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溪觀海衛(wèi)文化內涵研究
- 陳武英
- 3027字
- 2020-06-30 17:29:37
鳴鶴八橋
鳴鶴江上有古橋八座,其中七座架在街河上,東起分別為:陡塘橋、三槐橋、世德橋、東大橋、運河橋、普安橋、沙灘橋,再加西北一座隆興橋。它們是舊時貫通鳴鶴龍頭兩大鹽場的主要水上交通線。
陡塘橋
陡塘橋為鳴鶴古鎮(zhèn)東起第一座橋,位于古鎮(zhèn)東入口,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圓形洞橋。舊時有“三北環(huán)洞橋七座半,鳴鶴占四座”之說,它就是四座中的第一座。陡塘橋舊名斗堂橋,長12米,跨徑6米,面寬3米,有望柱、欄板,呈封閉式,造型精美。清人葉元塏有詩曰:“腰塘楊柳任風飄,抵拂尋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陽紅近陡塘橋。”1986年7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陡塘橋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點。著名畫家陸一飛曾親臨鳴鶴古鎮(zhèn),以陡塘橋為背景,畫了一幅《古鎮(zhèn)鳴鶴》。
陡塘橋往東南,不足30米處便是杜湖。杜湖,古稱杜若湖,湖域面積4.63平方公里,集雨面積20平方公里,與杭州西湖面積相仿,1973年建成大壩后分為里外兩湖,各具特色。里湖兩側青山夾峙,呈月牙形,極目遠眺,湖面像是鋪設了一塊白色錦緞,漸漸融入重山之中,呈婀娜秀麗之姿。外湖湖面碧波蕩漾,煙波浩渺,粗獷雄渾,具大氣曠達之美。
三槐橋
三槐橋離陡塘橋西100米,是一座三板兩欄梁式平橋,南北各有七級石階。現橋已被改建,橋被改平,換成水泥,兩側橋欄拆除,換成鋼欄,僅存兩旁四塊橋柱,橋柱上有字,分別是“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歲里人募捐重修”和“王念二房重建”等字樣。
三槐橋之名,出自三槐堂。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的一個衍派,聞名天下,枝繁葉茂。三槐堂源自王祜。據王氏宗親網載:“王祜,亦名王祐,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王祜少篤志好學,性倜儻,有俊氣。后晉天福年中,以書見桑維翰,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辟為觀察支使。至后周,仕為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監(jiān)察御史,后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至宋太宗時,知河中、開封二府,太宗擬以相權所賦請其謀誣一節(jié)度使,王祜以德為重,自請病告,遂轉為兵部侍郎。王祜生逢五代戰(zhàn)亂,歷事后晉、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顯名。王祜退居汴梁城東時,筑室于仁和門外,嘗手植三槐于庭院中,言以其德蔭,稱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在宋真宗時果真做了宰相,故王祜裔孫因之而稱為三槐王氏。三槐王氏自王祜以后,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散布于海內外?!?/p>
世德橋
在三槐橋過西約200米處,即是世德橋。世德橋亦是三板兩欄梁式橋,做工頗考究,兩邊各七級步階。世德橋由居此周圍的王氏族人建造,橋名取自橋旁的王家祠——世德堂。橋長約6米,寬3米,兩側橋欄上的字被水泥所封。世德橋東不遠處的街路上,有座約1.5米長平鋪六塊石板的六板橋(六板橋是鳴鶴老街上東起第一座橋,原兩側有橋欄,東西各有三級步階,現橋已拆平成路,一塊橋板已斷,一側橋欄已毀),從六板橋起,至東大橋一帶,這里居民大都姓王;此橋往北為鳴鶴新街及菜市場;世德橋南,有王氏廿五房、岑家弄、小鹽倉等;橋南徑通翁家岙。
東大橋
從世德橋再往西約200米,即是東大橋,光緒《慈溪縣志》載:“東大橋,光緒年間葉云珂重建?!睎|大橋以前也是鳴鶴街河上四座拱橋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橋南曾為公社駐地,可惜當時為圖一時方便,把拱橋改為鋼欄水泥平橋。如今,橋旁還存有當年留下的三塊橋欄,泛紫的梅園石透出悠悠古意。從東大橋起,鳴鶴老街變成了單面街。東大橋南,原有在三北久負盛名的沈德昌貰器店,銷售、租賃婚慶、喪事和行會用的各類用具。東大橋西,舊是鳴鶴葉氏家族的總祠堂。祠堂前后三進,坐北朝南,五間兩廂,不過在新中國成立后被改為大會堂了,現在只留下街河上南河沿一長10多米半圓形青石照壁殘跡。
運河橋
東大橋西再200米,是運河橋。運河橋位于鳴鶴古鎮(zhèn)的中心,始建當在唐宋,現橋系清進士葉昌修于康熙八年(1669年)捐建,咸豐九年(1859年)葉氏重修,運河橋于是原街河上的第三座拱橋,橋長11.9米,跨徑6米,橋面寬2.96米,有欄板和望柱,望柱呈方形,頭部雕飾蓮花,臺階北12級,南13級,橋西南側立“清咸豐九年仲秋月捐資重修”碑一方。1986年7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運河橋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點。
運河橋一帶舊時是鳴鶴的商貿中心。清代詩人葉聲聞曾作詩描繪當時運河橋畔的繁榮景象:“接水雙河瀲滟開,分疆兩色只山隈。天明塘上聲喧起,趕市姚人續(xù)續(xù)來。語作葫蘆集運河,今朝水市價如何。白蝦青蟹一時貴,小艇迎來販客多?!边\河橋南岸是40多米長的廊棚,風雨天擋雨,酷暑天遮陽,十分人性化。
普安橋
運河橋向西約200米,即是普安橋。普安橋是座石質古橋,三板兩欄,左右各九階。
普安橋兩岸,居住著方氏族人,稱為上岸方家和下岸方家。上岸方家在橋南,此處有方家園、方家弄和方氏燕德堂等,以前還有前后數進三北方氏總祠堂,可惜在20世紀70年代毀于一場大火。下岸方家在橋北,據說明代曾出有武進士方志遠。有進士門頭,門前有兩只大擂鼓,整座房子坐南朝北,凹字形構局,名順德堂。上岸、下岸方家是三北方氏正脈,是南宋初年鄞縣縣令、福建莆田人方軫嫡傳后裔,總堂號為六桂堂。舊傳普安橋為方軫所建,時為木橋,因方軫為莆田人,即安居此處,故以“莆安”命名,后改為“普安”。
沙灘橋
沙灘橋位于普安橋之西約百米處。清代詩人葉聲聞有詩云:“三舨紅船獨櫓搖,春風游女尚垂髫。東西一一逢橋數,記取陡塘第七橋?!痹娭小岸柑恋谄邩颉奔瓷碁?。沙灘橋子1931年重建,橋南北走向,全長11米,跨徑4米,橋寬3米。它橫跨于鳴鶴場西首,也是一座單孔拱形橋,由粉紅色優(yōu)質梅園石砌成,有望柱、欄板、石鼓,并雕有石獅、石象,橋中心鋪設著刻有蓮花的青石板,整座橋石質細膩,平整光滑,古樸典雅,工藝精湛。
沙灘橋又名雪航橋。1931年,葉啟裕在獨資重建沙灘橋時,把沙灘橋易名為雪航橋,以紀念自己的父親,沙灘橋成了鳴鶴眾多古橋中唯一一座一橋兩名的古橋。1986年7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沙灘橋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點。
沙灘橋北,原是彭侍郎祠(或稱彭公祠、彭惠安公祠)舊址。明朝中葉鳴鶴鹽場曾發(fā)生鹽民暴動事件,朝廷派刑部侍郎兼僉都御史彭韶到鳴鶴場整理鹽政,平定所謂的鹽民暴動。彭韶輕車簡從,經多方調查終于弄清所謂的“灶民叛亂”實為“官不恤民,驅民為盜”所致。于是,彭韶整鹽事、革流弊、逐鹽霸、換鹽官,允許鹽民子女可以求學讀書,使鹽場恢復了生產元氣,被鹽民尊為再生父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經庠生方鎮(zhèn)等請奏,在沙灘橋北建造了“彭惠安公祠”。
沙灘橋北,隱山麓,曾是鳴鶴場大使署,署館依山而建,坐西朝東。沙灘橋東南角,原來還有接官亭,古時鹽署迎來送往,均在此亭迎候,現亦已毀。
隆興橋
街河經沙灘橋悠然向西北,約1里,江上有隆興橋。隆興橋東西走向,三板兩欄,步階西九東六,橋欄中間各書“隆興橋”三字,字旁有圖案,為將軍騎馬圖,落款“民國廿二年里人重建”。橋面長約6米,寬3米,用上等梅園石所筑。據傳明時所建為木橋,現橋是裘氏族人于1933年所建。橋名取自橋邊的隆興堂。橋東有一幢大屋,稱小新房,為二進五間二弄二廂房建筑,兩旁豎有三馬頭,中間磚雕大門,上有“讓水兼山”四字,門墻還有“無滯”“不遷”(已毀)磚雕。據說此宅為原廣生行藥店老板所建。橋西舊有裘氏祠堂,是三北裘氏之總祠堂,堂名泉基堂,現只存大門屋側基石,有工藝雕刻。當年祠堂之名匾據傳就是出自素有“清代王羲之”之稱的書法家梅調鼎之手,《古鎮(zhèn)鳴鶴》一書錄有此逸聞。
隆興橋北約2里,原有浙東第一石牌坊——雙河牌坊。雙河牌坊與師橋大夫第、掌起陳家同泰弄陰溝,并稱三北三大建筑。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間,造型大氣,工藝精美,莊重古樸,氣勢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