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語
[師]另外,在有意識地消滅中式英語的同時,要想克服漢語思維的干擾,還要多多學習、掌握中國英語。
[生]中國英語?中國英語不就是中式英語嗎?
[師]不是。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概念,但現在英語學界已經將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中式英語是漢語干擾下的錯誤英語表達,但中國英語是正確的英語表達,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內容和學習的目標。
[生]到底什么是中國英語?
[師]中國英語就是以中國特有文化、語言、事物等為內容的英語表達,也可以說是帶有中國特點的英語表達。比如你前面曾經提到過“漢語里特有的詞”,例如“陶冶”“筆耕”“銀絲面”什么的,還有“人心齊,泰山移”這種諺語,這些表達具有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如果用正確的英語表達出來,這英語就屬于中國英語。再比如,咱們的學校地處曲阜,曲阜是孔子的故鄉,那么你會用英語表達一些和孔子有關的詞語嗎?像“孔子”“孟子”“孔廟”“孔林”“《論語》”“仁”“禮”“孝”“君子”“小人”“儒學”“春秋戰國時期”“周游列國”等等。還有孔子的很多名言,像“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仁者愛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恥下問”“有教無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禮之用,和為貴”“德不孤,必有鄰”等等。你雖然在曲阜這所大學里學了四年英語,但能用英語表達這些詞語和句子嗎?
[生]絕大多數說不上來。那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的差別究竟是什么呢?怎樣來判斷哪些是正確的中國英語,哪些是錯誤的中式英語呢?
[師]簡單地說,中式英語是漢語干擾下違反標準英語的錯誤英語表達,中國英語是中國特有詞語和句式的正確英語表達。舉例來說,漢語有“龍頭產品”一詞,英語怎么說?我們可能會說成dragon-head product,但英語的正確說法是flagship product,那dragon-head product就是個中式英語表達,是錯的,而flagship product則可以說是“龍頭產品”所對應的中國英語。再比如,“上火”是中國文化里特有的概念和詞語,有人想用英語表達,可能會說成to go up fire,但正確的英語說法是to suffer from excessive internal heat,那to go up fire就是中式英語,而to suffer from excessive internal heat則是中國英語。下面咱們以“黃”為例,再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這些英語中,括號里帶星號的是錯誤的表達,是中式英語,而后面的英語則是正確的,是中國英語。
[生]這些表達中國文化的英語,我們需要學習、掌握的有很多吧?
[師]有的學者將我國英語專業學生應當學習的中國文化內容細分為二十多類,像中國社會、政治、歷史、哲學、傳統思想、宗教、考古、文學、神話、詩詞、戲曲、音樂、繪畫、地理、科學技術、中醫藥、體育、武術、氣功、飲食、器物、民俗、節日等等,還有語言方面的東西,像四字成語、熟語、歇后語、典故、特殊詞匯等。前些年,有所高校對英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進行過一個調查,看他們能否用正確的英語表達下面20個詞語,結果正確率不到5%。
[生]我記得有個老師曾說起過,我國有的學者竟把孟子的英語名字Mencius翻譯成“門修斯”,鬧了個大笑話,這是真的嗎?
[師]是真的。這是2000年10月《光明日報》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事,文章題目是“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其中說到:
[生]是。中國文化的東西,一想用英語說就失語了。
[師]2009年,清華大學有位副教授竟然把蔣介石的英語名字Chiang Kai-shek翻譯成了“常凱申”。2004年8月,《文匯報》曾報道,在上海的一次招聘翻譯人員的考試中,考生將“血肉長城”翻譯為the long wall of blood and meat,竟然用了“食用肉”meat;把“富貴不能淫”翻譯成be rich, but not sexy,意思成了“要富有,不要性感”;還把“人之初,性本善”譯成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 sex is always good,意思成了“人之初,性總是美好的”,真是笑話百出。
[生]這不怪學生,因為我們從來沒學過這些內容的英語。
[師]是。我們教材上學的、老師和外教講的以及課堂上談論的大都是英美等英語國家的事情,我們沒有機會接觸和學習中國英語,可是,在將來的工作學習中,我們卻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表達中國英語,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生]的確,我們是中國人,成天泡在中國文化的海洋里,大腦的思維里時時刻刻都存在這些東西,它們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離不開的東西,自然也是主導我們語言表達的東西。再就是我們這些英語專業的人,將來向老外介紹中國文化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學習怎樣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實在很必要。
[師]既然我們大腦里存在漢語思維,我們就無法阻止帶有中國文化和漢語特點的詞語和句子在我們腦海里冒出來,可到了口頭上卻要用英語說出來,這就要卡殼了。其實,我們很大一部分的啞巴英語就是這樣形成的。來看下面這段文字:
中秋節
這是2013年12月份英語六級考試中的一個翻譯題,其他兩個漢譯英的題也都是中國文化的內容。全國十幾萬大學生考完后,驚呼“四六級考試變臉,大刮中國風”“水土不服”“不適應”“很抓狂”“相煎何太急”。更有些同學在網上爆出一些“雷翻譯”“神譯”,像把“指南針”譯成GPS或guide south needle,把“火藥”譯成fire medicine或TNT,把“園林”譯成garden forest,把“絲綢之路”寫成Sichou Road,把“皇室成員”譯成the stars of VIP,把“山水畫”譯成mountain water picture等等。有位同學告訴記者,不少考生看到“皓月當空”“壽”“?!薄昂汀睍r,束手無策,當場放棄。
[生]這中國英語,別說公外的同學沒學過,就連我們英語專業的學生也很少學習。沒教,就不應該考,如果考,那是不教而誅。
[師]現在主管部門考查這方面的內容,說明已經意識到其重要性??梢灶A料,今后我國高等學校會重視中國英語的教學和學習。
[生]我們今后也要自覺多學一些這方面的英語,不能成天抱著英美的東西看,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卻忽略不管。
[師]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絕大多數同學將來要在中國生活、工作,中國英語的實用價值會很大,現在不學,將來就會犯難。
[生]可是要學習中國英語,上哪里找學習材料呢?
[師]材料有很多。一是我國權威外語出版社出版的漢語作品的英語譯本,比如外文出版社、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等,它們都出版了很多高質量的漢語名著的英語譯本;二是一些中國的英語大家撰寫的英語作品,像辜鴻銘、林語堂、胡適、馮友蘭等;三是我國或外國出版的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書籍;四是我國發行的一些英語報刊,像《中國日報》(China Daily)、《二十一世紀報》(21st Century)、《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等;五是我國權威部門主辦的一些英語網站。另外,還要多看一些權威的漢英詞典。在這些書刊和網站上,我們都可以學習到大量中國英語的表達,對我們用英語表達漢語思維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