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CADAL數字圖書館知識標準規范及應用研究作者名: 劉柏嵩本章字數: 9字更新時間: 2020-02-26 16:05:20
第1章 文獻標引概論
1.1 引言
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的存儲和處理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信息量持續增長,紙質文檔被不斷轉變為電子文檔,可以說,我們正在被呈幾何量級產生的信息所淹沒。但大量的信息卻因為沒有經過挑選、加工、整理、解釋而埋沒在數據的海洋中,不能成為有效的知識呈現在用戶面前,從而使用戶陷入“信息泛濫、知識匱乏”的局面。
要轉變這種局面,迫切需要各專家學者對信息與知識之間的轉化進行研究,把信息組織轉變為知識組織,把信息資源管理轉變為知識資源管理,把信息服務轉變為知識服務,把等級式的組織結構轉變為網絡式的組織結構,把以文獻為單位的傳統標引轉變為以知識為單位的知識標引。
雖然數字圖書館可以通過標題、作者、主題詞、關鍵詞、文摘,甚至全文進行檢索,但現有的知識組織對象還長期停留在文獻級別上。然而文獻只是知識的載體,而非知識本身。因此,檢索出來的文獻雖然包含用戶所需要的知識,但它并不能揭示出知識之間的聯系,只有把知識的組織方式深化到知識元級別上,實現知識元的鏈接,才能快速地為用戶提供全面、準確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知識管理上的一場革命,它涉及對知識的理解。知識的機器發現、自動抽取、語義表示,知識的檢索和利用,是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變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在知識組織與管理的知識鏈中,知識標引與檢索也存在相應的知識鏈,這種知識鏈是由知識元、知識單元和知識系統組成的知識標引與檢索系統。人們把在科學研究中取得的發現、發明、經驗、教訓等知識創新點組織成知識單元——文獻,知識標引工作則是從已發表的文獻中提取出作者的知識創新點——知識元。知識標引的目的是讓用戶直接有效地使用知識單元中的知識元,而不是文獻。知識標引起著對文獻中的知識過濾和使文獻中的知識元重現的知識增值的作用。
傳統的以文獻為單位的標引制約了用戶更有效地利用知識,成為當前知識管理的瓶頸。
首先,不同的文獻之間存在著質量差異,質量越高的文獻,被利用率越高,但這類文獻在數量上往往并不多。傳統的標引和檢索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用戶從海量的文獻中找出高質量的文獻,但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通過對參考文獻的剔出和再加工,建立文獻之間的相互關系(新的知識),這種面向知識發現的標引方法,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其次,不同的文獻所包含的創造性不同,有的文獻所包含的創造性不夠,很快會被淘汰;有的文獻所包含的創造性很強,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會被他人所用。也就是說,文獻中知識的創造性是文獻知識利用的核心,若文獻中的知識用知識元單位來標引,則將大大地加快知識利用的速度。
最后,在傳統的標引中,圖書館雖然采集了相關文獻,但并沒有對文獻中所包含的知識進行具體分析,用戶因此不能直接獲得可以解決問題的知識點。對一項研究而言,通過文獻標引技術,學者可以查到幾十甚至幾百篇相關文獻,但是哪些文獻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學者需要通讀所有文獻的內容,才能有一個答案,有時甚至讀完了所有文獻,可能還是無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知識點,這樣既浪費精力又浪費時間。而采用知識標引,就可以幫助用戶更快地找到所讀文獻的知識所在,將用戶從海量的文獻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