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聲玉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評說
- 王淼
- 1344字
- 2020-03-25 15:35:28
市委書記上海灘吆喝“非遺三寶”的民生價值
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道,2008年7月6日,麗水文化精品展在上海舉行,麗水市委書記與9位縣市區一把手上展位,主動推介青瓷、寶劍、石雕“非遺三寶”。
身為一市之首長的書記,能夠用這樣的一種平民化的方式與傳承人一起做廣告,這樣其樂融融的干群關系讓人感動,這般關懷非遺生產銷售,也讓人感慨。
麗水市委書記介紹:“我們這次來上海,不是來招商,而是希望展示麗水特有的文化風貌,讓更多的人了解麗水。招商只吸引有錢人,麗水人很好客,不僅要請有錢人到我們那里去,也要歡迎普通老百姓到麗水去。我們吸引更多人的最好‘法寶’,當然是文化。”
市委書記說:也有人提出“麗水只要把文化生態、自然生態保護好,就是最大的功勞”。這話不錯。但麗水之難,就難在農民“增收”上。不發展經濟,農民就不可能富裕,關鍵是解決好“在哪里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市委書記“運籌帷幄之內,決勝千里之外”。從曾經市、縣領導“推銷”農副特產,到現在推介“非遺三寶”,這其中的變化微妙而深刻。其意義是多重的,其意義不一般。
首先,表明了麗水黨政對打造地方文化名片的一種鮮明態度。書記賣非遺三寶無疑產生了轟動效應,但這非遺三寶不會因為書記市長的推銷而銷量大增;今天,青瓷、寶劍、石雕這三寶名聞天下,也與書記市長現場當推銷員并無任何關系。書記吆喝“三寶”,其本意絕不會是為了解決非遺作品難賣的問題,而是說明“三寶”對于麗水之重要,說明書記對于“三寶”之重視。這件事也相信會因此啟示各相關方面,要在各自的職責內幫助傳承人,幫助相關企業,幫助文化部門,出臺相關政策,解決一些根本問題。這才是打造“三寶”品牌的根本之策。
其次,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會得到更多的重視。文化資源既是發展區域文化產業的基礎條件,更是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資源。麗水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不僅有“非遺三寶”,還有各具風情的甌越文化、遂昌好川文化、慶元香菇文化、景寧畬族文化,各具魅力的縉云黃帝文化、青田劉基文化、遂昌湯顯祖文化等。一個地區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主要看一把手如何引、如何帶、如何抓。一把手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對于促進市縣黨委政府發揮好文化遺產保護職能,發揮文化資源的價值起到導向作用。
再次,體現了麗水市領導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預見性。文化資源也是生產力,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揚文化優勢、抓文化營銷,帶動文化產業,帶動旅游業,促進文化與旅游兩大產業的互動發展;通過“三寶”或者八寶、十八寶帶動百業興旺,為城鄉人民脫貧致富、發家致富服務,為富民強市服務,讓山區人民真正得到實惠。
第四,體現了麗水黨政對區域發展趨向的正確定位和認知力。麗水經濟欠發達,不等于文化欠發達,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是麗水最大的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重視打造區域文化符號,重視文化形象的展示,重視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生動地反映出文化是軟實力、競爭力、影響力的理念。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正如春雨潤物般改變著官員的觀念。
對欠發達地區來說,觀念和思想的轉變是一種謀略,更是一種生產力。通過推介“非遺三寶”推銷麗水,是個好創意。當年,彭老總有句名言: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今天,麗水書記推銷“非遺三寶”,可謂當官若為民生思,不妨上街賣青瓷。
愿麗水人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強!
2009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