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2012年度詩歌精選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35評論第1章 2012:紙上的中國詩歌與非紙上的動靜
梁平
2012年底,莫言首摘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幾乎成為整個中國文學的話題。其實這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這是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太久的期待。這使我想起曾經在國內幾度自己折騰出來的“諾貝爾詩歌預備獎”,也一樣頒獎、領獎,明明知道是一件可樂的事,明明知道不靠譜,我沒有搞懂的是,為什么也有很優(yōu)秀的詩人摻和進去,還煞有介事。相比之下,我只能說,詩人應該多一點小說家的沉穩(wěn)與淡定。
又是一年了,中國詩歌被說了很多年的喧囂、浮躁,從一開始我就不贊同這樣的說法。這個喧囂與浮躁可以簡單歸結為一個字:鬧。其實是,詩歌就喜歡鬧出個動靜。鬧是詩人的天性,也是詩歌更加看重傳播的特點,只要是別鬧得太不靠譜就行。
2012年,首先得說詩歌對抄襲者說不。一位已經有一定影響的80后詩人被揭發(fā)所發(fā)表詩歌幾乎都源于抄襲,并且一一列表對應,證據確鑿。此事一經披露,立即軒然大波,并引發(fā)了對詩人道德品質的討論。欣慰的是,這樣的討論不僅僅是明辨了是非,而且在討論中,我們看到了詩人內心的善良與柔軟。因為抄襲者的年少,大家沒有更多地窮追猛打,置其于死地,而是“治病救人”,在更為寬廣的范圍考量詩人道德是否偏移,倡導自律與他律并重,呼吁齊心協力不斷清掃漫漫道路上的濁漬,給自己和詩歌開辟最純粹的心路。
2012年,紙上的中國詩歌與非紙上的動靜都可稱作絢麗多姿,可圈可點。作為一個雜志的詩歌編輯,我一年的閱讀量即使被動也得讀個上萬首??偟挠∠笕匀皇呛軜酚^的,詩人對詩歌的深度思考和創(chuàng)作都呈現出一種正能量,一些好詩無法拒絕地留在記憶里了。
這得首先提到安徽詩人陳先發(fā)的《養(yǎng)鶴問題》,詩人以一只虛構的“鶴”與詩的比對,對當下詩歌創(chuàng)作、詩人內心的糾結與困惑發(fā)出深度詰問。多年來填充在詩歌里那么多的哭,“當它哭著東,也哭著西/哭著迷失政治,也哭著街頭政治”,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時代賦予”?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批判”?詩歌需要純凈,需要包含拒絕,需要像鶴一樣“斂起翅膀”,從而生長出“更合理的體形”。那種為表現而表現的所謂“哭”,也是另外一種形式上的裝神弄鬼,應該終結了。詩人在詰問中為自己找到了一條路徑,就是從浴室里出來,凈身以后,“披著純白的浴衣/大踏步地趕至旁觀者的位置。”旁觀者清,只有這樣,詩人與詩歌才能真正有自己的純凈。當然,如果我們對這首詩的解讀僅限于這樣一個層面,那就顯然上了當。這更是一首具有大容量、大思考的詩,這首詩更深層次的詰問,抑或更在于我們每個人無法回避的生命與人生。詩人憑借一只似是而非的鶴,憑借實際很小眾的“詩歌”,詰問到一個更深的話題,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有沒有?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人生的純凈?我們該怎樣去保持一種人生的純凈?答案在每個人那里,選擇也在每個人那里。山東的軒轅軾軻是個有特質的詩人,機智、尖銳與反諷已成為他的一個標志,生猛與粗暴也是他經常披掛的外套。讀到詩人《路過春天》這首詩,感覺多了一種別樣的調侃,一種新鮮。盡管這種調侃并不輕松,抑或在你輕松之后,也會留下長久的活生生的隱痛。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裝模作樣幾乎成為常態(tài),每個人都有感受,也許每個人自己也有過裝扮。假裝幸福、假裝快樂,假裝痛苦;裝深仇、裝大恨;裝酷、裝嫩、裝逼;裝大爺、裝孫子……無所不裝扮。但是,即使“身上披滿了青草/頭上佩戴著樹冠”,即使“背包里裝著一摞/萬紫千紅的群山”,即使有時候也能大行其道,蒙混過關,最終,還是會被真相“一把撕去偽裝/露出那張/雪蓋冰封的臉”。軒轅軾軻在《路過春天》里的這輕輕一“撕”,沒有了生猛與粗暴,卻依然撕得痛快淋漓。還值得一提的是,四川90后詩人余幼幼,她的詩今年在刊物、在網絡,有點鋪天蓋地,其中一首《清明》另辟蹊徑,別開生面。清明,因為幾千年的中國傳統,在這個節(jié)氣里,有了生者對死者的哀悼,生命對生命的追思。從古至今,已經無法統計有多少詩人寫過清明了。在余幼幼的筆下,卻是“有人在土里等著你/那些喝藥的/上吊的,割腕的/跳樓的,被謀殺的/車禍的/都等著你”。這是一種反常態(tài)的清明,反常態(tài)的書寫,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關于清明哀悼。乍一看,甚至有點毛骨悚然。而在余幼幼的心里,這些都是曾經活生生的生命。她把他們從人們通常習慣的忽略、甚至鄙視里第一次打撈出來,一個90后的小孩,她尊重的是生命。而對于這些逝去的生命,她唯一的愿望只是,“去幫他們把外面的世界調成靜音”。這首詩只有12行,但是很重,它所承載的生命之重足以令人失語,即使有人再去多寫幾十行出來也無濟于事。此外,沈葦《繼續(xù)贊美家鄉(xiāng)就是一個罪人》里現代文明對家鄉(xiāng)田園圍剿的矛盾、疼痛與尖銳,朱劍的《磷火》,對墳堆里磷火發(fā)出的光芒所進入的生與死的價值的思考,讀后都會讓你在長時間里不能釋懷。
總的看來,2012年的中國詩歌相對于以往,更加安靜與結實了。安靜指的是詩人的胸懷。詩人與詩人之間,無論是網上還是各種關于詩歌的集會,前些年那種相互之間的指責、詆毀,甚至謾罵幾乎沒有了,留下的是真正的詩歌論爭的聲音。起眼東西南北,各路詩人、各種拳腳與路數都認清了一個道理,“拿作品說話”。以往那種各自“我是天下第一”的幼稚已經隨風飄去。結實指的是創(chuàng)作的姿態(tài)以及作品呈現出的思考。盡管我們現在很難在眾多的詩歌里挑出一首成就一個詩人。但平心而論,即使朦朧詩時代、即使“第三代”留下的“經典”,與現在詩人們的創(chuàng)造相比,現在的詩歌從技術層面、思想層面的優(yōu)勢也是顯而易見的。我說這話,沒有絲毫輕看“朦朧詩”和“第三代”的意思,他們已經卓越地完成了他們那個時代的使命。我也從那個時代過來,我很清楚這是由于時代的發(fā)展,文化的多元所帶來的必然。那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我們不能只保留那個時代的話語,以那個時代詩歌的“轟動效應”做標尺來衡量今天詩歌的成就,而應該冷靜、細致、公允、客觀地看待中國詩歌現場詩人們的努力。2012年中國詩歌,由于有了大家認可的卓有成效的詩歌刊物努力不懈地搭建的高端平臺,有了大家認可的堅持數年已經成熟和優(yōu)秀的各種選本,有了大家認可的引領紛繁網絡可以立桿舉旗的平臺,這些平臺又相互滲透、相互融入,構成了一幅幅斑斕的中國詩歌五彩圖。詩人們開始選擇適合自己展示的平臺,有了選擇,就有了方向,有了思考,寫作就不再是隨心所欲,而多了自覺與區(qū)分,弱化了以往充斥詩壇的自娛自樂,減少了平庸與乏味。好的詩歌平臺的搭建,支撐了詩歌的結實,詩人的自覺增強了詩歌的結實。
2012年紙上的中國詩歌,比任何一年都更有效、更有規(guī)模、更加豐富地多方位呈現。由詩人海嘯和影視編劇卜青文共同發(fā)起“詩電影”計劃,將中國經典詩歌拍成微電影,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伊沙歷時一年多主持的網絡上的《新世紀詩典》,又把詩典中的“最典”編輯成書,在北京首發(fā)。潘洗塵主編的《讀詩》、周慶榮主編的《大詩歌》、黃禮孩主編的《詩歌與人》以及李少君主持的每月的“中國好詩歌”,以每月推薦、解讀一首優(yōu)秀詩作的形式,試圖讓讀者更多、更好、更快捷地了解中國新詩的最新現狀和水平。青海省舉辦了“海子青年詩歌節(jié)”,深圳舉辦了深圳詩歌節(jié),并嘗試連續(xù)舉辦了具有舞臺化、戲劇化的“第一朗誦者”的詩歌朗誦活動。同時,2012年,不少地方政府像推介經濟項目一樣,著力向外推介本土詩人和本土詩歌。海南省針對海南本土詩人的創(chuàng)作,邀請了國內著名專家研討海南詩歌的地域特色;寧波市邀請了國內著名詩人、詩評家進行一對一點評、幫扶寧波6位青年詩人;甘肅省邀請國內著名詩人、專家學者在上海舉辦了“甘肅青年詩歌八駿”的推介會。此外,北京北大、北師大等高校,朝陽區(qū)文化館、798文化產業(yè)園以及成都的白夜、川師文理學院,由于頻繁、高熱度的詩歌活動幾乎讓這些地點成了詩歌的代名詞。年末的“跨越海峽的呼喚——2012兩岸音樂詩會”,在海南落下帷幕,來自中國臺灣、澳門和內地的60余位詩歌界代表參加,加強了兩岸三地的詩歌聯系和交流。“中國詩歌萬里行”,2012年依然風生水起,走過了十幾個城市與鄉(xiāng)村,讓詩歌開出遍地的花朵。
《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選刊》《詩歌月刊》等國內眾多著名雜志,在2012年,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80后、90后,甚至更年輕的00后?!度嗣裎膶W》在大理舉辦了“新浪潮”青年詩人筆會。《星星》連續(xù)五年舉辦了“大學生詩歌夏令營”,關注了國內近百所高校的百余名大學生校園詩人,參加過夏令營的郁顏、茱萸、易翔、聶權、謝小青、李淑敏、楊康、蘇笑嫣、余幼幼等,已經走出校園,走向成熟?!对娍吩?012年還推出了只有9歲的重慶小詩人的組詩。青春是詩,年輕就是希望。我們欣喜地看到,一批更年輕的詩人開始走上中國詩壇。
原載2013.1.27《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