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刑法論(第六版)
- 郭自力主編
- 1880字
- 2019-08-16 17:51:29
序
《中國刑法論》分上編總論和下編各論兩部分,由北京大學法律學系楊春洗教授和楊敦先教授主編,是具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的五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和刑法學專業新秀組成的一個實力雄厚的集體共同編寫的。
這個寫作集體有較強的組織力和較大的凝結力,把所有的執筆成員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并通過“集成”功能的凝結、升華進程,寫出了比散在的個數相加更高檔次的“結晶品”。因此,《中國刑法論》這一著述的寫作方法正是現代科學中的“智能結晶論”的科學方法的具體體現,它充分發揮了組織力和凝結力的優勢。
這一著述的體系結構是總論、各論合而為一的體系。它具有著多方面的妥當的地方。在編寫進程中,容易掌握總論、各論兩者篇幅的勻稱和均衡性。
總論、各論結合體系,在編寫中,通過“潛在比較”作用,容易明確掌握總論和各論之間的界限,并容易理解兩者間的內在的或法意的融合性。
尤為重要的是,在結合編寫過程中,易于深刻體會總論和各論兩者的內在相關性。這種密切相關性在兩論編寫的比較中,會鮮明地、突出地體現出來。
這部著述的基本和主要的內容,一方面是關于刑法規范的敘述和闡明,這主要是關于刑法學總論的范疇;另一方面是關于刑法專條及其罪狀的文理解釋,這主要是關于刑法各論的范疇。只有這兩方面才構成刑法論結構的整體,沒有刑法規范解釋就不能稱為刑法論。正因為如此,當今刑法學界有個極為普遍的論證是,刑法專條是刑法規范的命題。這一論證正蘊涵著刑法與刑法學的鮮明差異。
這部著述,從整體說,是中國刑法現行的適用解釋論。對刑事法律、犯罪、刑罰、行刑措施以至各種主要犯罪及其刑罰等諸多必要序列都嚴肅地作了明確的適用解釋,但并不煩瑣。
在適用解釋過程中,對理論聯系實踐的重要性給予應有的重視。在刑法理論方面大多是當今刑法學界所共識或絕大多數學者所倡導的基本理論,對重大的學說、學派不開辟爭鳴園地。
在實踐方面,大多是屬于廣義司法、行刑的具體序列活動,并不把偵查、庭審等實際過程的全部記錄原封搬在著述中。
這部著述在題材的選擇上,緊密圍繞著現行刑法適用這一中心,不多涉及刑事立法和現行刑法的修改建議方面的材料,而把編寫的主力放在現行刑法適用序列的敘述和闡明方面。
這部著述在古今、中外的借鑒方面,在掌握的程度上,是恰如其分的。稽古而不盡信,借鑒西方而不照搬。嚴格掌握了古為今用,西為中用的寶貴要略。
這部著述在編寫過程中,廣開眼界,破除傳統的陳舊觀念,廣泛借鑒、吸取其他刑法學著述的優點,并特別重視刑法學研究領域出現的創新和刑法學文章中所披露的新理論觀點。在這方面可說是具有鮮明的博采眾長的寫作風格。
這部著述,在編寫過程中,始終堅持中國現行刑法的適用解釋原則。
在著述編寫中,鮮明體現了近代法治國度的罪刑法定原則。這就是通常所稱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它是針對封建專制,刑罰專擅而提出的近代刑法制度。罪刑法定主義原則是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則,從它派生的還有罪刑相適應的量刑原則,罪及個人等下位種屬原則。這些是屬于法制方面的原則。還有法意方面的法治原則。法治原則的內涵很廣泛,從中國現實情況看,這一內涵的核心部分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些要求落到實處,還須有法的穩定性和普遍性。穩定性是不言而喻的,無須贅釋。而普遍性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就是說,法無例外,其約束力是普遍的。換為通俗的說法,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刑法所保護的合法利益而言,即或是罪犯也同樣接受這種保護,如出入人罪、輕刑重判、罪及無辜等都是違法的。罪犯應得到合法的保護。西方有“刑法是犯罪者的大憲章”的法律成語。此語的蘊涵意義是清楚的,即罪犯不僅僅是懲辦對象,同時也是刑法保護的對象。當今,大多刑法學者不把這句話單純當做“有利被告論”來論證。這一觀點在法治原則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這部著述的編寫中,始終貫穿著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為改革開放中作為頭等任務的發展經濟服務,在各論編特別把經濟犯罪重視起來,即是實例。
這部著述的編寫,也注意到“刑法國際”的宏觀導向。如嚴格控制適用死刑,爭取盡早廢除死刑;禁止侮辱人格的殘酷刑;減少重罪條,多以罰款代替短期徒刑等,都是宏觀導向的不同角度的體現。
從上下兩編的表述文體來看,在敘述、解釋中,語言通暢易懂,無辭不達意,或以辭害意之處。簡賅無廢辭,頗具可讀性。
本來,著述的序言是編寫內容的全貌概括,跋是作為一種書后而出現,重點是關于著述內容的價值論斷。以上所談是以序為題,實則序、跋兼而有之。總之,我欣賞這部著述,愿為作序,預祝早日與廣大讀者見面,以取得廣泛的社會教益。
甘雨沛識
1994年2月26日于北京大學法律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