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科
春蘭Spring Orchis
蘭科 蘭屬 Cymbidium goeringii

形態特征
多年生陸生草本,有短根狀莖,叢生,葉4~10枚,狹帶形,長20~40厘米,寬6~10毫米,先端銳尖,葉邊緣有細鋸齒,基部有枯葉的葉鞘所成的褐黃色纖維。花莛直立,遠短于葉,苞片寬長,花單生,少有2朵花,淡黃綠色,有香氣,萼片幾相等,狹長圓形,頂端急尖,中脈基部有紫褐色條紋,花瓣卵狀披針形,稍短于萼片,唇瓣有不明顯的3裂,短于花瓣,有淡黃色帶紫褐色斑點,頂端反卷,唇瓣中央,從基部至中部有2條褶片,含蕊柱長約15毫米,春季開花。

蘭花以香聞名。它的蘭香,幾乎是專有名詞,不同于其他花的香。它香得遠,透人心脾。我記得1977年夏,曾去陜西漢中北大當時的分校,想好好看看當地野生植物。在一座樓上,王副校長對我說他在山野里采了一些蘭花,用花盆栽好,放在樓道里,開花那香氣,真沒法描述,反正一個樓都香了。說起來,他贊嘆不已。我相信他的話不假。
蘭花的香,古人早已領略過了。因此有“崇蘭生澗底,香氣滿幽林”的贊語。意思是蘭花生于山澗的水邊,樹木茂密的地方,它的幽香四溢,被稱為“香祖”, “王者之香”。更有“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的美譽。
逸聞趣事
通常人們把蘭科植物,不管哪個屬的種類都叫“蘭花”。從廣義上說這沒有錯,但如果把蘭科以外的植物叫蘭花,則差別太大,不能讓人認同了。我國古代屈原時代,人們講蘭花時,常引用屈原詩:“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意思是說“我曾培養了九畹地的蘭,又栽種百畝地的蕙”。屈原詩中的蘭和蕙不是指蘭科植物,而是唇形科的澤蘭。

我國古代分蘭花為兩大類,一類為“蘭”,另一類為“蕙”。前者是一莖出一花,后者是一莖多朵花;前者的代表為春蘭,后者的代表為蕙蘭。通過現代拉丁文命名,以上二類均屬于蘭屬,但不同種。
蘭屬中最有名的成員是春蘭、蕙蘭和建蘭(Cymbidium ensifolium)。上述蘭花中,只有春蘭為單生花(偶出2花),其他種皆出多朵花。
蘭科植物和菊科植物一樣,種類數量龐大,有約700屬、20000種,廣泛分布全球各地,但以熱帶為多,我國以云南、臺灣、海南島最多。其生態習性有陸生、附生和腐生,少有藤本。陸生蘭在種子萌發時要與真菌共生才能得到養分。
近緣種
蕙蘭Faber Orchis
Cymbidium faberi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地

與春蘭不同,本種葉脈明顯,光照下透亮,花序有多朵花(6~12或更多朵花),苞片狹小,寬僅2~4毫米,唇瓣中裂片有乳突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