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戊午,民國7年),6歲
本年1月,《新青年》編輯部經改組擴大,由主要宣傳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政治學說,逐步成為“打倒孔家店”、宣傳馬列主義的主要陣地。
3月4日,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創刊,為我國報紙開辟學術性副刊之始。
3月23日,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29日,段祺瑞新內閣成立,繼續賣國的政策,與日本簽訂了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并向日本大借款,遭到民眾的反對。
5月,孫中山發起的“護法運動”失敗,被迫辭去大元帥職務。
5月,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四卷五號發表。
6月,《新青年》四卷六號特辟“易卜生”專號,介紹易卜生的生平和著作,并發表了羅家倫和胡適合譯的《娜拉》(易卜生作)。
8月12日,段祺瑞的北方新國會開幕。31日,南方政府通電反對北方新國會。
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1月15日至16日,李大釗在《新青年》五卷五號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二文,分析了一戰的帝國主義性質,認為大戰的結束是庶民的勝利。社會主義的勝利,堅信未來“必是赤旗的世界”。
唐弢的伯父由于賭博、抽大煙等原因,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便將祖父遺下的三十畝田的三分之二,轉到村長的名下,家庭境況越來越困難。唐弢的父親眼見著受盡挫折,加之早些年因為積肥沉船而閃腰落下的病根,因此也終于改變主意,穿上長衫,和土地分了手。唐弢的父親試圖擠入紳士的隊伙,想成為村里的要人,開始從事諸如修橋、導河、興學的“公益”事情。同時,他加入了本村富戶辦的“同義”米店,兼作碾米生意。因“同義”的掌柜和會計,都是村長的心腹,父親因此沒有能力去過問店務,卻常到店里去支錢,又因不識字,所以他支二元,別人記三元;他支五元,別人記十元。到年終結賬,他虧空了一筆很大的款子,為此,村長便要會計天天來討賬。唐弢的父親自己不識字,記賬的時候又沒有過目,現在明知有鬼,然而白紙黑字,筆墨分明,人證物證又都不在自己這一邊,吵了一場,只得賣去田地,把錢賠了出去,又負了不少債。有鑒于自己因不識字而吃的大虧,所以他下定決心要讓兒子唐弢上學讀書。
唐弢的父親的經歷,對唐弢的影響很深,使他在長大后,直到晚年,都念念不忘自己的父親對自己讀書的期望,念念不忘父親在自己的求學的路上所受的欺凌和侮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