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室內設計一般原理
第一章 室內設計總論
第一節 室內設計的任務
室內設計的基本任務是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段為人們的生活創造理想的室內環境。
上述“生活”是一個內容寬泛的概念,包括休息、起居、學習、工作、娛樂、購物等。
上述的“室內環境”也是一個內容寬泛的概念,不可片面地理解成“藝術環境”或“視覺環境”。
室內環境的內容所以寬泛,是因為它要滿足人的多種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如果說得更加具體些,就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的五個方面,即溫飽需求;安全、秩序、脫離痛苦和威脅的需求;愛情、友誼、自立方面的需求;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求以及自我表現的需求。按馬斯洛的見解,上述五方面的需求是由低向高排列的,在一般情況下,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尋求層次更高的需求。
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換句話說,人的全部活動大部分是在室內進行的。因此,室內環境狀況如何,理所當然地應該受到人們的關注。
“室內環境”的內涵,至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空間環境:包括單個空間的形狀、大小、比例、開敞或封閉的程度,多個空間的組合方式以及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關系等。
物理環境:包括室內的光線、空氣、溫度、濕度等,事關人的生理需求。
心理環境:包括給人以怎樣的心理感受,能否給人和給人以什么樣的聯想和啟示等,事關人的心理需求。
設施環境:包括是否具有完善、合用、先進的家具、設施和設備等。
視覺環境:包括是否具有美觀的形式,能否給人以美感乃至是否具有深刻的意境等。
生態環境:包括是否符合健康、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等要求。
上述幾個方面并未窮盡“室內環境”的全部內涵,但也足以表明,“室內環境”不等于“視覺環境”,那種把室內設計僅僅理解成“讓房子里邊好看”的觀點是片面的。
第二節 室內設計的內容
室內設計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和專業,因而,必然具有相對獨立的工作任務和研究對象。對于這個問題,人們的看法和說法尚不完全一致,以致相關行業一直雜用著“裝修”“裝飾”“裝潢”等名稱。
從字面上說,“裝修”系指房屋表面的保護層。設置保護層的目的是使房屋表面免受或少受外在因素的損害,并使表面更加美觀。“裝飾”是指在房屋表面之上附加一些飾物,以便使環境更具裝飾美?!颁辍庇腥炯埖囊馑?,“璜”本指半壁形的玉石,“裝潢”與“裝璜”自然也有使物體更美的意思??傊?,“裝修”“裝飾”“裝潢”與“裝璜”的意義都在于強調“美觀”。但“美觀”雖然是室內設計的一種追求,卻不是室內設計的唯一追求,因此,用“裝修”“裝飾”與“裝潢”等概括室內設計的目的與內容是不夠全面的,也是不夠準確的。
室內設計既然以創造理想的室內環境為目的,其內容就必然涉及“室內環境”的各個方面,諸如:
空間處理,包括在建筑設計的基礎上或在改造舊房的過程中,調整空間的形狀、大小、比例,決定和解決空間的開敞與封閉的程度,在實體空間中進行空間的再分隔,解決多個空間組合過程中出現的銜接、過渡、統一、對比、序列等問題,并處理好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關系。
家具陳設,包括設計或選擇家具與設施,并按使用要求和藝術要求進行配置。設計或選擇各種織物、地毯、日用品和工藝品等,使它們的配置符合功能要求、審美要求和環境的總體要求。
界面裝修,包括對底界面、側界面、垂直界面、主要構件和部件進行造型設計和構造設計,決定它們的材料和做法。
裝飾美化,包括設計或選擇壁畫、繪畫、書法、掛毯、掛飾、雕塑和小品等,并合理地進行配置。
燈具照明,包括確定照明方式,選擇或設計燈具,并合理地進行配置。
自然景物,包括設計石景、水景和綠化,直至設計規模較大的內庭。
上述幾個方面,并未涵蓋室內設計的全部內容,但也足以表明,室內設計是不能用“室內裝修”“室內裝飾”或“室內裝潢”等概念代替的。
第三節 室內設計的要求
室內設計的任務不是創造“一般的”室內環境,而是創造“理想的”室內環境,那么,什么樣的室內環境才能稱得上是“理想的”室內環境呢?這個答案也就是對于室內設計的基本要求。
一、適用性
適用性含有合用、舒適、方便、有效、安全、經濟等意思,是對室內環境的最為基本的要求。
“合用”主要指滿足物質功能的要求,如觀眾廳要滿足演出、視、聽、疏散要求;教室要滿足教、學要求;展覽館要滿足展示、觀覽要求等。
“舒適”帶有安逸、舒暢、愜意等意思,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反應與感受。
室內環境是否適用,涉及空間組織、家具設施、燈光、色彩等諸多因素,在設計中要注意優化整合,并要樹立動態發展的觀點。
二、藝術性
室內設計既然屬于環境藝術,其成果就自然應有藝術性。由于不同室內環境的功能和特點互不相同,對藝術性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說來,室內環境必須美觀耐看,給人以美感,進一步說,則應體現一定的氛圍,具有一定的風格特征,乃至具有深刻的意境。
三、文化性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狹義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意識形態,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與設施。
作為一種歷史現象,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同時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正因為有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才使整個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
室內設計成果與人類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幾乎與人的全部生活包括最初級的物質生活和最精微的精神生活都有聯系,這種特性決定了它體現文化的必然性。
室內設計成果具有豐富的構成要素,無論是建筑空間,還是其中的家具、書法、雕塑、繪畫等,都是一種語言,這一點,又決定了它體現文化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理由,室內設計成果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體現國家的、民族的、地域的歷史文化,使整個環境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歷史文化是寬泛的,又是生動和具體的,如某個城市、某個地區曾經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和出現過的著名人物,就是歷史與文化的內容,如果能在這個城市和地區的重要建筑的室內設計中有所反映,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人們的視野,增加人們的知識,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四、科學性
室內設計應該充分體現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符合現行規范和標準,具有技術和經濟上的合理性。
在室內設計中,一些人慣用“主觀標準”評價設計的好壞,在講究科學性的今天,應在保留主觀評價的同時,采用更多的客觀評價,尤其要認真執行現行標準和規范。
要根據需要和可能,適時引入先進的材料、技術、設備和新的科學成果,包括逐步推進建筑的智能化,落實節能減排的措施。
要特別重視來自材料、家具、設備等方面的污染,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室內環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保護人類的大環境。
近年來,發生在室內設計與裝修領域內的災害事故屢見不鮮,有些事故已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損害。為此,要特別強化防災意識,按照技術要求,切實保證環境具有足夠的防災能力。
五、生態性
生態性系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狀態。
在地球上,生物群落構成一個既有相互對應、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的相對穩定的平衡體系,這種體系所表現的相對穩定平衡的態勢就是生態的平衡。生態平衡如受嚴重破壞,會危及整個生物群體,也必然會危及人類自身。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必須維護生態平衡,貫徹協調共生原則、能源利用最優化原則、廢棄物產量最少原則、循環再生原則和持續自生原則。與此同時,讓環境免受污染,讓人們更多地接觸自然,滿足其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
在室內設計中,體現生態性原則的主要措施是:
(一)節約能源,多用可再生能源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被稱為可再生能源,因為污染相對較少又被稱為清潔能源。由于技術上的原因,這些能源的利用還不普遍,但從生態和可持續發展角度看,積極開發和利用這類能源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途徑。煤、石油等屬于不可再生能源和非清潔能源,應減少消耗,并減弱其污染。
(二)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風
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它不僅能夠滿足室內的光照要求,增強室內環境的自然色彩,還能有效地節約能源。
利用自然風解決室內通風問題具有同樣的意義,因為它有利于健康,有利于節能,也有利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
空調制冷技術的誕生是建筑技術上的一大進步,但空調制冷又有諸多負面作用,過分依賴于它,不僅耗能太大,污染空氣,還會使人的抵抗力下降,引發人們常說的“空調癥”。
在當前的不少設計中,能開窗而不開窗,執意采用人工照明和空調技術者不在少數。為追求所謂的時尚,完全采用玻璃幕墻、落地玻璃窗,并不設可以開啟的窗扇者同樣不在少數。諸如此類的空間,冬季大量熱量白白散失,夏季大量輻射熱侵入室內,必然耗費大量的能源。
(三)利用自然要素,改善室內小氣候
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他不僅具有社會屬性,也具有喜好陽光、空氣、山水、綠化等自然要素的自然屬性。室內空間因有界面而與自然要素相隔,因此,可適當引入某些自然要素(水、石、植物等),以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需求,并使室內的小氣候得到一定的改善。
室內設計不能只管大門之內的事,還要設法通過門、窗、洞口、柱廊等把內外空間盡可能地聯系起來,包括把室外的自然景觀引入室內。
(四)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術
生態建筑的相關技術不斷涌現,例如用材料吸熱、隔熱,用構造通風、降溫等就是許多設計師常用的手段。由于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短期內這些技術尚難大面積推廣,但作為有生態意識的室內設計師,應該主動地去學習、熟悉、探索這些技術,并且視需要與可能將其運用于自己的設計中。
六、個性
室內設計應該有個性,這是因為建筑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建筑類型的室內環境應有不同的個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建筑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室內環境應有不同的個性;不同業主的年齡、性別、閱歷、職業、文化程度和審美趣味不同,室內環境應有不同的個性;設計師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會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風格,因此,不同設計師的作品也會具有不同的個性。
人類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個性的室內設計,在總體上必將有助于顯示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第四節 室內設計的程序和文件
室內設計的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四階段,即準備階段、方案設計階段、施工圖設計階段和跟蹤總結階段。
一、準備階段
室內設計任務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業主直接委托的,另一種是在招標中中標的。
不管來源如何,設計者都要首先熟悉工程項目以及與工程項目相關的情況,包括功能性質、規模大小、等級標準、控制造價、設計期限及業主關于環境風格特點的要求等。為了獲得這些情況,設計者要認真研讀委托任務書或招標文件,充分了解業主的意圖,要拿到建筑圖樣和相關的資料。如有可能,還應親自到現場進行勘察,看現狀是否與圖樣相符,看工程項目周圍的環境如何,必要時,還要通過拍照、勾畫草圖等,加深對工程項目的了解。
接受任務后,應與業主簽訂合同,明確雙方的義務、責任、收費額度和設計的時限。
二、方案設計階段
方案設計即根據任務要求進行構思,并繪制相關的圖樣。在方案設計階段,設計者應進一步收集有關資料和信息,如是比較復雜或者比較生疏的任務,還應參觀一些已經建成的同類項目,或查閱有關的圖樣、圖片和值得參考的資料。
方案設計要從草圖開始,基本定案后,再繪成正式方案設計圖,制成完整的文件。這些文件包括平面圖、立面圖、天花圖、彩色透視圖、主要材料的樣板等,還應有一個言簡意賅的說明和概算。
方案設計是供業主審查的。如為投標,則是供評標小組審定的。
三、施工圖設計階段
方案審定后,即可進行施工圖設計。
施工圖要達到能夠指導施工的深度,除基本圖要按要求注明全部尺寸和材料外,還要提供大量構造詳圖和其他工種(如水、電、通風等)的圖樣和預算。
當工程項目較小又比較簡單的時候,可能不作完整的方案圖,而是在草圖初定后,直接繪制施工圖。例如,一般住宅的室內設計,很可能就是由設計者當面為業主繪制方案草圖,在業主同意后,直接繪制施工圖并提供預算等文件。
四、跟蹤總結階段
施工前,設計人員應向施工人員交代設計意圖和施工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幫助施工人員搞清全部圖樣,俗稱“交底”。
施工中,設計人員要經常深入工地,了解施工情況,與施工人員進行溝通,隨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問題。
交付使用后,設計人員應走訪業主,一方面搞好“售后服務”,一方面總結經驗教訓,以便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