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可楨國立浙江大學年譜(1936-1949)
- 李杭春
- 3066字
- 2020-03-23 14:44:50
11月 [杭州]
11月1日 午作總理紀念周報告,暫定11月7日移建德;請陳叔諒講《中日戰爭之回顧》。午后召集特種教育常務委員會,到胡剛復、張藎謀、盧亦秋等,決定致電王雪艇,告以遷移建德;且因此事關系浙大前途事大,且遷建德安全問題未可知,而杭州校舍將受大損失,故并作書詳告。
同日 國立中央大學借址重慶大學開學。
11月2日 寄王雪艇電及快信,告以本月7日移建德,囑其電復。以建德之安全未必勝于杭,故不得不考慮再三。下午出席工程學會獎金委員會會議。
同日 與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同濟大學校長翁之龍、交通大學校長黎照寰
、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聯名致電華盛頓九國公約會議,吁請制止日本侵華暴行。《申報》1937年11月3日;《全集》第23卷第508頁
11月3日 王雪艇復電,允準遷校。顯然未及接到另請詳函。為說明遷校利弊計,擬打一電話與王雪艇。據警報時間統計,浙大9月20日開始上課到10月30日,六周中不能上課時間平均為16%,其中8點到9點不能上課者28%,下午2點到3點22%。
11月4日 得教育部第二電,囑將遷建德后實驗、實習計劃呈報后作最后決定。即作呈教育部之下學期實驗計劃。
11月5日 日兵在江浙交界之沿海登陸,敵兵上岸達2000人之多。下午出席省抗戰后援會所屬國際宣傳委員會,到李楚狂、李一飛、李培恩及浙大梅迪生、章俊之、李絜非、諸葛振公、顧谷宜等十七八人。
11月6日 全天三次警報,終日未能上課。艮山門機神廟、閘口、西興等被炸。
11月7日 囑沈魯珍速將床、桌、椅、凳等1750件運建德。
11月8日 警報5次。倭機每日擾武林,無法上課,故不如早移建德。決定二、三、四年級生于周四(11日)、五(12日)、六(13日)各日移建德。與張藎謀、盧亦秋、沈魯珍等談移建德后問題:學生訓育和校舍保管。紀念周報告遷建德之計劃,并王季梁講《戰爭時之化學工業》。
同日 致函教育部,呈報大學遷移后實驗實習辦法并詢本大學應否遷往建德以策安全之處:一、文理學院之理科部分。除物理學系因研究關系感覺遷移稍有困難外,其他各系實驗實習皆可于一個月內恢復,此中所損失之時間,擬于寒假中兩星期內補嘗之;二、工學院。除機械系及土木系之水利課程試驗機械繁重一時不克搬運外,其他各系儀器及機件,大都可以移動。遷移后實驗仍可照常進行,且有一部分不便遷移之機器,其試驗已有盡先趕做完結者,至于遷移時所損失之課業,亦當于寒假期內補足之;三、農學院各系實驗材料器具及標本等均可攜帶,田間試驗即擬利用當地原有林場及苗圃等處設法進行,室內實驗均可不受影響。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24、125
同日 致函教育部長王雪艇,告知學校暫遷建德之原因及遷移部署,至行政部分,仍留校駐守,萬不得已,則當劃一部分交浙江省政府接收保管,冀獲保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29、130、131
11月9日 警報5次。上海失守,太原陷落。教員全體去建德,職員多留杭。張藎謀以不愿去建德,辭特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職。
11月10日 警報5次。今日出布告,令學生于11、12、13日三天移建德。以大輪拖民船赴桐廬,換小輪赴建德。
11月11日 警報3次。接教育部函,贊成學校遷建德。囑給每室所存之木器家具儀器列一清單。是日起,將教職員學生分配定當,三批出發,每晚一批,約200人,用校車送至錢江江干,每日自下午6時起,至11時止,每半小時一次;自江干舍陸登舟,留船一宿,黎明放行。《西遷紀實》第2頁
11月12日 二年級學生抵建德。李喬年、周承佑等赴建德,教職員家屬亦去不少。
11月13日 太倉失守。
11月14日[建德] 午抵建德。先至北門林場教員宿舍,復至文廟、嚴子陵祠及何宅等三、四年級住宿處。總辦公廳設在方宅。
11月15日[建德] 最后一批四年級生到建德。杭州城內已可聞炮聲,杭市乃如死城,居民遷徙一空。《西遷紀實》第3頁 遷都重慶之議,已經國防會議決定。《陳克文日記》第127—128頁
11月16日[建德] 召集二年級代表20人談話。下午召集特種教育常務委員會,到李喬年、胡剛復、鄭曉滄、周承佑等。由周承佑代理建德分校總務長;毛啟爽、戎昌驥、徐谷麒三人為情報委員,出壁報或校刊;吳馥初、齊學啟、陸子桐三人為壕溝設計委員。決非日兵至富陽則建德不移,非日兵至余杭則天目不移。天目學生召集大會主張遷校;教職員開會,亦主張速搬。
11月17日[建德] 召集二年級訓育導師會,決定每兩周導師召集學生談話一次。開系主任會議,談杭校儀器(湘湖300箱,校中400箱)遷移問題;談次日開課問題。因杭州紛亂狀態,偕胡剛復、沈魯珍、林汝瑤等回杭州。
11月18日 晨4時聞校中裝運儀器、圖書。朱仲翔云天目分校恐慌殊甚。高工師生由湘湖出發赴建德。
同日 建德臨時本校復課。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66
同日 氣象研究所留守南京的天氣預報業務被迫停止,關于南京氣象資料能整十年不間斷的初衷,差四十天未能實現。《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大事記》(1928—1949)
11月19日[西天目] 蘇州、嘉興失守。下午偕胡剛復、馬宗裕等至西天目禪源寺,晚召集教職員談話,主張日兵不至富陽則建德分校不移,不至余杭則天目分校不動。
同日 齊學啟在玉山專辦與浙贛鐵路局接洽車輛事宜。《西遷紀實》第9頁
11月20日[西天目] 晨召集天目一年級學生談話,囑安心讀書,并報告江西吉安校址接洽經過。下午偕胡剛復、朱仲翔經於潛、昌化往歙縣(徽州)。
同日 “國民政府茲為適應戰況,統籌全局長期抗戰起見,本日移駐重慶,此后將以最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斗……”《中央日報》1937年11月21日 南京政府本日遷駐重慶,五院俱全部均移至重慶,惟行政部所屬之軍政部留駐南京。《吳虞日記》(下)第753頁
11月21日[屯溪] 至屯溪,至黎陽看茶棧五處。
同日 西天目演講《當今大學生的責任》一文刊于《大公報》“星期論文”。強調學生求學態度,宜如《中庸》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全集》第23卷第518頁
11月22日[祁門] 蘇州、常熟失陷。赴祁門,至青云橋小學、茶場、胡氏宗祠等。杭州圖儀裝運告一段落。《西遷紀實》第4頁
11月23日[屯溪] 赴屯溪下游看房屋,程氏宗祠、同春茶棧、羅漢松率溪書院、聚興昌茶棧、朱氏宗祠等。下午回建德。
同日 張聞駿、周承佑兩先生赴吉安、泰和籌備贛南校址。《西遷紀實》“大事記”附錄第4頁
同日 李絜非等在富陽雇得三船,擬以一船裝省圖書館善本、庫書235箱赴漁山。《運書日記》第148頁
11月24日[建德] 知教授中頗有離職者,如陳弼猷、章俊之、俞大綱等。召集特種教育常務委員會,到張藎謀、朱仲翔、李喬年、盧亦秋、胡剛復、諸葛振公、沈魯珍等,決定告假兩周以上之教職員留職停薪,不告假而離職者停職。請周承佑赴南昌接洽吉安校址。
11月25日[建德] 無錫失守。朱仲翔赴天目,擬將能回家之學生先行遣散,無家可歸者來建德。
11月26日[建德] 囑高工有家可歸者發旅費,無家可歸者暫為維持。下午召集導師會議。
11月27日[建德] 宣布高工、初農停課,教職員發薪至12月底。
同日 致函教育部長王雪艇,請示際茲國難嚴重之時國立大學辦學方針。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69
同日 致電教育部長王雪艇,告以本校二、三、四年級已遷建德并開課,一年級在天目山臨時校舍,必要時再行遷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卷宗五-5320-1-166
11月29日[建德] 日寇侵占宜興。紀念周請張曉峰講《嚴州之歷史、地理》。胡剛復等自常山、玉山回,考察水路、陸路交通,常玉公司汽車,并在衢商妥二節半之火車。
同日 西天目山分校一年級學生以浙西緊張分批下山來建德。《西遷紀實》“大事記”附錄第4頁
11月30日[建德] 日軍占領廣德。下午召集特種教育執行委員常務委員會,到胡剛復、李喬年、鄭曉滄、盧亦秋、沈魯珍、張藎謀等,決定助教于校址再遷時停職,聽調遷;教授授課三小時以下者不必同去;杭州不失守暫不離建德,但江西吉安方面則積極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