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日俄戰爭

狗咬狗,狼圍觀

沙皇俄國,現在的名字叫俄羅斯,中間還有一段時間叫蘇聯,是世界上國土最遼闊的國家,中國北方一個并不善良的鄰居。看到過一則報道,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關起門來就能實現自給自足,不用說,那肯定是本章的主角俄羅斯。單單一個貝加爾湖就蘊藏著超過世界1/5的淡水。19世紀末期,沙皇俄國的領土已經擴張到2280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7%。要不是因為招呼不過來,以720萬美元的價格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它的領土還要更大些。1904年的統計顯示,當時俄國總人口為1.41億人。

這就是沙皇俄國,絕對配得上“地大物博,人口不多”一詞。

盡管擁有無垠的國土和豐饒的資源,但此公卻是個地地道道的饕餮之徒,永遠對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充滿覬覦,幾百年如一日地奉行著“只有索取,絕不付出”的鐵原則。俄國尼古拉二世時代的名臣謝爾蓋·維特曾經說過:“俄羅斯不需要外交,需要的只有武力。”對于俄國侵占中國領土的具體數目,老酒查閱能找到的資料,發現有十多種版本,面積從200萬平方公里到800萬平方公里不等。

19世紀后半期,西方列強最后瓜分世界的斗爭加劇。沙皇俄國為了打破孤立,利用德、法兩國的矛盾開始加強與法國的關系。1895年又通過劃定與阿富汗的邊界線,暫時緩和了與英國在這一地區的沖突。1897年,沙俄又與奧匈帝國達成維持巴爾干半島現狀的協定。這個時期對俄國來說,歐洲處于相對平靜之中,不甘寂寞的北極熊立即把目光轉向了遠東。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逐漸衰落的中國已經淪落為列強掠奪的重點對象,俄國當然也不甘落后。北極熊的首要目標就是吞并中國的東北,在中國沿海尋覓夢寐以求的常年不凍港。尼古拉二世曾經公然聲稱:“俄國無疑必須領有終年通行無阻的港口,此一港口應在中國大陸上,并且必須與我們以前領有的地帶相連。”

沙皇俄國擴大在遠東影響的重要手段就是修筑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動脈,是19世紀90年代初期經尼古拉二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批準修筑的。俄國財政大臣維特曾說,這條鐵路修成后將使“俄國能在任何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運至海參崴并集中于滿洲、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運去干什么呢?維特沒說,但肯定不會是去旅游觀光。

除了軍事意義之外,這條鐵路也將俄國的歐洲部分同中國、朝鮮、日本4億6000萬人口的巨大市場聯系起來,經濟意義也無比巨大。為了完全控制這條鐵路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俄國政府斷然拒絕了來自本國和國外的任何投資,所有的費用都由俄國國庫承擔。在12年的預計工期內,每年計劃投入3000萬盧布的巨款,總預算3.5億盧布。但僅僅在1891年到1901年的10年間,投入就達到14.6億盧布。

當時的沙俄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深深被維特的“東進”理論吸引。為了能夠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也為了自己登基后的未來實現“東進”夢想,尼古拉決定親自前往海參崴主持西伯利亞鐵路的開工儀式,順便考察遠東的情況,為將來的擴張做準備。1890年11月,22歲的尼古拉率領30多人的隊伍,開始了前往遠東的長途旅行。隊伍中還包括他的好朋友希臘王子格奧爾基。他們先訪問了埃及,然后乘船通過蘇伊士運河,歷經印度、錫蘭、新加坡、爪哇、暹羅、中國。到中國后,俄國皇太子受到了大清的盛情款待。一行人先到廣東,之后由鄧世昌率“致遠”號等軍艦一路護送到江蘇,隨后又沿長江上溯,往內地游歷。1891年4月23日,尼古拉完成了對中國的訪問,前往日本長崎,這也是他東方之行的最后一站。

在尼古拉一行起程之前,日本政府就已經接到駐中國領事的電報通知。日本當時雖然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但仍不足與歐美列強抗衡,尤其對軍事強國沙俄更是心存畏懼。大清的“定遠”號和“鎮遠”號只有7000多噸,就把日本嚇得半死,尼古拉乘坐的旗艦“十二使徒”號戰列艦排水量更是達到了8500噸,那簡直是要嚇死人的。日、俄兩國隔海相望,多年來關系一直緊張微妙,正愁無法改善。沙俄皇太子的來訪簡直是天賜良機,日本政府決定以最高規格接待尼古拉二世,希望借此契機改善兩國的緊張關系。

日本政府特地派出20余名官員,專程到長崎迎候尼古拉一行。政府下令港內商船一律不準停泊,其余艦船高懸俄國國旗以示歡迎。為了確保尼古拉皇太子的安全,日本除了嚴密警戒之外,外務大臣青木周藏還與俄國公使約定:萬一發生加害沙俄皇太子的行為,將按日本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條“加害皇室之罪”懲治,就是說,皇太子你就是我們的家里人。其規格不可謂不高也。

1891年4月27日,尼古拉一行到達長崎。從踏上陸地的那一刻起,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就引起了皇太子無盡的好奇心。那些衣著怪里怪氣、足蹬木屐的日本人給尼古拉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5月11日,尼古拉從京都乘人力車來到大津城。大津城雖然不大,卻是通往京都的交通咽喉,市場繁華,商賈云集。期間尼古拉一行來到街上購物,希臘王子格奧爾基出于好奇,買了一根當地制造的竹拐杖。正當尼古拉和格奧爾基乘人力車在狹窄的街道上觀光時,尼古拉突然感到右耳上方連續挨了重重兩擊,一摸,一手鮮紅。他驚恐地轉過頭去,看到一個日本警察正舉著軍刀向他揮舞。到底是年輕人,尼古拉的反應還算迅速,他用手捂住流血的傷口,邊喊邊跳下人力車,企圖躲入人群中逃命。

刺客緊追不舍,并在一個胡同的拐角處截住了尼古拉。正當刺客準備再次揮刀砍殺之際,希臘王子格奧爾基及時趕到。不知道這個希臘王子是否修煉過中國武術,他用剛買的竹拐杖一杖把刺客打倒在地。隨后趕來的日本警察迅速將刺客制服,尼古拉終于逃過一劫。隨行醫生趕緊給尼古拉包扎、止血。幸運的是,雖然挨了兩刀,尼古拉并沒有生命危險。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兇手竟然是負責尼古拉安全保衛的警察津田三藏,其行為屬于典型的監守自盜。津田三藏是一名極端仇俄分子,他認為尼古拉來訪,就是想打探日本的虛實,為將來進攻日本做準備。為了表明對日本皇室的忠心,津田三藏實施了刺殺沙俄皇儲的瘋狂行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津事件”。由于出事地點離日本著名的景點琵琶湖很近,因此又稱“琵琶湖事件”。

“大津事件”傳出之后,舉世震驚,國際輿論紛紛指責日本“野蠻不開化”。明治天皇聞訊更是大驚失色,立即派出御醫前往調理,后來又親赴停泊在神戶港的俄羅斯軍艦上溫言慰問尼古拉皇太子,表達不勝痛惜之意。日本外務省立即向俄國發表公開道歉聲明,承諾按兩國約定嚴懲兇手,為俄羅斯皇太子出氣。

日本舉國上下同感震撼,國民異常羞愧。在電報“寸字寸金”的情況下,全國各地向尼古拉皇太子以及遠在圣彼得堡的沙皇發去的慰問道歉電報就超過了一萬封。日本政府還下令國內各廟宇、教會為皇太子盡快痊愈祈禱。5月20日,為了平息俄國人的怒氣,日本千葉縣女子畠山勇子在京都府廳前留下道歉遺書后刺喉自盡,勇子因此被日本人譽為“烈女”。

行刺案發生后,日、俄兩國本來就不怎么樣的關系剎那間降到冰點。尼古拉的老爺子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揚言,日本如果不能給予滿意的答復,則不惜兵戎相見。一時間,遠東空氣驟然緊張,戰云密布。

為挽救瀕于破裂的日、俄關系,日本首相松方正義(在甲午戰爭后提出向大清要10億兩白銀賠償的那個大藏大臣)立即召開內閣緊急會議,會上很快達成一致意見:以“大逆”罪名處決津田三藏。沒料到,這一決定竟然遭到日本最高法院的堅決反對。經最高法院的據理力爭,最后按照普通殺人未遂罪判決津田三藏終生監禁。從此事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司法已經具備了相對的獨立性。

事件直接導致外交大臣青木周藏、內務大臣西鄉從道、法務大臣山田顯義引咎辭職。至于刺客津田三藏本人,則于同年9月29日病死獄中,死因是急性肺炎。至今仍有人認為津田很可能死于政府的謀殺。

事前態度強硬的俄國苦于國力日衰、戰爭準備不足等原因,最后只能吞下苦果。俄國托詞皇太子尼古拉傷勢不重、天皇親自看望、政府多次誠懇道歉等,居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悻悻離開日本的尼古拉皇太子只能私下痛罵:“日本人真是一群不開化的東方獼猴!”

東方之行對尼古拉二世的一生影響巨大。回國后的尼古拉發誓要扭斷日本人的脖子。三年之后,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的1894年,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去世,尼古拉登上沙皇的寶座,史稱尼古拉二世。臉上兩條長達8厘米的傷疤似乎預示著尼古拉未來的不祥——作為末代沙皇最后遭布爾什維克滅門。后來的事實證明,尼古拉二世繼位之后,日、俄關系就急轉直下并最終引發戰爭。

1891年5月31日上午10時,西伯利亞鐵路開工和宗教祈禱儀式在俄國遠東重鎮海參崴正式舉行。頭纏紗布的尼古拉皇太子為這條鐵路打下了第一顆道釘,并親手倒空了第一輛裝滿石渣的手推車。

西伯利亞大鐵路總長9288公里,是世界上最長最壯觀的鐵路,沒有之一。鐵路縱貫歐亞大陸,歐洲的起點是莫斯科,途中穿過遼闊的松樹林、跨過烏拉爾山脈,穿越西伯利亞凍土帶最終抵達太平洋彼岸的海參崴。這條跨越了8個時區和16條歐亞河流的大動脈,被稱為俄羅斯的“脊柱”。

西伯利亞鐵路建筑施工時間長達13年。之前華工因為修建美國太平洋中央鐵路出了名,俄國多次派人在中國的河南、山東及東北招募工人,鐵路東段的橋梁和隧道工程基本都是華人完成的。鐵路的修建對當時的遠東包括日本和中國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當時的沙俄一直覬覦朝鮮和中國的滿洲地區。對于東方人而言,通過冰冷的鐵軌往西方望去,北極熊那毛茸茸的黑影已經漸漸變大,乃至清晰可見。

西伯利亞大鐵路給俄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火車的轟鳴聲中,原本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迅速繁榮起來。第一個變化就是人口的迅速增長。1863年,西伯利亞人口僅為286萬人,到1914年,已達962萬人。大量移民的到來,有效地緩解了西伯利亞地區勞動力嚴重匱乏的狀況。隨著人口的迅速增長,在鐵路沿線兩側眾多的中小城市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隨后就有了甲午戰爭,接著就有了俄國牽頭組織的“三國干涉還遼”。歷史無數次證明,這樣的賣力表現之后,往往包藏著更大的禍心。因干涉還遼“有功”,俄國迅速俘獲了清政府的“芳心”。1896年6月,臉上還帶著槍傷痕跡的李鴻章,作為大清欽差頭等大臣出使莫斯科,參加臉上同樣帶著刀傷痕跡的尼古拉二世之加冕儀式,不知道兩人互看傷疤會是一副什么樣的尷尬表情——那傷疤都拜日本人所賜。赴俄期間,李鴻章秘密和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外交大臣羅巴諾夫共同簽訂了《御敵互相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條約規定,如果日本侵占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領土,中俄雙方應該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條約有效期15年。

初看起來,這俄國人真是大公無私,可接著條件就來了,俄國提出,為了便于運輸軍隊,俄國要在中國境內修建一條通過黑龍江和吉林到海參崴的鐵路,作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支線,命名為“東清鐵路”(后又稱“中東鐵路”)。1898年,東清鐵路動工修建,俄國中東鐵路工程局進駐松江平原上的香坊田家燒鍋,這里后來成為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的交點。由于叫田家燒鍋實在有點不好聽,這里最后有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哈爾濱。

傳聞俄國人為此給了李鴻章300萬金盧布的賄賂,后來證明純屬子虛烏有。俄國財政大臣維特在個人回憶錄中對此事給予否認。

事實上,李鴻章確實是帶了200萬金盧布回來的。為了給大清一點甜頭,沙俄慷慨地承諾東清鐵路的收益要給清政府分紅,無論盈虧每年分紅25萬,先給200萬壓住心慌再說。李鴻章的200萬就是這么來的,估計這也是清政府第一次從列強那里往家里拿錢吧。

1897年11月,德國搶占膠州灣。一個月后的1897年12月15日,來自海參崴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以德國人同樣的方式駛入大連和旅順口。俄國人進駐的理由體現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由于之前德國人對膠州灣采取的貿然行動,作為中國最大公無私的好朋友,俄國人有義務協助清政府保護其領土。此舉讓俄國在遠東取得了夢寐以求的常年不凍港,自彼得大帝以來,俄國人幾百年的夢想終于成為現實。

說了半天,忘記了夾在中間的朝鮮。甲午戰爭的結果以及之后的“三國干涉還遼”,讓朝鮮發現,日本打敗了大清,證明日本肯定比大清牛,俄國人就沒打,吆喝吆喝,日本人就下了軟蛋,看來俄國人比日本人更牛。誰牛聽誰的,因此,朝鮮采取了日益親俄的對外政策。當時朝鮮實際上是國王李熙的閔妃在掌權。在閔妃的支持下,俄國先后在朝鮮開辦銀行,派遣軍事顧問和財政顧問等,這自然引起了日本的強烈不滿。在日本的授意下,1895年10月8日,朝鮮爆發“乙未事變”,有日本背后支持的暴亂分子沖進皇宮,砍死閔妃并焚燒尸體,之后親日政府很快組建。朝鮮國王逃入俄國駐朝使館避難。

當時,大清早已沒了在朝鮮發言的權利,在這一舞臺上唱戲的主角,變成了俄國和日本。“乙未事變”之后,俄國與日本達成妥協,約定兩國一致對朝鮮進行改革,俄國取得了在朝鮮駐軍的權利。這和甲午戰爭之前的情形有幾分類似,只是中國變成了俄國。說實在話,那時候的朝鮮,幾乎還相當于蠻荒之地。隨后,由于俄國將注意力逐漸移向油水更大的中國東北地區,日本實際上控制了朝鮮。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慈禧老太一怒之下,創世界紀錄地對所有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宣戰,給了列強入侵中國的大好借口。俄、德、英、美、法、意、奧、日八個國家互相勾結,決定出兵鎮壓。8月初,八國聯軍進犯北京,是為“庚子事變”。

北京那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借此機會,俄國以鎮壓東北義和團運動為名,征調16萬大軍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地區,沙皇尼古拉二世親任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公然叫囂:“我們將把滿洲變成第二個布哈拉。”當時,清廷京畿危急,根本顧不了東北,東北僅有的9萬余兵力根本無法抵擋沙俄的多路進攻。1900年8月3日,俄軍占領哈爾濱。8月29日占領齊齊哈爾。9月22日占領吉林。10月1日占領沈陽。10月4日占領錦州。10月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全部為俄軍所控制,1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淪喪敵手。

相比日本人的兇殘,俄國人一點都不遜色,著名的“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八國聯軍撤出北京后,占領中國東北的俄軍依然賴著不走,圖謀永遠獨霸這一地區,實現其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這一舉動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反對。日本、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先后提出“正義抗議”,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不得單獨與俄國達成協議。最激動的毫無疑問是日本,他們慷慨地承諾,日本將在任何情況下,幫助清政府促使俄軍“及時、全部”地撤出滿洲。要說這次俄國確實也太過分了,連盟友法國也對俄國的舉動表示不滿,提出如果俄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拒不撤兵的話,法國將削減甚至取消對俄國的貸款。

沙皇俄國可謂眾叛親離,四面楚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與清政府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同意分三期從東北撤兵,一年半撤完。說一套,做一套,就在撤兵期間的1903年8月,俄國又悍然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總督,接著又重新占領奉天。俄國甚至聲稱不惜為此一戰,擺出一副獨占中國東北的架勢,其矛頭無疑是針對日本。

歐洲另一強國德國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身邊有個強大的鄰居自然不是什么好事,德皇威廉二世(也是尼古拉二世的表哥)試圖通過讓俄國對外戰爭來削弱俄國的實力,于是開始暗中唆使日本對俄國開戰。如果日、俄之間能夠打起來的話,俄國就會調開德俄邊境的軍隊,從而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此就是所謂的“引禍水外流”。純粹兩面派的德國同時積極慫恿沙俄對日本強硬。在一次與尼古拉二世的會晤之后,威廉二世在乘坐的皇家御船上打出了一條挑釁性的標語:“大西洋上的海軍上將向太平洋上的海軍上將致敬。”

素來與俄國不睦的英國由于在之前的布爾戰爭中元氣大傷,也想借助日本的力量遏制俄國在遠東的擴張。一貫驕傲自大的英國竟然愿意折節下交,主動提出與日本結成同盟。1901年7月15日,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伯爵在倫敦向日本駐英國公使林董提出了兩國結盟的建議。對于日本來說,能攀上這樣的富親戚當然是求之不得,一個愿娶一個愿嫁,按道理這樣的事情應該像西門慶遇見潘金蓮那樣一拍即合的。

事實上,日英同盟并沒有馬上達成,阻力不是來自英國,竟然來自日本內部。領頭反對的就是一貫親俄的伊藤博文。伊藤清楚,與英國結盟就預示著同俄國開戰——就像太平洋戰爭之前與德國結盟就預示著與英、美為敵一樣。伊藤不愿意日本被英國人當槍使。為了緩和與沙俄的矛盾,1901年11月,伊藤博文決定親赴俄國進行斡旋。

此時的伊藤博文已不再擔任日本首相,但仍具有強大的影響力。遠赴俄國的伊藤受到了近乎恥辱的冷遇,在賓館里住了整整一個月,都沒人搭理他。在終于見到俄國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后,伊藤提出,以承認俄國在滿洲控制權的同時,換回俄國對日本控制朝鮮的承諾。拉姆斯多夫很爽快地回答了“不”。俄國人說,滿洲是我的毫無疑問,但朝鮮也不是你的。最后拉姆斯多夫強調,俄國永遠都不會讓日本吞并朝鮮。

伊藤聽完這些話后,沉默良久,黯然回國,從此不再反對日英結盟。1902年1月30日,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和日本駐英大使林董共同簽署了《英日同盟條約》。條約的核心內容是:當英國和日本分別對第三國作戰時,另一方保持中立;如果有第三方加入對手的陣營,則中立者參戰。說白了,英國人就是說,日本你放心和俄國打,我旁邊幫你看著;如果俄國的伙計法國參戰的話,我就打法國。條約有效期五年。也就是說,日本必須在1907年之前完成與俄國的戰爭。

雖然當時最有錢的是美國人,但在大家眼里,美國不過是個幼稚的暴發戶而已,大英帝國才是真正的大哥大。在條約簽署的當天,日本國內舉行了大規模的提燈游行,舉國慶賀。用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話來形容就是:“高興得就像是一個窮孩子被過繼給了一個大財主當養子似的。”

被大家看作土老帽兒和暴發戶的美國當然也不會“自甘墮落”,有錢人想爭取的當然是與經濟實力相對應的政治地位。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美國也幾度想插足中國東北,都被俄國野蠻地拒之門外。為了打破俄國對滿洲的壟斷地位,美國政府已經悄然站在了日本和英國一邊。有了英國和美國的支持,日本至少有了一條保證,那就是不用再擔心像在甲午戰爭之后那樣,辛辛苦苦搶來的“勝利果實”被更大的強盜掠走。

法國與沙俄是盟友。1902年3月12日,俄、法兩國在圣彼得堡發表聲明,聲稱兩國對于將來遠東或中國發生變化時,為保護兩國之利益,保留自由行動的余地。聽起來好像什么都沒說,實際上就是把法俄軍事同盟從歐洲推廣到遠東,矛頭直指英日同盟。法國內心里并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到遠東,這樣勢必減輕俄法同盟在歐洲對德國的壓力,法國對俄國遠東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就這樣西方列強在遠東問題上逐步形成了兩大集團:一個是英日同盟,以美國為后盾;另一個是法俄同盟。德國在歐洲反對法國,在遠東則支持俄國。至此,日俄戰爭的國際條件已經初步形成。

早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后,俄國就已經超越大清,成為日本的第一號假想敵。日本人早已開始著手對俄戰爭準備。《馬關條約》從中國掠奪的賠款也大部用于戰備方面。1896年以后,日本開始了新一輪的擴軍計劃。日本的國家開支,在1893年至1894年為8400萬日元,到1897年增至2.4億多日元,其中軍費開支大幅度增加。甲午戰爭后,日本通過了一項陸海軍軍備計劃,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劃到1901年時基本完成。日本陸軍的常備軍人數已經達到13個師團,平時編制為17萬人,戰時編制為60萬人。海軍的船舶噸位也從1895年的6萬噸增加到了1903年的27.9萬噸,被稱為“六六艦隊”(六艘戰列艦、六艘裝甲巡洋艦)的海戰主力已經形成,標志著日本已經基本做好了對俄戰爭的準備。

日本確信,在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建成之前盡快發動奪取朝鮮和中國滿洲的戰爭對自己最為有利。盡管國內也有部分人士反對戰爭,但他們的力量遠不足以制止戰爭的爆發。就日本內部而言,發動戰爭已經成為必然。

1890年以后,俄國國內階級矛盾激化,暴亂不斷,沙皇也企圖通過對外發動戰爭來轉移本國人民的視線。俄國內政大臣普列維甚至說:“為了避免國內的革命,我們需要一次小小的但是結果須為勝利的戰爭。”

俄國內部在與日本爭奪中國滿洲和朝鮮的問題上高度一致,但在與日本開戰方面卻存在著兩派主張,其分歧主要在策略方面,我們姑且稱為理智派和冒進派。

理智派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俄國國內危機四伏,國際上也是困難重重,因此主張不要輕易發動對日戰爭,而應對日本做出某些讓步,取得暫時的妥協。同時加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充分做好戰爭準備。待西伯利亞鐵路貝加爾湖段通車,運輸能力提高,旅順及其外圍要塞竣工之后,再伺機開戰。

冒進派以御前大臣別佐勃拉佐夫、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為代表,主張對日強硬。他們和當年的大清一樣,過低估計日本的力量。認為蕞爾小邦不堪一擊,“扔個帽子就可以把它壓倒”。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認為,一個俄國兵至少可以對付三個日本兵,俄國只需要14天就能夠在滿洲集結40萬大軍,這已經是擊敗日本所需人數的3倍了。將來要發生的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一次遠東旅游散步而已。他計劃以現有兵力堅持6個月的防御作戰,直到集結足夠的兵力之后進行反攻。最后的目標是在日本登陸,擊潰日本本土部隊,占領東京,生擒日本天皇。

沙皇尼古拉二世也知道俄國當時準備不足,希望能夠推遲戰爭。他認為“時間是俄國最好的盟友”, “每一個年頭都會加強我們的實力”。可惜的是,尼古拉認為推遲戰爭的最好辦法是采取更加強硬的政策,因為“讓步總是引起新的讓步”,這樣他實際上是支持了冒進派的主張。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財政大臣維特對遠東事務的干預,逐漸開始重用別佐勃拉佐夫。與此相呼應,俄國的宣傳機器也開始掀起一片戰爭叫囂,呼吁人民“流血犧牲保衛祖國”,大造戰爭輿論。看起來吆喝得很起勁,實際上光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俄國的戰爭準備情況并不理想。

此時的遠東,各方關注的焦點還是俄國從中國滿洲的撤軍問題。根據1902年4月8日俄國與大清簽訂的《交收東三省條約》,俄國軍隊要分三批全部撤出。在完成第一次撤軍之后,俄國遲遲不履行第二次撤軍,要求修改條約。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今后不經俄國同意,中國的滿洲不能讓與其他國家,不得開放滿洲的城市和港口,不得聘請其他人參與行政等。一句話,滿洲的事就是我說了算,別人都少沾。

甲午戰爭和庚子事變之后,眼看國力日漸衰弱,根本無力對抗列強的李鴻章采取的是一種新的對外策略:以夷制夷,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借力打力來保護自己。俄國的無理要求很快被大清故意透露給西方列強,并立即遭到各國的一致反對。世界輿論紛紛譴責沙俄“不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1903年4月30日,有了列強撐腰的清政府斷然拒絕了俄國的修約要求。

蹦得最高的當然還是日本。日本媒體在對俄國進行口誅筆伐的同時,甚至已經公開宣稱日俄戰爭即將爆發。陸軍大臣寺內正毅,也就是后來太平洋戰爭南方作戰的總司令寺內壽一的爹,已經把各師團的師團長召集到東京,開始制訂對俄具體作戰計劃。

1903年7月28日開始,日本與俄國開始了就滿洲和朝鮮問題的最后談判。日方的談判底線就是伊藤博文的“滿韓交換論”:滿洲是你的,朝鮮是我的。但是俄國提出,滿洲當然是我的,這個不要再提了,朝鮮單獨說。具體要求是,日本不能把朝鮮用于軍事目的,39度線以北為中立區,日、俄都不能派兵入內。

談判陷入僵局,誰都能看出俄國人在故意拖延時間。因為西伯利亞鐵路已接近完工,將會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1903年12月28日,日本頒布了緊急敕令,公布了“戰時大本營條例”,聯合艦隊也開始動員。巴黎和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已開始出現混亂,有關俄國的公私債券被紛紛掛牌拋售。

1904年1月6日,俄國拋出了最后的底線。除了建立租界之外,可以保障其他國家在滿洲的利益,但在朝鮮問題上決不讓步。對于日本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日本迅疾發出最后通牒,俄國必須明確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權。

日本很清楚,“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俄國取勝的機會”。1904年2月4日清晨,徹夜未眠的明治天皇破例在臥室召見了伊藤博文,征詢伊藤對開戰的意見,問他日本是否能打敗俄國。一向親俄的伊藤博文已經下定了對俄開戰的決心,他告訴天皇,“我們能夠在朝鮮邊境上抵擋俄軍一年,同時請美國出來調停”。伊藤還補充說,俄國國內政局不穩,戰爭準備也不充分,日本是全國一致支持開戰。實際上日本并不是和整個俄國交戰,而是和位于遠東的俄國軍事力量交戰。礙于西伯利亞鐵路目前有限的運力,俄國根本無力將其位于歐洲的龐大人力和物資調運至遠東。就局部而言,日本的軍事實力強于俄國。伊藤最后強調,最關鍵的是國際社會普遍同情和支持日本。

伊藤博文的話堅定了明治天皇開戰的信心。當天,也就是2月4日下午,日本御前會議做出了對俄開戰的決定。

身患糖尿病的明治天皇已經52歲,他的雙肩已略顯佝僂,早已沒了10年前對大清開戰的信心和勇氣。相比孱弱的大清國而言,俄國實在是太強大了。睦仁知道大清宅心仁厚,當年的甲午戰爭就是日本打敗了,也不過是不要朝鮮,退回去而已,甚至連賠款都不用。睦仁清楚俄國人的兇殘,此次一旦戰爭失敗,日本甚至有亡國滅種的危險。晚上,信心動搖的睦仁一度曾有直接給尼古拉二世拍電報求和的念頭,但是被侍從武官勸阻。

戰爭前夕,俄國總人口達1.41億,陸軍常備軍總兵力105萬,后備役軍人達375萬。但其中90%的兵力部署在歐洲地區,遠東只有正規陸軍部隊9.8萬余人。俄國海軍擁有200余艘戰艦,其中太平洋分艦隊擁有60余艘作戰艦艇,總噸位19.2萬多噸。

盡管數目聽起來挺嚇人,但俄軍的裝備較差。陸軍中有線電報電話只裝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作戰單位一律采用徒步或騎兵通信。西伯利亞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有修通,每晝夜只能對開三列軍車,從歐洲到中國滿洲需要將近6個星期的行程。后勤保障混亂得驚人,當前線最需要炮彈的時候,部隊領到的卻是一車一車的神像。俄軍的軍事思想還停留在刺刀白刃戰上,崇尚一百年前庫圖佐夫對付拿破侖的作戰方法。對俄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旅順要塞工程尚未完工,海軍十年擴軍計劃也未完成。

相對而言,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戰時最多可動員200萬后備兵員。陸軍火炮,其中37%為山炮,適于東北戰場的地形特點。海軍是日本建軍的重點,戰爭前夕,日本海軍有戰艦約80艘,多數是在英國建造的新型艦只,性能良好,規格統一。

日本陸軍為即將開始的戰爭已編組為四個軍,所有海軍艦艇已經統一整編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

1904年2月6日深夜,隨著一鏟接一鏟的“威爾士無煙煤”被毫不吝嗇地填進戰艦的爐膛,聯合艦隊所有艦只都開始噴出濃煙,秩序井然地駛出了佐世保軍港。

兩艘失去控制的大船同時漸漸地向對方靠攏,即將發出驚人的相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银市| 景宁| 遂昌县| 清丰县| 青川县| 育儿| 子洲县| 阜阳市| 大荔县| 资源县| 改则县| SHOW| 九龙县| 山丹县| 松江区| 哈尔滨市| 新巴尔虎右旗| 渝北区| 措美县| 筠连县| 昭觉县| 安仁县| 舞阳县| 东山县| 东安县| 米易县| 扶沟县| 商南县| 体育| 吉水县| 无棣县| 丰都县| 西乡县| 丰顺县| 山丹县| 宁武县| 福建省| 孝义市| 文登市| 长兴县| 穆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