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早期的爬行動物
石炭紀年代生物繁衍旺盛,在此之后,地球又經過了一段漫長并且干旱的時段,被稱為嚴冬年代。巖石記錄是這樣記載這一時期的狀況的:沙石類的沉積物很多,但其中的生物化石卻極少。地球溫度不僅變化無常,而且還出現過多次冰河的嚴寒時期。沼澤植物曾經大量地生長,如今也消亡了,它們被新的沉積層壓在下面,開始了新的壓縮和造礦的過程,我們現在的煤礦大多來源于這一過程。
在劇烈變化的時期,生物從惡劣的環境中獲得了寶貴經驗。一系列新的物種在地球再次回暖濕潤時出現。從巖石記錄中,我們發現了卵生脊椎動物的印記,在孵化未完成時,它們就快要發育成熟了,生下來就能在空氣中存活,這點與那些必須生活在水中的蝌蚪是有差異的。此時,腮裂,即腮完全消失,成為胚胎發育的一個過程。
這些新型生物因為不再需要經過蝌蚪期,所以被人們叫作爬行類動物。同時,陸地上可以結種子的樹木也有了很大進化,它們不再依賴沼澤和湖泊,而是自己可以獨立地傳播種子。這一時期花類和草類植物還沒出現,但形似棕櫚的蘇鐵類以及熱帶松柏類植物都已經出現了。蕨類植物有很多品種,昆蟲的種類也很多樣化。甲蟲在那時就出現了,但還沒有蜜蜂和蝴蝶。無論如何,在這漫長嚴寒并且艱苦的年代里,基本的陸地植物都已經開始萌芽。一旦有足夠的條件,它們就會快速繁衍發展。
周而復始,地球在歷經不斷的進化之后,邁入了一個穩定的緩和期。在地球軌跡變化、地軸角度和軌道的變化以及地殼的頻繁運動的共同作用下,地球上出現了一段久遠而溫和的時期。有關人士推測這一時期持續了約2億年,它被稱為“中生代”,它不同于之前講到的更為古老的“古生代”和“原生代”(共14億年),也不同于之后延續至今的“新生代”。因為這一時期早期的爬行動物種類和數量都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所以它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距今約8000萬年的時候“中生代”結束了。
與那時相比,現在地球上的爬行動物減少了很多,分布的區域也非常狹隘。就算這樣,它們還是多于那些在石炭紀時代極其繁盛的兩棲動物遺留的后代。如今像海龜、美洲鱷、蜥蜴、鱷魚、蛇和鱉等遺留在地球上的原始生物都已經無法忍受嚴寒,它們需要常年溫和的氣候。生活在“中生代”的所有爬行動物都有這一局限性。它們只能生活在溫暖的植物叢林,經受不住嚴寒霜凍,所以它們被認為是溫室動物。但是,那時已經出現了真正干燥的陸地動植物群,它們與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繁盛的沼澤動植物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像大烏龜、大海龜、巨鱷、蜥蜴和蛇等我們熟知的爬行動物,還有大批已經滅絕的奇異種類,在當時都是盛極一時的,例如,種類繁盛的恐龍。那時,大量的植物種類已經在低平地帶出現,如蕨類、蘆葦等,與此同時還有很多食草的爬行動物,它們以繁茂的植被為食,在“中生代”達到頂峰期的時候它們都成為龐然大物,體形大的甚至能與鯨魚相提并論,比它們之前的任何陸地動物都要大。其中有一種叫作梁龍的恐龍,從它的口鼻到尾部共長84英尺,比它還大的巨龍足足長達100英尺。還有一些和它們大小差不多的食肉恐龍專門捕食這些巨獸,像霸王龍,它們在書中被描述成歷史上最為兇殘可怕的爬行動物。
在“中生代”,爬行動物在森林里追逐或覓食時,出現了一種恐龍,它們的前肢伸展開來像是蝙蝠,它們不僅捕食昆蟲,甚至吃掉自己的同類。開始時它們只能跳躍和降落,后來它們進化成了可以在林間飛翔的生物,被稱為翼手龍。它們是地球上最早能夠飛翔的脊椎動物,翻開了脊椎動物能力發展史上的新篇章,只是它們現在已經滅絕了。
在這期間也有些爬行動物重新返回到海洋中,例如滄龍、蛇頸龍以及魚龍這三種會游泳的大型爬行動物,它們重新回到了它們祖先生活的海里,它們中有很多體形和如今的鯨魚不相上下。魚龍生活在海洋中,對水性極為熟悉,蛇頸龍體形巨大,非常健壯,有著像鰭一樣的肢體,喜歡游走在淺水和沼澤中,只是如今這種生物已經消失了。它們一般都長著很小的頭,以及比天鵝頸還要長的頸。蛇頸龍不但能像天鵝一樣在水中捕捉食物,而且還能在潛水時伺機捕捉游動的魚類以及其他動物。
上面提到的就是生活在“中生代”時期的最基本的陸地動物。就目前的標準來看,它們的進化比之前的物種先進得多。生活在這一時期的陸地生物,它們的軀干大于之前的生物,力量有所增加,適應能力更強,分布區域也擴大了,更有生機。那時海洋中沒有大的演化,但是很多新型物種都出現了。淺海區域出現種類繁多的菊石類動物,它們的外形像介殼類烏賊,大部分的身體還蜷縮在殼里。它們的祖先在“古生代”時期出現,直到“中生代”才達到全盛時期。如今這種動物消失了。生活在熱帶水域的珍珠鸚鸚鵡螺,與它們有著親密的親緣關系。還有一種具有強大繁殖能力的新生的魚類,它們的鱗片與以往的片形和齒形相比更加輕薄,它們十分繁盛,并且經久不息,在江河湖海中有著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