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英對比與英語學習
- 張培成
- 1112字
- 2019-12-21 14:02:04
不學輸出就不會輸出
[師]根據咱們前面談的內容,我認為你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你的意圖是不是想借用翻譯來達到和完成這種細致的理解。我想了一個簡單的圖示,寫在這里:

我們輸出時有一個從地道漢語轉換成英語的過程,這個是回避不了的,但是,輸入時卻沒有一個從英語轉換成地道漢語的過程,結果產生了輸入和輸出之間的脫節,導致了啞巴英語和中式英語。而現在需要做的,是把這個路打通,修建下面這樣一條“綠色通道”:

而這個“綠色通道”內的工作就是英譯漢和漢譯英。對不對?
[師]你理解得非常好。你剛才提到,輸入英語時,誰也沒有想過怎樣為以后輸出英語做好準備,老師也從不談這方面的事情。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做任何事情,不考慮目的,能做好嗎?實際上我們平時做事,都會考慮要達到一種什么樣的目的,以及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可偏偏在英語學習上,我們的教學使“序幕”和“尾聲”脫了節,銜接不起來。教精讀、泛讀、聽力的老師只滿足于學生粗略的理解,沒有深入考慮這樣的理解會有什么結果,對輸出會不會有幫助。即使教口語的老師也是這樣,常常只做輸入這一端的事情,只滿足于教學生一些對話,講講單詞、句型和語法,卻很少考慮這樣的輸入能否順利轉變為輸出,很少思考這個轉變過程在學生們大腦里是怎樣進行的。教寫作的課則更有意思,大部分內容講文章的形式和寫作方法,像敘述文、說明文、議論文什么的,還有什么擬人、夸張、雙關等,可此時學生連最基本的語言表達都很貧乏,你叫他們拿什么來填充到這些形式里去呢?這就像蓋房子,你教了立柱子、搭房梁的方法,可沒有磚瓦、沙石,這房子只有個空架子,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在中國,英語老師沒有真正地教學生如何輸出英語。
[生]在輸入英語和輸出英語之間,地道漢語恰似一座橋梁,將輸入和輸出貫通起來。既然輸出需要走過這座橋梁才能到達彼岸,那么輸入就必須建造這座橋梁。能建造這座橋梁的英語理解就是細致理解。
[師]古人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也有個比喻:英語輸出像一條河,其源頭是地道的漢語,英語輸入就應該為英語輸出挖好這個水源。若不挖出涓涓流水,輸出不干枯才怪呢?
[生]那么細致理解就應該是完成英譯漢以后的理解。
[師]這里有一個句子:Last time his tactless remark killed our conversation.句子不算難。如果只求粗略理解,心里可能會大體譯一下:“上次他那不得體的話使我們的談話終止了”,意思明白,輸入完成。當然,也可能更粗略地理解為“上次他那不得體的話殺死了我們的談話”,意思也能明白。可是,某一天,你要說一句同樣內容的話,腦子里的漢語一般會是“上次他說話很不得體,我們的談話根本就沒進行下去”,而肯定不會是剛才那樣的英式漢語。因此,我們需要細致理解,需要將英語翻譯成地道漢語后所形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