今河北省博野縣)、蠡縣(今河北省蠡縣)、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所領3州分別是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安州(今河北省安新縣)、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其中,祁州領深澤(今河北省深澤縣)、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等2縣;安州領新安(今河北省安新縣)、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等2縣;易州領淶水縣(今河北省淶水縣)。
保定原名保州,是隨著軍事重鎮發展起來的地域性政治中心。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18年),始設保州。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為順天路,轄7州(14縣)、8縣,成為地區性的政治中心。[70]此后,大興土木,建衙署、民居、廟宇、道觀、酒樓、園林、學校,成為燕南一大都會。元至元十二年(1276年),改為保定路,“保定”之名自此始,蓋取“永保安定”之意也。

清同治年間《清苑縣志》所載保定省城圖[71]
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大寧都指揮使司遷至保定,保定的政治地位進一步提升。嗣后,明正德十年(1515年),設保定巡撫;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設保定總督,同時置保定總監軍。明代中前期,有蒙古族人的擾邊之患;后期,又有農民起義軍進犯京師之憂,保定的軍事意義不言而喻?!肮靶l神京,為天下第一要鎮”,“保定”更加名副其實。[72]但在明代,保定始終是一座府城。
這里要解釋一個歷史地理名詞的含義,這個名詞是“附郭縣”。所謂“附郭縣”,是指中國古代沒有獨立縣城而將縣治附設于府城、州城的縣。歷朝歷代都不少見,尤其是明清時期,內地各省的絕大多數府城至少有一個附郭縣。明代,保定府治清苑縣,清苑就是保定府的附郭縣。也就是說,保定府的府衙和清苑縣的縣衙都在同一座城里。
二、河間府沿革及其基本情況
明代的河間府是由元代的河間路更改而來,屬河南分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屬北平行省。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屬京師。河間府治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領2州、10縣。所領10縣分別是河間縣、獻縣(今河北省獻縣)、阜城縣(今河北省阜城縣)、肅寧縣(今河北省肅寧縣)、任丘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交河縣(今河北省泊頭市)、青縣(今河北省青縣)、興濟縣(今河北省滄縣興濟鎮)、靜海縣(今天津市靜海區)、寧津縣(今山東省寧津縣);所領2州分別是景州(今河北省景縣)、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其中,景州領吳橋縣、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故城縣(今河北省故城縣)等3縣,滄州領慶云縣(今山東省慶云縣)、南皮縣(今河北省南皮縣)、鹽山縣(今河北省鹽山縣)等3縣。
河間,古稱州。宋大觀二年(1108年),改州為河間府,元至元二年(1265年)改府為路,屬中書省。明代河間府是一個很繁華的城市,因為它是當時北方販運貿易的一個中心。“河間行貨之商,皆販繒、販粟、販鹽、鐵、木植之人。販繒者至自南京、蘇州、臨清;販粟者至自衛輝、磁州并天津沿河一帶,間以歲之豐歉,或糴之使來,糶之使去,皆輦致之;販鐵者,農具居多,至自臨清、泊頭,皆駕小車而來;販鹽者至自滄州、天津;販木者至自真定;其諸販瓷器、漆器之類,至自饒州、徽州?!?span id="3pilsx4" class="math-super">[73]可以看出,河間行商經營的大宗商貨主要有6種,涉及13個地區,跨州連郡,暢通全國。因而,才有了河間的繁華。終明一代,河間始終是一座府城。
三、真定府沿革及其基本情況
元代,真定府稱真定路,屬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為真定府,屬河南分省。洪武二年(1369年),改屬北平行省。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屬京師。真定府治真定縣(今河北省正定縣),領5州、11縣。所領11縣分別是真定縣、井陘縣(今河北省井陘縣)、獲鹿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元氏縣(今河北省元氏縣)、靈壽縣(今河北省靈壽縣)、藁城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欒城縣(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無極縣(今河北省無極縣)、平山縣(今河北省平山縣)、阜平縣(今河北省阜平縣)、行唐縣(今河北省行唐縣)。所領5州分別是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冀州(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晉州(今河北省晉州市)、趙州(今河北省趙縣)、深州(今河北省深州市)。其中,定州領新樂縣(今河北省新樂市)、曲陽縣(今河北省曲陽縣)等2縣;冀州領南宮縣(今河北省南宮市)、新河縣(今河北省新河縣)、棗強縣(今河北省棗強縣)、武邑縣(今河北省武邑縣)等4縣;晉州領安平縣(今河北省安平縣)、饒陽縣(今河北省饒陽縣)、武強縣(今河北省武強縣)等3縣;趙州領柏鄉縣(今河北省柏鄉縣)、隆平縣(今河北省隆堯縣)、高邑縣(今河北省高邑縣)、臨城縣(今河北省臨城市)、贊皇縣(今河北省贊皇縣)、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等6縣;深州領衡水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
真定之名,始于西漢,后雖多次更名,但真定這個名字使用的時間最長。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真定衛,與真定府同城分治,駐軍約七八千人。[74]由于真定設府時間很長,再加上明代軍衛的設置,真定的城市經濟職能獲得了很大發展,從集市的密集程度上可窺見一斑:“每月一日西關集、二日小十字街集、三日縣前集、四日陽和樓前集、五日南關集、六日順城關集、七日東關集、八日北關集、九日北門里集、十日龍興寺前集,凡十集,每十日一輪,周而復始?!?span id="hzvodyf" class="math-super">[75]真定城內一日一集,反映出真定城區域經濟中心地位的提升。
四、永平府沿革及其基本情況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元代的北平行省平灤府為永平府。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直隸京師。明代,永平府治盧龍縣(今河北省盧龍縣),領4縣、1州。所領4縣分別是盧龍縣、遷安縣(今河北省遷安市)、撫寧縣(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昌黎縣(今河北省昌黎縣);領1州,即灤州(今河北省灤縣);灤州又領樂亭縣(今河北省樂亭縣)。后來,永平府的轄域雖然屢有變化,但名稱、建制至清末一直未改、撤,直到民國成立,改稱“津永道”。
永平府“西接薊門,東達渝關,負山阻海,四塞險固”[76]。因此,明初在這一地區設衛8個,合計軍士有44800人。[77]山海衛即在其境內,永平衛、盧龍衛與永平府同城分治。
五、通州城的興起
明代,通州屬順天府管轄,但它本身又領4縣,治所在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區)。通州所領4縣分別是三河縣(今河北省三河市)、武清縣(今天津市武清區)、誋縣(今北京市通州區誋縣鎮)、寶坻縣(今天津市寶坻區)。
通州是伴隨著運河繁華起來的城市,在元代以前并不存在,“相傳元以前無稱城,元末……始編籬為城”[78]。元代,通惠河開通,漕運大興,在此建通州倉,在通惠河南岸修筑籬城,始有通州城的雛形。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元代籬城的基礎上重筑新城,即今天的通州舊城。增筑后的新城正處于通惠河與北運河的交匯點上:從通州到北京的水道是通惠河,由通州到天津的水道是北運河,通州就成為南北漕運尾段上最后一個轉運中心。由此可見,通州城的興起,完全是漕運、倉儲的需要所致,后來慢慢變成富商大賈的聚散之地。明正統十四年(1445年),又在通州舊城的西門外修建新城。新城周長僅“九里十三步”[79],新舊二城加在一起有4平方千米左右。
明崇禎二年(1629年),后金十萬大軍在皇太極率領下,繞道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當時通州積糧數百萬石,諜報入京,據說敵軍要占領通州這個大糧倉。朝廷大驚,欲焚倉廩,后群臣反對,朝廷下令在京軍校預給一年之糧,令其各自支取。[80]由此可見,通州對于明代京城的重要性。
這是明代詩人黃景窻描寫北京廟市的一首詩中的前兩句。廟市雖屬于平民性質的交易場所,卻也商品云集,種類繁多。明代,北京的城市商業區不斷擴大,并形成了同類商業區相對集中在一定城區的格局,如米市、煤市、豬市、羊市、缸瓦市、燈市等,至今北京仍存留著地名上的痕跡,像米市大街、缸瓦市、燈市口等等。專業市場的形成,表明北京的商品流通十分發達。
在明代以前,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分離的傾向就已很明顯。明成祖遷都北京,遠離了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必須依賴大運河的南糧北運,方能滿足北京的巨大市場需求。因而,運河沿線的城市獲得了很大發展,京津冀地區就有天津、通州、滄州等運河沿線城市的興起與發展,這是以前朝代所沒有的現象,說明商業因素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開始顯現。
通觀明代北京周邊城市的興起,基本上都是為了滿足北京的各方面需求。屬于軍事堡壘性質的城市,最初完全是出于軍事防御而由朝廷設立的,但有些后來也借助于商品與人員的流通而發展起來;屬于區域中心城市的府州縣城,也承擔著衛護京師的重任,軍事防御功能不輸行政職能;屬于文化輔助城市的府城與州城,分擔的也是京師的文化職能,最明顯的是保定和涿州??梢姡悦鞔本┏蔀槎汲且院?,北京的需求就成為周邊城市發展的唯一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