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燕齋吟稿
- 黃學規
- 2902字
- 2020-03-23 14:48:00
黃學規詩詞的創新特色
2015年新春,我有幸學習了學規先生創作的詩詞,令人眼界大開,心曠神怡。它像一陣陣春風撲面而來,使人無限的喜悅,又像步入百花園,處處聞到清純的芳香。現在,我冒昧地談談學規先生詩詞的創新特色。
一、視角新穎,主題鮮明
凡古今中外優秀的詩詞創作,從哲學的角度而言,有一個共同點:即通過個性來表現共性,通過個別來表現一般。這是文藝創作的一條法則。學規先生在遵循這條創作規律的前提下,大膽地進行創新,用全新的視角,獨具慧眼,另辟蹊徑,走自己的路子,創作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把讀者引入了一個全新的境地。古人云:“文不按古,匠心獨運。”(宋·計有功)他在百花園中培育出許多奇特的花卉。請看《范蠡》:
功成而去真豪杰,放浪煙波天地舒。
戀棧文臣終遇禍,聰明范蠡泛五湖。
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曾助越王勾踐治國,刻苦圖強。相傳功成之后,離開越國,泛舟五湖之上。文臣,指文種,也是越國大夫,勾踐入吳為質三年時,由他主國。后因貪戀權勢,勾踐賜劍,命他自刎。
這是一個歷史典故。詩人將范蠡與文種組合在一首詩里,一個非常睿智,一個極度愚蠢,二人心態不同,結果不同,一個泛舟五湖,一個腦袋掉地。范蠡是一個“守道而忘勢,行義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宋·蘇軾)的人;而文種卻是“因嫌烏紗小,致使鎖枷扛”(《紅樓夢》第一回)的“階下囚”。作者用全新的手法,揭示出的主題十分新穎、深刻。聯系今天的現實,不失為正反兩種教員,對人們也是一種良訓。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首詩歌《夏荷》:
驕陽如火失群芳,躁熱風吹心欲狂。
君問緣何居碧水?張張綠葉送清涼。
“驕陽如火失群芳,躁熱風吹心欲狂。”這兩句詩是說,在炎熱的夏季,各種花卉都凋謝了,熱風吹得一些人頭腦發熱,心態狂橫。“君問緣何居碧水?張張綠葉送清涼。”這是詩人的發問,綠葉為何居在池塘水中,原來夏荷是為了“送清涼”。這首詩贊頌了夏荷淡泊自守、不隨世俗的優秀品質。這首詩同《范蠡》的題旨有些類似,但視角是不同的。《范蠡》寫的是一種社會現象,一幅官場生態圖;而《夏荷》則從植物的角度觀察,一個是“失群芳”,一個是“送清涼”。表現手法也各異:《范蠡》是直接點評是非曲直,揭示主題;《夏荷》則用曲筆,含蓄地進行描寫,其中包含著深刻的寓意。
上述僅舉二例。學規先生寫的許多詩篇,都是角度新穎、主題鮮明而深刻的佳作。
創作詩詞要做到角度新穎、主題鮮明,不僅僅是個技巧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詩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正確對待生活的態度問題。學規先生是一位德行和學識俱佳的學者。他是一位名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他熱愛我們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熱愛我們所從事的嶄新事業,所以在他的眼中,對萬事諸物常常有新的發現,新的理解。《雨雪》中呈現“河山隨處怡人色”,《香山紅葉》中又是“滿山秋色艷如火”,《浣溪紗·張家界金鞭溪》中更是“山氣沁心知暢快,林風拂面悅輕柔,天然靈韻不勝收”。……在詩人的眼中,天涯處處有芳草,人間處處皆勝景。
二、以少勝多,意蘊無窮
詩歌是一種語言高度凝煉的藝術,與小說、散文、故事等文體不同,它們可以鋪開來寫,有環境描寫,情節描寫等等。而詩歌僅有短短數行,這就要求作詩填詞語言要高度凝煉,以少勝多。對所選用的題材必須典型,要進行剪裁和概括,用寥寥數語,寫出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意境,揭示出新鮮而深刻的主題。
學規先生有很高的思想修養和文學素養。他寫詩詞,能將豐富的題材,通過嚴格的“過濾”,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選擇最富表現力的材料,用最少的文字,表達出豐富的意蘊。
我們來看看《春蘭》這首詩歌:
蓬艾叢中深不見,風吹才露葉青蒼。
素心淡淡朝空谷,一片清純半縷香。
好一句“一片清純半縷香”!這七個字用得多么別致、生動!
這是一篇贊頌春蘭高貴品質的優秀作品。自古至今,人們愛蘭、惜蘭、詠蘭,留下許多佳作。蘭花成了許多文人筆下的題材。蘭花是自然界的植物之一,生長在深山峽谷之中,今天也有人進行盆栽。要寫蘭事是頗多的,作者一概剪去,抓住它的特點:它深藏在花草叢中,從不拋頭露面,而是被風吹了之后,才露出它的青蒼之色。它的心是素凈的,且是淡淡的。它開放的姿勢面朝空谷。這樣一描寫,就將蘭花高貴的品質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了。全文僅用了28個字,寫出了蘭花的風骨,描繪出它的美麗的心靈。古語云:“慧者心辨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詩人正是這樣一個“慧者”。
要做到以少勝多、意蘊無窮這八個字,就要求作者必須具有膽、識兩種本領。膽,指詩人應具有的氣質和思想修養。詩歌是一種形象思維,它受到詩人氣質和世界觀的制約,無膽而生怯,欲言而不能。識,就是識別,提煉生活題材、孕育主題的能力。“唯有識,是非明;是非明,取舍定。”學規先生膽識頗高,筆下盡展才華。《太子灣賞櫻》不寫櫻花的“艷”和“奇”,而是另辟蹊徑,道出它的“清純”和“冰徹天宇”的優秀品質;《雪中行》不寫它的嚴寒,而是高度概括為“風清水冽一身輕”。一語雙關,意蘊深厚,突出了它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想象豐富,別開生面
這里我們先來看看詩人寫的《夢荷》:
入夢猶思君作伴,亭亭玉立滿湖栽。
今生久有平常愿,我似荷花水上開。
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自己做了一個夢,荷花與他作伴,自己也希望像荷花一樣,在湖中綻放著。詩人的想象多么新鮮奇特!
詩歌創作是需要想象的。康德說:“想象是一種創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創造力量,它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造出第二個自然。”這話是很正確的。學規先生寫詩,借用想象的方法來表達題旨,可以說是別開生面的,這里再舉三例。
(1)虛與實的轉化
“虛”指的是抽象的概念,思想等;“實”指的是具體的事物。“虛”有時會導致空泛,不易被理解,一旦轉為“實”,即妙不可言。如:
“依舊挺拔風里立,殘荷猶作雨中吟”。(《殘荷》)“雨中吟”,就是在雨中歌唱的意思,其意是表示殘荷的樂觀主義精神。“樂觀”本指一種情緒、心態,眼中是看不到的,而“雨中吟”人們就有了聽覺和視覺的感受,十分具體形象。真是“直言易盡,婉道無窮”。
(2)物與人的轉化
如:“心甘僻野樂相宜。”(《臨江仙·雪梅》)梅花是物,這里卻轉化成了人,它甘愿住在僻野,有思維活動,將物人格化了,充滿了情緒,道出了梅花清廉自守、不求榮華富貴的高尚品質。
(3)遠與近的轉化
如:“天外吳剛笑稱奇。”(《采桑子·桂花》)桂花是地球上自然界的一種植物,而吳剛是傳說蟾宮中的人物,兩者相距約38萬里。詩歌這樣寫,千萬里遙成咫尺。遠與近的轉化,贊頌了桂花的美好品質。
詩人借助想象力寫出的詩詞,別開生面,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境界。作者還采取了聯想的方法,由此及彼,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表現了詩詞的新意。在《臨江仙·清荷》中,我們看到了荷花的美好,聯想到人生應該“冰清玉雅”“瀟灑萬事通”,從《紅桃白李》中,我們看到了花朵的色彩,聯想到為人應該“心底無私天地闊,從容面世樂融融”……詩人將一幅幅美麗的人生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為人處世的正確態度。詩人黃學規將高尚的志向、純潔的心靈、美好的情操,融入了自己的詩詞中,抒發了積極向上的情懷,奏出了新時代奮發進取的樂章。
2015年4月
邵介安:資深詩詞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