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肝臟的解剖標志
2.1.1 肝門
2.1.1.1 第一肝門
肝動脈、門靜脈、肝膽管在肝臟面橫溝各自分出左、右支進入肝實質內,稱為第一肝門。在腹腔鏡肝臟切除中,上提膽囊或肝圓韌帶即可顯露第一肝門(見圖2-1和圖2-2)。第一肝門的解剖在腹腔鏡肝臟切除中有重要意義。我們中心在解剖性左半肝、右半肝和部分肝段切除病例中,常規行第一肝門解剖。

圖2-1 第一肝門示意圖
A:膽囊;B:方葉;C:左肝外側葉;D:肝膽管;E:肝動脈;F:門靜脈;G:下腔靜脈;H:肝圓韌帶。

圖2-2 第一肝門
A:右肝;B:膽囊;C:方葉;D:肝圓韌帶;E:臍裂;F:左肝外側葉;G:肝固有動脈;H:肝外膽管;I:下腔靜脈。
在肝門處,一般肝管在前,肝動脈居中,門靜脈在后。此外,左、右肝管的匯合點最高,左、右門靜脈的分叉點稍低,肝固有動脈分叉點最低。因此,在肝門部的解剖過程中,如果從肝十二指腸韌帶的左側入路,最先遇到肝動脈左支(見圖2-3);而從右側入路則最先遇到的是肝膽管,在懸吊動脈和膽管后,則能順利地在其后方解剖出門靜脈(見圖2-4)。

圖2-3 腹腔鏡左半肝切除,左側入路解剖第一肝門
A:肝膽管;B:門脈左支;C:肝動脈左支(已離斷)。

圖2-4 腹腔鏡右肝后葉切除,右側入路解剖第一肝門
A:右肝;B:右后葉門靜脈;C:右前葉門靜脈;D:右肝動脈;E:左肝;F:肝膽管(膽囊已切除)。
肝門部相應動脈、門靜脈和膽管組成的結構稱為“門脈三聯”或“肝蒂”。右側的門脈三聯在進入肝臟實質之前,大約有1.0~1.5cm走行在肝外,而左側門脈三聯沿著小網膜囊的上緣走行,有大約3~4cm的肝外段。因此,肝外更易解剖出左側門脈三聯。事實上,在腹腔鏡右肝后葉切除中,并不是每個病例都能在肝外解剖出右肝后葉的門脈三聯。
2.1.1.2 第二肝門
在國外的解剖專著中很少見到“第二肝門”“第三肝門”的名詞,我國肝膽外科學者將肝臟的出肝血流從解剖上定義為第二肝門與第三肝門。在膈面,腔靜脈溝的上部,肝左、中、右靜脈出肝處,被稱為第二肝門(見圖2-5)。肝右靜脈走行在右葉間裂中,將右肝分為右前葉與右后葉,肝右靜脈在匯入下腔靜脈前,一般只有1cm的肝外段(見圖2-6)。肝左靜脈走行在左葉間裂中,肝中靜脈走行在正中裂中。在腹腔鏡肝臟切除中,由于角度的關系,解剖第二肝門并不容易,并且肝左靜脈與肝中靜脈通常在肝內匯合共干后匯入下腔靜脈左側。只有一部分左半肝切除的病例能在斷肝前分離出肝左靜脈并予以阻斷(見圖2-7)。

圖2-5 第二肝門示意圖
A:肝右靜脈;B:肝中靜脈;C:肝左靜脈;D:下腔靜脈。

圖2-6 第二肝門的肝右靜脈(蔡氏ALPPS術中解剖第二肝門用于繞肝帶的放置)
A:下腔靜脈;B:肝左靜脈;C:左肝。

圖2-7 在腹腔鏡左半肝切除術時,分離肝左靜脈
A:肝中靜脈;B:肝左靜脈;C:左肝。
2.1.1.3 第三肝門
第三肝門指的是右肝及尾狀葉直接匯入下腔靜脈的數支小的肝短靜脈。部分病例還會遇到較粗大的副右肝靜脈(見圖2-8)。在腹腔鏡下游離右肝時,首先需要離斷右側三角韌帶,顯露出第三肝門,分別離斷肝短靜脈后,在下腔靜脈前方“無血管區”向頭側可以直通第二肝門的腔靜脈溝,打通“肝后隧道”。該步驟在腹腔鏡繞肝帶二步法肝切除術(蔡氏ALPPS)中是繞肝提拉成功的關鍵。

圖2-8 在腹腔鏡右半肝切除術中,顯露第三肝門
A:副右肝靜脈;B:右肝;C:肝短靜脈;D:下腔靜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