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斯基時刻:如何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
- (美)L.蘭德爾·雷
- 1201字
- 2019-06-26 11:59:12
導論
即便是最大程度的穩定,也包含了投資帶來的不穩定。這種投資行為會帶來收益,同時也極具風險。
——明斯基,1975,p.125
任何想讓經濟活動有規律可循的嘗試都是徒勞的。
——明斯基,1975,p.168
明斯基的著作為何重要?緣于他對全球金融危機(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簡稱GFC)的預見性。當危機來臨時,很多熟悉他著作的學者(甚至一些對其不太了解的學者)稱之為“明斯基危機”。單從這點就激發了我們對其著作的興趣。
英國女王曾質問經濟顧問們,為何沒有對此次危機發出預警。很顯然,答案非常復雜。問題首先得從戰后宏觀經濟理論發展史說起——從“凱恩斯時代”到米爾頓·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再到以羅伯特·盧卡斯的激進學說為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直至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在危機時采取的新貨幣共識。宏觀經濟的發展同金融密不可分,例如“有效市場假說”和對金融機構監管實施“不干預”政策。
宏觀經濟學家錯誤判斷金融危機的降臨,原因與現實無關。他們設計的宏觀經濟模型建立在這樣一個理性預期上,即每個人都能做出正確抉擇,即便出錯,也是隨機的。模型中沒有泡沫、沒有投機、沒有破產和危機,每個人都能按時還貸,這和現實完全不符。
相比之下,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似乎無法控制,難怪經濟學界無人看到危機降臨。
正因為出發點完全不同,指望女王的經濟顧問或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發現危機,就如同請堅持“地球是平的”的專家來主持航空航天工作,并精確計算航天飛機返回的坐標。由于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并不支持這一理論,因此沒能為總統及時提供建議。
本書簡要介紹了明斯基對經濟理論和宏觀政策的另一種研究思路,揭示了其核心內容。2000年前后才有許多經濟學家提及可能發生危機,而早在1957年,明斯基就已通過其金融不穩定性著作闡發了對危機的預見理論,早了近半個世紀。接下來的40年,他不斷修訂和深化這一理論。除了早早地預見了危機,他也深入挖掘危機背后的原因。因此,明斯基理論不僅指引我們走出危機,也能夠預防以后會遇到的危機。
明斯基的觀點可以用這樣一句名言總結——“穩定即不穩定”。乍看矛盾的說法實際上包含深意:經濟一片繁榮的時候,其實已經埋下了危機的隱患。穩定性會改變行為、政策制定和商業發展機遇,最終帶來不穩定性。
1929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宣布股票市場已經實現了“永恒的穩定”,從而徹底排除了市場崩潰的可能。20世紀60年代末,保羅·薩繆爾森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堅持認為政策制定者應當對經濟實施微調,以防通脹或經濟衰退的發生。20世紀90年代中期,艾倫·格林斯潘認為在納斯達克指數股票泡沫中出現的“新經濟”為高增長、低通脹創造了條件。2004年,伯南克認為應開展“重大調整”,放緩經濟衰退速度,削弱金融波動。
每一次,總有大量證據顯示經濟和金融市場是穩定的,這種美好的情形會一直持續,看上去經濟學家們終于對了一回。但每一次這個幻想都被證實是錯誤的,“穩定即不穩定”才是真理,明斯基又一次勝出。
明斯基留下的,遠不止這些內涵豐富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