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燕六百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前世今生
- 彭秀良 魏占杰
- 2313字
- 2019-08-16 17:47:02
區域中心城市的轉移
北京真正成為“天下之中”,對區域中心城市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保定,它從一座府城變成直隸省的省會城市,進而影響到了其他相鄰城市的地位變化。
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城后,保定開始以直隸省省會的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直隸巡撫遷駐保定后,集市貿易興盛起來,集市分設在各街道,開設了布、谷、魚、果、蔬、鹽、灰、煤、炭、騾馬、牛羊、蘆葦等十多個專業集場,“各依集期,輪迴開市”。[132]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仍駐保定。此后直至清末,便一直沿襲著直隸總督督管直隸全省的制度。成為直隸省省會的保定不僅承擔著直隸省的行政管理、征收賦稅和司法審判等職能,且承接了首都北京擴散出來的部分政治、文化教育職能,是北京的政治輔助城市。同時,保定還是北京的重要軍事屏障,為北京南部的門戶,向來有“都南屏翰”之稱,有大量軍隊駐防,承擔著拱衛京師的職能。
作為省會城市,政府辦公駐地的建設便成為當時保定城市政建設的重點,所以直隸總督衙署的修建成為重中之重。之后,以直隸總督署為核心,省、道、府、縣行政衙署及軍事機構在保定城有幾十個,如布政使司署、按察使司署、分巡清河道署、新道署、保定府署、清苑縣舊縣署、清軍同知署、水利通判署、理事同知署、藩經歷署、藩庫大使署、按司獄署、按經歷署、府經歷署、倉大使署、府司獄署、督院筆帖署、督標中軍協鎮署、左營督司署、右營游擊署、前營游擊署、右營守備署、前營守備署、后營守備署、保定營守備署、保定營參將署、把總署、軍器大庫、新設火藥局、駐防城守尉、府學、縣學、典史署,等等。[133]因之,使得保定城內官衙林立,號稱七十二衙署[134],從此處也可看出保定的城市功能,即以政治功能為主、軍事功能為輔。
另一方面,保定自明代中期以來形成的京師文化輔助城市的地位,在清代雖然有所減弱,但蓮池書院的建立又給保定披上了濃墨重彩的文化外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諭令在全國各省建立書院。時任直隸總督李衛遵照朝廷的諭令,按傳統書院的規制,選取有著濃郁文化特色的古蓮花池建為書院,即命名為“蓮池書院”。蓮池書院于當年建成,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結束,歷時170多年,成為當時享譽全國的教育及學術重鎮。書院聘請學界名士來此執教,同時廣置圖書于萬卷樓,吸引八方學子慕名而來就學,以至于出現了弟子盈門的場面。當然,書院培養的知名之士也不在少數。書院既是教授學生之所,還是編纂書籍之處,清同治十年(1871年)纂修的《畿輔通志》就成為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清朝皇帝曾多次臨幸巡視,在此賦詩作畫,保定也因蓮池書院而聲名遠揚。所以,有研究者認為:“蓮池書院及由此形成的書院文化,不僅使保定城的政治功能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使得保定城的‘文化教養’功能得以發展,并逐漸轉變為城市的主導功能?!?span id="h8ph4t9" class="math-super">[135]此言不謬。
保定成為直隸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使得正定的城市地位下降了許多。正定不僅不再是直隸巡撫駐苑之地,而且還失去了原先所領的許多縣份。清雍正年間,為避清世宗胤禛名諱,“真定”改名為“正定”,又分設了深州、冀州、趙州、定州4個直隸州,正定府原轄的32個州縣,僅存14個;嘉慶年間,又分設大名鎮,裁去了隸屬正定鎮統轄的南部6個標營。正定轄域縮小,客商減少,商品貿易額一落千丈。到光緒時,正定城關廂內僅在學門口(今正定縣解放街小學廣場)設二、七日大集,并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初期。[136]但正定城的真正衰落,還是在20世紀初正太鐵路修通石家莊崛起以后。

正定古城圖②
與正定城的命運相似,河間府城也隨著天津城市地位的上升而相對衰落。清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州升為天津府,析去河間府管轄的靜??h、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云縣等5縣和滄州,河間府的轄域明顯縮小,自然也影響到了它的地位。而滄州則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升為直隸州,轄南皮、鹽山、慶云、東光4縣[137],兩年后復降為散州,劃歸天津府管轄。但是,作為運河城市的滄州,后來又因鐵路的興建而重新崛起,成為京津冀城市群的一座重要城市。
在這一輪城市地位變遷中受益最大的保定,卻也存在著先天不足,這影響了它未來的命運。在以北京為中心的區域城市體系中,保定在區域內的經濟功能十分有限,其經濟腹地的范圍不僅十分狹小,而且與周圍城市的經濟聯系也很薄弱。如保定城內的手工業和商業都是為城市中的官僚階層服務的,長距離貿易幾乎沒有任何發展。因而有研究者認為,“保定城市商業是依賴于官吏消費取得畸形繁榮”[138],這樣的城市經濟是不具備發展后勁的。
清代的天橋是一處有名的民間活動場所,但最初天橋本是專供皇帝走的橋。天橋位于正陽門與永定門之間,它的東邊有天壇,西邊有先農壇?;实勖磕甑教靿漓耄稣栭T,走一條筆直的石板大道,大道中段有一座高大的石橋,因是“天子”行走的橋,故名“天橋”。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這座橋被拆掉,改建一座矮的石板橋。[139]道咸年間,因天壇、先農壇墻根一帶不納地租,有些小販就到這里擺設浮攤,買賣舊貨和雜貨,漸成小市。橋西有游藝場所和鳥市;橋北兩側各有一個大空場,里面有茶樓、酒肆、飯鋪、說書攤,頗有一派繁華景象。
北京天橋的變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清代北京經濟的發展和商業氣息的變濃。但是,在天津開埠前,北京的政治職能要遠遠大于它的經濟職能,其需求仍然是北京周邊城市發展的最大動力源,這在承德的興起上表現得最為清晰。不過,由于北京真正處于“天下之中”的位置,防御外敵入侵的必要性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其周邊城市也因此而承載著越來越多的商貿職能,如張家口、天津等。這是西方列強用武力敲開中華帝國大門之前內部的自然變化,可看作是正向的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