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因與結果的經濟學
- (日)中室牧子 津川友介
- 1108字
- 2019-06-26 18:46:56
想象不出正確的反事實就會被無稽之談蒙蔽嗎?
我想在這里反復強調的是,要明確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必須對比事實的結果和反事實的結果。不過遺憾的是,很多人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一般來說,在未能得到正確的反事實時,人們常會把沒有因果關系的事項錯誤地理解為存在因果關系。
例如,假設一位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學的母親在書中寫道:“我從來不讓孩子看電視?!蹦敲醋x了這本書的很多人便會認為孩子學習能力高是因為家長沒有讓孩子看電視。同理,如果一位長壽的老人在百歲生日當天接受電視臺采訪時說“我每年堅持體檢”,觀眾便會以為“老人長壽是因為做了體檢”。然而,要想證明看電視與學習能力、體檢與長壽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必須用“同一個孩子在看電視的情況下的學習能力”“同一位老人在沒有每年接受體檢的情況下的壽命”等反事實的結果進行對比。
成功人士的故事里只包括事實,而不包括反事實。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僅憑事實就片面地認為存在因果關系,一味禁止孩子看電視或者頻繁接受體檢,很可能不但無法成功,反而白白浪費了時間和金錢。
從第2章起,本書將具體介紹如何制造可比較的組,以及如何用最貼切的值替換反事實。在此我要重申的是,明確因果關系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這些方法本質上的共同目標都是“制造可比較的組,用最貼切的值替換反事實”。在閱讀本書時,請不要忘記下面介紹的所有方法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
接下來在介紹本書章節構成的同時,對“科學依據(證據,evidence)的等級”也稍做介紹。或許有人聽說過“科學依據(證據)”一詞。坊間有時將數據分析得出的根據稱作科學依據,不過在經濟學界使用這個詞時要更加嚴謹:它指的是反映因果關系的證據。因此,經濟學家不會把只證明了相關關系的分析稱為證據,更不要說簡單的圖表或問卷調查結果了。
證據的概念在醫學界應用得最為普及。醫學領域一般認為,證據有“等級”之分。有些證據等級高,可信度高;有些證據等級低,可信度低。證據根據可信度分為多個層次,可信度高的證據是由能正確判斷因果關系的方法推導出來的。與之相對,可信度低的證據是通過可能混淆因果關系和相關關系的方法推導出來的。圖表1-12叫作“證據金字塔(evidence pyramid)”,越接近金字塔的頂點,證據的可信度越高。
本書將按照證據金字塔的順序逐一講解。第2章介紹“隨機對照試驗”,第3章介紹“自然實驗”,第4~7章介紹“準實驗”的各種方法,第8章介紹“回歸分析”。
下面就讓我們運用這些方法,走近經濟學發現的那些驚人的研究成果吧。

圖表1-12 證據的等級
*也有一些元分析(meta-analysis)整合的是多個觀測研究,其證據等級不如整合隨機對照試驗的元分析高。元分析的證據等級高低取決于其使用的研究的證據等級。
本圖表由筆者根據薩基特(Sackett)等人的研究(2000)制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