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編 刑法總論編

第一章 刑法學和刑法概述

第一節 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刑法學的研究對象

刑法學是法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每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如何確立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在刑法學界曾有不同意見,如有的從廣義刑法角度研究刑法學,即把刑事法律以及刑事政策等都包括在內;有的則從狹義刑法角度研究刑法學,即把刑法局限在研究犯罪與刑罰的范圍內。一般地講,多數人是把狹義刑法作為刑法學的研究對象,稱其為狹義刑法學。對于狹義刑法學的研究對象,也有不同的觀點,如稱:刑法學是研究刑法的科學;是研究犯罪與刑罰的一般規律;是研究犯罪與刑罰的理論;是研究犯罪與刑罰以及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等等。雖然這些不同觀點中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承認刑法學是研究犯罪與刑罰的學科,但其視角與確定的研究范圍顯然是不同的。明確刑法學的研究對象,不僅涉及刑法學學科體系的確立,而且也將影響刑法學及其相近學科的發展。

刑法學研究對象的確立,在不同國家和各國不同歷史時期,是有發展變化的。在英美等國,往往把實體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統稱為刑法,因而其刑法學涵蓋實體刑法、刑事訴訟法、證據和刑事判例的研究。在我國歷史上,清末以前基本上是以刑為主,諸法合一,刑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刑法學未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從清末有了《大清新刑律》以后,近現代才有了作為獨立學科的刑法學研究。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刑法學論著中,多數論者把實體刑法作為其研究對象,有的把犯罪學也列為研究內容之一。[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刑法學教材等論著中,多數都從狹義刑法角度研究刑法學,基本上不涉及刑事訴訟法學問題,但有的論著中也曾涉及犯罪學、刑事政策學等方面的內容,如研究犯罪原因等。[2]隨著學科分工的發展,許多刑法學教材中已不再把犯罪原因等問題列為其研究范圍。

確立刑法學的研究對象,實際上也是回答什么是刑法學。我國刑法學是法學中的一個部門法學,它是以我國刑法及其規定的犯罪與刑罰為其研究對象的一個學科。這樣概括我國刑法學的研究對象,與有些刑法學論著(包括我們過去編寫的教材)的提法不完全一致,但沒有原則差別。這里主要強調兩點:一是強調我國刑法是刑法學的研究對象,而不是簡單地僅指犯罪與刑罰。因為雖然犯罪與刑罰是刑法學的研究重點,但是刑法本身有許多其他問題,如從理論上研究刑法的本質,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任務、分類,刑法的解釋與適用等;二是強調研究刑法規定的犯罪與刑罰問題。由于刑法學研究的犯罪與刑罰并不是指犯罪與刑罰的一切方面,還有許多學科研究犯罪與刑罰,如犯罪學、刑事社會學、刑事政策學、刑事偵查學、行刑學、勞改學等等。刑法學所研究的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與刑罰,其中包括犯罪及其構成條件、犯罪形態、刑事責任、刑罰及其種類、刑罰的具體適用以及各種具體犯罪等問題,刑法規定的刑罰執行中的緩刑、減刑、假釋等制度,也應屬于刑法學研究的范圍。

研究刑法學以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一是從歷史發展角度研究刑法的發展、變化和歷代的刑法制度,稱其為沿革刑法學或稱刑法史學;二是從國內外刑法比較或者古今比較乃至古今中外綜合比較的角度研究刑法,稱其為比較刑法學;三是從理論高度系統研究刑法的一般原理、原則,不對具體犯罪進行研究,稱其為理論刑法學或稱刑法原理;四是主要以現行刑法規范逐項分析研究,并從理論上加以解釋,稱其為注釋刑法學,或稱規范刑法學。此外,由于刑法學學科的發展和同某類犯罪斗爭的需要出發,有的還從某方面或某類犯罪角度研究刑法,如行政刑法學、經濟刑法學、軍事刑法學、國際刑法學,等等。

從上述對我國刑法學研究對象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學不是簡單地屬于某種分類,但其側重點主要是從理論與注釋角度研究我國的刑法學。

刑法學與有些學科相近,有的是從刑法學中分立出去的獨立學科或邊緣學科,它們相互之間有密切聯系甚至相互交叉。這些學科主要有:犯罪學、監獄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刑事偵查學、刑事政策學,等等。[3]它們均有各自的研究領域,研究刑法學應注意與這些學科的聯系與區別。

二、刑法學的體系與研究方法

刑法學的體系是回答以什么樣的結構科學地表述刑法學的內容,正確解決各項內容的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使之成為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對我國刑法學體系的研究(指狹義刑法學),雖然經常有些人提出新的創見和不同的排列結構,但總的認識是一致或相似的。我們認為,確立刑法學的科學體系,首先,應當明確體系與對象的關系,體系的內容決定于研究對象;其次,應當明確刑法學體系與刑法體系的關系,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不同。刑法學體系既不能脫離刑法,又不是刑法條文的簡單注釋,而是按照理論的內在聯系,確立科學的結構。目前所確立的我國刑法學體系,還不能說已經很完善,可以成為一個普遍公認的模式。相信隨著刑事立法的發展和刑法學研究的深入,嶄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刑法學科學體系,會得到不斷的充實與完善。

本教材的體系也就是我們對我國刑法學體系的認識。但由于全書的字數所限,有些內容在其他課程中可以基本解決的,在本教材中則予以從略,有些章節的排列也作了必要的調整。

本書分為刑法總論和罪刑各論上下兩編,上編實際包括三部分:一是刑法論,即刑法的概念、任務、基本原則、適用范圍等;二是犯罪論,即犯罪概念、犯罪構成、犯罪形態等;三是刑罰論,即刑罰權、刑罰及其種類、刑罰的具體運用等。下編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一是罪刑各論概述,即罪名、法定刑等;二是各類具體犯罪及其刑罰,即按我國刑法分則的規定,論述十大類各種具體犯罪及刑罰。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1979年《刑法》)經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修訂,同日公布,并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1979年《刑法》施行之后,199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或新《刑法》、新修訂的《刑法》)公布施行之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陸續頒布了22個補充規定或決定,1個暫行條例,此次修訂《刑法》將這些單行刑事法律有的納入《刑法》,有的不再適用,有的關于刑事責任的規定納入《刑法》,故自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施行之日起,這些條例、補充規定或決定中的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不再適用。

研究刑法學的方法,主要是解決以什么思想為指導的問題。一定的方法論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世界觀,也是從事科學研究的正確方法。研究刑法學應當以此為指導思想和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基于這一指導思想,研究刑法學必須特別強調:(1)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研究刑法學必須緊密結合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實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各種犯罪現象和刑罰運用等問題,進行系統、深入地調查研究,從理論上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問題。(2)堅持辯證的發展的觀點。刑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刑法學的研究也不是僵死凝固的。研究刑法學必須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展,有所前進。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善于總結司法實踐經驗,勇于摒棄那些陳腐、錯誤的觀點,充實和發展刑法學研究。(3)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并從比較中研究。刑法學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與法學乃至其他許多學科有密切聯系,刑法學作為整個法學領域中的一部分,必須在全面、系統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并從比較中研究。比較研究也包括古今比較和中外比較,還包括區際比較,如內地與臺灣、澳門地區的法律比較。對歷史上和外國的刑法學研究成果,應堅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借鑒吸取一切于我有用之科學成果。

研究刑法學的方法,是一個很大的研究課題。遠非上述幾點,這里只能簡要地提出值得特別強調的幾個方面。

第二節 刑法的概念

研究刑法學,必須了解作為刑法學研究對象的刑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的概念主要回答什么是刑法及其本質屬性。

刑法是國家的一項重要法律,在我國將其稱為基本法律之一。由于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各自調整對象不同,國家法律分為許多法律部門,如有規定國家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有規定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民法;有規定訴訟程序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等等。從調整對象角度觀察,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這是最一般的,為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所謂刑法的形式定義。

由于時代不同,以及法律思想和觀點不同;也由于各國在刑法中規定的內容和適用范圍不同,對刑法的定義又有各式各樣的表述。中國古代,刑與法是不分的,諸如“法者,刑也”(《說文解字》),“刑,常也,法也”(《爾雅·釋詁》),“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大戴禮·盛德》)等等,這也是對刑與法不分的解釋。把刑與法也主要解釋為刑罰、死刑,《說文解字》“刑,剄也”,即殺頭的刑罰。刑民不分,諸法合體,以刑為主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一個特征。近現代以來,在法律體系中,刑法成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統稱為刑法,與中國古代的刑或法已有根本性的變化。刑法主要是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但是在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國家對刑法的表述是有差異的,如英美法系國家用的criminal law也可譯為“犯罪法”;德法等國家的Strafrecht,droit penal,可譯為“刑罰法”或“刑法”[4]。表述不同,含義則基本一致,故現在大家通稱其為刑法。在解釋什么是刑法時,過去有些人從不同角度強調刑法某一側面,如稱刑法為國內公法,這是與稱民商法等為私法相對應的;有的稱刑法為實體法,這是與程序法相對應的;或者稱刑法為成文法、強行法,與習慣法、聽任法規相對應,等等。[5]這些提法雖然對確立刑法定義、研究刑法特點,有一定意義,但是不能稱其為刑法的定義。定義是事物本質的思維表達形式,上述某一個側面或綜合在一起,也都不能揭示刑法區別于其他部門法的本質特征。

刑法的定義除了上述的形式定義之外,根據馬列主義觀點,還要求在定義中揭示其階級實質,即通常所說的實質定義。從一般意義上講,刑法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以國家的名義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并應給予什么樣的刑罰懲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我國刑法是社會主義刑法,體現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的意志,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憲法為根據,總結我國的具體經驗和實際情況,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刑法亦有廣義刑法和狹義刑法之分。所謂廣義刑法是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切形式的法律規定。其中包括:(1)刑法典,即具有統一體例、全面系統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有的國家明確稱“刑法典”,有的國家不加“典”字,也與刑法典性質相同,如我國1979年《刑法》和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2)單行刑事法規,即對某種或幾種犯罪和刑罰單獨制定刑事法律,如我國的《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以及其他如《關于嚴懲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的決定》《關于禁毒的決定》等等,既是單行刑事法律,又是對我國1979年《刑法》的補充與修改,隨著新修訂的《刑法》的頒布施行,這些單行刑事法律中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不再適用,而適用1997年新修訂《刑法》的規定。(3)其他非刑事法規中有關犯罪、刑事責任或刑罰的規定,如我國的《食品衛生法》《專利法》《兵役法》《森林法》《選舉法》《會計法》等等,都有關于犯罪、刑事責任的規定,通稱其為附屬刑法(與單一刑法相對應)。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吸收了附屬刑法中一些有關刑事責任的規定,附屬刑法是否包括在廣義刑法之內,理論界有不同主張。[6]我們認為,廣義刑法應包括附屬刑法。對廣義刑法,有的還把刑事訴訟法、刑事政策等也涵蓋其中,稱其為最廣義的刑法。這超出刑法自身的特點,是不可取的。所謂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即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完整、系統的有關犯罪、刑事責任與刑罰的規定,既包括犯罪與刑罰的一般原理、原則,又包括各種具體犯罪及其刑罰。如前所述我國1979年《刑法》與1997年新修訂的《刑法》即為狹義的刑法。當然各國刑法典的模式有很大差別,有的分為總則與分則,有的則不分,甚至直接規定具體犯罪與刑罰,亦稱其為刑法典。

二、刑法的屬性和特征

馬克思主義法律觀認為,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刑法從其產生就是同階級與階級斗爭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上有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后,才有所謂反對統治關系的犯罪。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以國家的名義制定法律,把那些嚴重破壞統治秩序的行為規定為犯罪,并用各種刑罰予以懲罰。從這一觀點出發,歷史上的刑法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是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由國家制定、體現少數剝削者意志的刑法,其中又可以分為奴隸制國家的刑法、封建制國家的刑法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刑法;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刑法,即建立在公有制經濟基礎之上、體現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廣大人民意志的社會主義國家刑法。從不同歷史時期的刑法特征中可以深刻地揭示刑法的本質屬性。[7]由于刑法是反映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是規定什么樣的行為是犯罪,應給予什么刑罰處罰的法律,因此它的階級性表現得最為鮮明。但是應當指出,刑法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是一種國家意志,因此,任何國家刑法中懲治個別統治者的犯罪行為都是屢見不鮮的,這是為了維護本階級整體的根本利益服務的,它并不改變刑法的階級性。

刑法除具有階級性這一本質屬性之外,還具有社會性、文化共同性、規范性、強制性等非本質的其他屬性。所謂社會性,是指刑法在主要反映掌握國家政權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同時,又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各階級的某些共同利益和要求,具有共同意志性。如各國刑法普遍規定懲治殺人、傷害、強奸以及放火、搶劫、嚴重危害環境等犯罪;在國際社會各國共同簽訂協議懲治種族滅絕、劫持航空器、販毒、海盜等國際犯罪,都程度不同地反映了統治階級和其他階級(包括被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和要求。關于刑法的文化共同性,主要是指在廣義上法律觀點及與其相適應的法律形式,也屬于社會主義文化范疇,統稱為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人類共同文化財富,并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階級所獨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對法律形式、法律體系、法律語言,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和繼承。刑法也不例外。諸如,人們世世代代通過對犯罪現象的觀察與研究,概括出在客觀方面的犯罪行為有作為與不作為;在主觀方面有故意與過失;在形態方面其發展過程中有預備、未遂、中止、既遂;在組成上有個人犯罪與共同犯罪等等。在我國史書、典籍中對這些問題就有各種描述,只不過后人作了更加科學的概括罷了。顯然,這些都體現了刑法文化的共同性。承認刑法的社會性和文化共同性,并不排斥其本質上的階級性。至于刑法的規范性、強制性等屬性則為大家所公認,無須論證。[8]

從上述刑法的概念和本質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刑法作為法律中的一個部門,同其他法律部門相比,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調整的對象和范圍的特殊性。刑法所保護的是受犯罪侵害的各方面的社會關系,調整的是由于犯罪而引起的各種社會關系,范圍較廣;其他法律主要是保護和調整某一方面特定的社會關系,范圍較窄,如民法主要是調整財產關系以及與財產關系相聯系的人身非財產關系。

第二,任務和實現任務方法的特殊性。刑法主要是用刑罰方法同犯罪行為作斗爭,其他法律,則有其各自的任務和方法,如民法的任務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由于當事人在法律上權利平等,當事人任何一方不得限制、侵害另一方的權利,不得對另一方強迫命令,對違反民事法律行為不構成犯罪的,不能用刑罰方法解決等。

第三,強制程度的嚴厲性。所有法律都具有強制力,違法者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違反民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行政法規,如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承擔行政責任,最長時間可以行政拘留15日。而刑法的強制力則大大超過一切其他違法者所承擔的處罰,對違反刑法的人不僅可以剝奪財產、自由,還可以剝奪生命。這種強制力,是其他任何法律所沒有的。

第三節 刑法的目的和任務

一、刑法制定的目的和根據

(一)刑法制定的目的

刑法制定的目的,是指國家立法機關通過制定刑法和實施刑法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或者說是刑法實現的價值。而制定刑法的目的是由刑法的性質所決定的。

我國《刑法》第1條開宗明義地指出制定刑法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的目的。刑法通過懲罰犯罪以達到保護人民的目的,應該明確在我國懲罰犯罪只是一種手段。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而刑罰則又是和平時期國家政權最集中的表現[9],任何統治階級都要制定和運用刑法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秩序,建立起符合統治階級需要的社會秩序。沒有法制,尤其是沒有刑法,社會就不可能形成有組織的力量,有效地實現國家的職能。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定刑法的目的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實質上也就是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公民權利。當前,我國社會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著各種不穩定因素,境內外的敵對勢力還在對我國進行旨在分裂國家、顛覆政府、危害國家安全的各種陰謀活動,影響著我國的政治和社會穩定。暴力犯罪、貪污賄賂、走私販私、騙稅逃稅、毒品犯罪等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嚴重破壞經濟的犯罪大量存在,阻礙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通過刑法懲罰犯罪,一方面可以使犯罪人得到教育改造,復歸社會;另一方面可以震懾和教育思想不穩定分子懸崖勒馬,從而達到保護人民,也就是保衛社會的目的。

(二)刑法制定的根據

刑法制定的根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憲法根據,二是事實根據,二者是統一的。

根據《刑法》第1條的規定,制定刑法是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立法的根據,也是制定刑法的根據。我國刑法的內容符合憲法總的精神和原則,在自己領域內貫徹了憲法的指導思想,憲法指導刑法的制定和實施,刑法的制定和實施又為憲法的貫徹實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憲法規定了國家制度、社會制度、國家機構的組織與活動原則,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基本義務等等,刑法中具體制定的一系列關于犯罪、刑事責任與刑罰的規范是憲法規定在刑法領域的具體化。可以說,刑法的權威性,正是因為它的法律效力來源于憲法。《憲法》第62條、第67條還分別規定了制定、修改、解釋刑法的機關。憲法作為制定刑法的根據,其主要含義是:(1)刑事立法必須根據憲法所規定的立法權限和立法程序進行,否則就是違憲行為;(2)刑法中一系列具體的罪刑規范,必須遵循憲法的指導思想,符合憲法的精神,否則即為違憲;(3)刑法的解釋、修改和補充不能違背憲法的精神,否則便沒有法律效力。

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司法實踐經驗,是我國刑法制定的事實根據。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決定于一國的社會經濟基礎,反之其也對一國的社會經濟基礎產生作用。刑法作為法律的一個部門,同樣如此。刑法的制定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為此必須實事求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總結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同犯罪作斗爭的經驗以及我國刑事立法經驗,結合我國社會經濟、政治狀況,制定刑法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我國現行《刑法》的修訂過程中,立法機關會同司法機關以及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系統地總結了1979年《刑法》頒行以來的有關刑法修改、完善的資料以及大量的實際案例,總結了司法實踐中取得的經驗及存在的問題。當然立足于我國的刑事司法和刑事立法實際情況,并不排除借鑒古代的和外國的刑法中有用的東西,例如故意、過失的規定,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的規定,共同犯罪人的分類等等,我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古今中外刑法中有益的經驗。

二、刑法的任務

所謂任務是指承擔一定的責任。刑法的任務也就是指在各個法律部門的分工中刑法承擔什么責任。有些論著往往將刑法的任務與刑法的目的、刑法的功能相混用。[10]其實,三者雖有相當密切的關系,但又有各自的特定含義。目的,是指在主觀上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刑法本身沒有什么目的,只有制定和運用刑法所要追求的結果。功能,是指效能,指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11]刑法的功能當為刑法在同犯罪作斗爭中可能發揮的效能。可見刑法的任務、目的、功能不可混用。

各國的歷代刑法都承擔著懲罰犯罪、維護其統治秩序的任務,但在刑法中明確規定任務的,我國刑法尚屬首例。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刑法體系具有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社會主義刑法無須掩飾其打擊的鋒芒和承擔的任務。

我國《刑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這一規定首先以總的方面概括地指出我國刑法的任務就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這里強調的是實現刑法任務的手段是用刑罰,而不是用一般意義上的教育、行政、經濟手段。我們知道,承擔與犯罪作斗爭的任務,不是刑法所獨有的,但用刑罰手段與犯罪作斗爭,卻是區別于實現其他任務的特點。其次,這一規定從五個方面指明我國刑法的五項具體任務。

第一,保衛國家安全。所謂國家安全,實質上是國家獨立、國家團結統一、國家領土完整和安全以及國家其他基本利益安全的總和。亦即國家賴以生存、運行和發展的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的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主要包括:國家的主權獨立;國家的團結統一;國家的領土完整和安全以及國家其他基本利益的安全。可以說刑事司法權是國家主權派生的權利,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處于半封建半殖民社會時期,飽受了主權不獨立情況下司法權被蹂躪、踐踏的痛苦,因此,毫無疑問刑法要把保衛國家安全作為重要任務,國家安全沒有,刑法亦不復存在。

第二,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這里包括相互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二是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們國家的政權和基本制度,是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涉及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同時如前所述,刑罰權是和平時期國家政權最基本的體現,刑法責無旁貸地要運用刑罰保衛國家政權和國家基本制度。

第三,保護社會主義公共財產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社會主義公共財產包括國有和集體所有的財產,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個人財產是公民正常生活和從事生產所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刑法必須同一切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分割公共財產和私人所有財產的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公民享有的合法財產的權利。

第四,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侵犯公民權利的犯罪,在刑事犯罪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侵犯人身權利如殺人、傷害等犯罪,侵犯民主權利如破壞選舉等犯罪,侵害其他權利如非法剝奪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犯罪。同這些犯罪作斗爭保護公民享有的廣泛的基本權利,歷來是刑法的重要任務。

第五,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正常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環境和載體,沒有正常的社會秩序,社會不得安寧,人民群眾無法正常地進行工作、生產和生活;沒有正常的經濟秩序,社會生產力將得不到發展甚至遭到破壞。因此,同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嚴重破壞社會經濟的犯罪作斗爭,以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是刑法的另一個重要任務。

刑法的任務是受國家同時期的總任務制約的,刑法必須為實現國家總任務服務。以上刑法任務的五個方面是互相聯系而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不可偏廢理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区| 永和县| 闸北区| 延吉市| 石门县| 隆德县| 建宁县| 忻城县| 安多县| 凤山市| 无棣县| 黄冈市| 湖南省| 谢通门县| 贺兰县| 特克斯县| 饶阳县| 古交市| 黔东| 麦盖提县| 西乡县| 堆龙德庆县| 泰顺县| 阜新| 柳州市| 鹤山市| 精河县| 梓潼县| 镇江市| 聂拉木县| 潮州市| 鄂托克旗| 湛江市| 两当县| 利辛县| 务川| 嘉兴市| 营山县| 山西省| 合肥市|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