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化知縣知州史料選輯
- 俞信芳
- 2841字
- 2020-07-16 10:58:38
明州奉化縣西山護國院記
護國院記(篆額)
《明州奉化縣西山護國院記》
住持賜紫沙門安期重立石
護國院在西山之巔,山勢環立,高峻屏列,而前別有一峰,下臨大溪。傳者謂:其山多猛獸,而人不敢往。唐元和初,溪流泛漲,人見有僧持錫浮柸(杯)而渡,步入山中,遂常有光彩晝見,異香聞數里間,人皆神之。遂往瞻禮,見有數虎跪伏相向,僧方洗缽于澗下,即今所謂洗缽池;復坐石上,眾既禮之,僧忽不見,視石上乃有足跡,即今所謂羅漢跡;其錫自然飛起,閃若電光,卓立前峰,即今所謂駐錫峰;上百步間,石罅有泉,色白味甘,人有痼疾飲之輒差,即今所謂應供泉。由是,鄉人敬信,祈禱必應。
元和九季(814),宗印大師慧覺自天臺來,指謂人曰:“此乃第四尊者成道之地,常有伽藍神護持,吾當居此結草成庵。”有僧來問曰:“如何是庵前景?”師曰:“巖上月明云弄影,溪邊風靜水無波。”僧再問曰:“如何是景中人?”師曰:“從教多虎豹,獨自臥煙霞。”師乃升座曰:“諸生無生滅,生滅本因緣。去因緣則諸法通,通諸法則佛性見。是□種種塵勞,皆是虛妄。若人見真實□□□來。”由是十方聞師了悟,海眾云集。至十三年,有鄉人陳元弼、邢處躬者,施財重建殿宇。歲間院□□升座謂眾曰:“道有污隆,時有盛哀。后百年吾道必襄(衰),當有誣人為我敗壞。又百季后,吾道必盛,當有賢侯為我嗣興。”舉手示眾曰:“任去來,真消息。昨夜東風到嶺頭,珍重江南好春色。”言訖,端坐而去,實二月二日也。遂命通悟承嗣。其徒來求予記。予與師有道契,因書之。
時大唐元和十四年六月四日(819年6月29日)
左拾遺弘文館學士虞世美記
師錄古碑,敘記甚詳,誠名藍也。其間字多訛舛,因沿正之。
令成公佐題
將仕郎守縣尉 俞絳
朝散郎行主簿 邵齊
左班殿直監鹽酒商稅務 邢允中
承務郎大理評事知明州奉化縣兼監鹽酒商稅務成公佐
許□刊
(附記:碑存奉化市大橋鎮西溪村西山寺內)
(章國慶編著:《寧波歷代碑碣墓志匯編:唐/五代/宋/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27—328頁)
牧大器,元和年間在任。
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六《職官表》上作元和年間任。《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作“任期無考”。
趙定,趙察之弟,長慶年間(823年前后)在任。
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六《職官表》上無“趙定”。《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增入作:“823年前后,長慶年間任,趙察之弟。”
李宗申,咸通六年(865)在任。
寶慶《四明志》卷十四《奉化縣志》一《敘縣·縣令》:“李宗申,唐咸通六年(任),建城隍廟。”《敘縣·城隍》:“廟在縣西五十步,唐咸通六年,令李宗申建。”
周羅山,咸通中(約九年,868)在任。有功于民,當地建溪西廟以祀之。
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六《職官表》上:“案:《乾隆志·祠祀》:‘溪西廟神,姓周,號羅山,唐咸通中任縣令。’而《秩官》列元和間,互異。今從《祠祀》,曹《府志》同。”《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作:“866年前后,咸通中。”雍正《寧波府志》卷十《壇廟·奉化》:“溪西廟,縣東三十里(光緒《奉化縣志》作:二十五里),祀唐令周羅山(光緒《奉化縣志》卷十二《壇廟》上作:廟后周神周姓,號羅山),逸其名。唐咸通中任縣令。久旱祈雨,跣足謁筆架山龍湫,現。全體見之,雷電交作,大雨如注,令遂驚死。民感其德,立祠亭子墩。以在溪西,因名焉。后毀于兵,宋嘉泰中徙今址。樓鑰有《記》(按:碑文,未見《四部叢刊》《四庫全書》本《攻媿集》)。元末復毀,碑刻無存。”
厲鐸皇,范陽人。咸通年間在任。
嘉靖《奉化縣圖志》卷十二《藝術方伎志》:“崔咢《范陽厲氏墓志》云:‘父鐸皇,明州象山令,兼宰奉化。適穎州陳氏,當州押衙,主雙溪鎮事。'”《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作:“范陽(人),903年前后,天復年間,兼攝象山。”按:“天復四年”去世的是鐸皇之子厲鋒。《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誤。《象山縣志》卷五《職官表·令》:“厲鐸皇,咸通年間任。見《奉化志·紀遺》及崔咢等《范陽厲氏墓志》。”
鄭準,天祐元年(904)權署奉化縣事。
嘉靖《奉化縣圖志》卷十二《藝術方伎志》:“土埭堰,縣東八里,唐天祐元年鎮東節度行軍招討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棲鳳鎮遏使、權署奉化縣事,兼殿中丞侍御史,上柱國奉化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鄭準所筑。立祠堰左。今奉化市有鎮東樓,疑其廨宇,為近之。”卷七《祠祀志》:“土埭廟,縣東八里。神姓鄭名準,唐天祐中為鎮東節度使兼殿中丞侍御史,奉化縣開國子。筑土埭堰,灌田五千畝。國朝封‘唐開國子鄭公之神’,歲用四月二日致祭。”
宋嗣宗,邢州南和縣人,丞相璟之曾孫。天祐四年(907)在任。有功于奉化,深愛奉化。遂家奉化廣平。當地百姓建風墩廟以祀之。
成化《四明郡志》卷七《職官考·名宦》:“宋嗣宗,南和人,天祐四年令奉化,利澤深厚,民甚德之。值唐祚移,遂家邑之斗門橋,名其鄉曰‘廣平’。”(明)楊榮《文敏集》卷二十四《明封征仕郎中書舍人宋原亮墓志銘》:“宣徳乙卯六月辛丑封征仕郎中書舍人宋原亮,卒于家。其子禮部主事琰奔訃,將歸。卜是年某月某日奉葬于鄉之日嶺山先塋之側。乃述原亮行義,詣予泣拜請銘。予雖未識原亮,觀琰之為人,足以知其父之善,奚可辭?原亮,諱亮,號竹軒。其先有諱嗣宗者,邢之南和人,仕唐為奉化令,因家焉。舊傳廣平文正公之后,因名所居之地曰‘廣平鄉’。”康熙《寧波府志》卷九《秩官》:“宋嗣京(《寶慶志》無)。”宗作“京”。雍正《寧波府志》卷十八《名宦·奉化》:“宋嗣宗,字文纘,邢州南和人,丞相璟之曾孫。天祐中令奉化,鑿浦口河,筑朱家塘,引江水溉田數千頃。民甚德之。值朱溫篡唐,恥臣二姓,遂解組。會水陸兵阻,家于縣東門關之迎恩坊。人名其居曰‘廣平鄉’。立廟浦口,曰‘風墩。'”光緒《奉化縣志》卷十六《職官表》上:“宋嗣宗(有傳)。案:《康乾志·秩官》列‘太和間’, 《本傳》作‘天祐中’,互異。今從《本傳》。”《奉化市志·政府》1994年版作:“邢州南和縣(人),天祐中(906年前后任)。”光緒《奉化縣志》卷十三《壇廟》下:“風墩廟,縣北二十五里浦口,神姓宋名嗣宗,唐末令奉化。事詳《名宦傳》。宋建炎間,金阿里蒲盧侵明州。車駕幸海埼頭之厄,恍見群島間赤幟萬計,賊驚潰。帝得如溫州。是夕,帝夢神戎服來謁,自稱扈從至此。封麗澤侯,敕有司致祭。明天啟間,祠民爭祭,角訟,縣令蔣應昌分三廟以息其爭。至今有上、中、下三風墩廟,上風墩廟在名山,下風墩廟在下妙山,而浦口則為中風墩廟。”
王文序,五代吳越國時為奉化令。
(宋)葛勝仲《丹陽集》卷十四《宣義郎致仕王公墓志銘》:“公王氏,諱繹。其先京兆萬年人,晉代徙貫四明。有諱文序者,仕錢氏為奉化令。吳越國除,從歸朝。又徙蘇州,今為平江府永冠著姓。文序生愈,舉進士,五對策于廷,入官,卒贈右金吾衛大將軍,于公為曾祖。金吾生琚,歷廣西、淮東二路提點刑獄,贈左武衛大將軍,于公為祖。武衛生安仁,知沅州軍州事,娶長壽縣君丁氏,生公。公字彥成,懋徳自立,處家庭孝恭慈良,有愉色之順;居鄉黨清正愿愨,無擇言之闕。該覽群籍,尤邃于《易》,手抄諸儒章句數萬言。家貧屢空,不營資業”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