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眾見其利而非利
【原文】
眾見其利者,非利也。
【譯文】
眾人都能看得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
【解析】
對于利益的見解不同,造成的最終結果也不相同。人們往往容易人云亦云,好的東西都蜂擁而上的去爭去搶,不好的東西就被冷落擱置在一邊,實際上,盲目追隨并不一定是好事,問題的關鍵是自己到底需不需要這所謂的好東西。東西的價值在于你是否需要它,而不是在于人們是不是都喜歡他。所以,大家看見的利益并非是自己的利益,用心的識別比盲目順從更加有意義。
【主題延伸閱讀】
看淡錢財,就會遠離陷阱
有人說,金錢是萬能的。這話不對。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萬萬不能。因為金錢的巨大作用,所以很多人會拋棄道義,唯錢財是圖。財欲令人顛倒,財、色、名、食、睡,這是地獄五條根,可是我們人人都把這個根扎得深深的。世上的很多騙局或不幸,往往都是因錢財而起。
一天,牛大爺去城里看望兒子兒媳,走在半路上,身旁的一個小伙子撿了一個首飾盒,打開一看,里面竟然有一條金項鏈,還附著一張發票,上面寫著某某飾品店監制,售價2800元。小伙子對牛大爺說:“見財有份。給我1000元,項鏈歸你啦?!?/p>
牛大爺平時就有個貪小便宜的習慣,看看項鏈,就更動心了。他心想:“我可以把它送給我的兒媳婦,當年她嫁過來的時候,我們手頭不寬裕也沒怎么給她買過東西。這次去看他們,正好把這個項鏈送給她,她一定會很高興的,這也是我這個做公公的一番心意嘛。”
于是,牛大爺拿出1000塊錢給了小伙子,拿著那條金項鏈美滋滋地向兒子家走去。
一到兒子家,他便把路上的事情跟兒子兒媳說了,還拿出那條金光閃閃的項鏈送給兒媳婦。小夫妻倆一聽就不對,原來,那條項鏈根本就是假的。
牛大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家設了一個陷阱讓他跳。牛大爺非常懊惱,卻毫無辦法。為此,他還大病了一場,幸好,他記住了這一教訓,再也不敢貪財了。
掉進陷阱的人,多數是因為貪戀不該屬于自己的那份錢財;被當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所誘惑,結果總是得不償失的。錢財是身外之外,應該看淡一點,看得越重,就會被它害得越深。清朝大奸臣和珅得乾隆寵幸,一生搜刮民脂民膏,斂聚大量財富。即使在晚年時,也不能看清錢財乃身外之物。結果在乾隆駕崩后,終被嘉慶帝處置。
我們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態度面對金錢,才能遠離由它所帶來的陷阱呢?
一次,宣化上人云游,有人贈法幣七十余萬元,到曲江準備搭火車南下。在火車站遇到一個和尚,這個和尚叫周益,上人記得,他是湖北人。上人問他:“你到什么地方去?”“我到廣州?!鄙先苏f:“你到廣州做什么?”“我去見虛老?!贝蠹易鸱Q虛云老和尚為虛老。上人說:“你有錢買火車票嗎?”周益和尚說:“沒有!”他以為上人向他化緣買火車票。上人說:“你沒有錢,你在這兒干什么?你沒有,我有!我給你買火車票好不好呀?”周益和尚眼看著上人:“真的?”上人說:“真的,我給你買火車票!”兩張火車票大約用了上人四十萬塊錢。
周益和尚很喜歡吃東西,在火車上,每過一站都要買東西吃;賣東西的來了,周益和尚沒有錢,就向上人拿錢;連吃東西,再買東西,又用了二十萬,還有十五萬。上人在馬壩下火車,那個地方有賣粥的,周益和尚又餓了。說:“我想喝粥,你買一碗粥給我吃好不好?”上人說:“好,好!”上人把剩下的十五萬拿出來全都給他,上人說:“你愿意買就買,我就這么多錢了!”周益和尚大約用一兩萬買了粥,還有錢到南華寺。
就這樣,上人到南華寺有半年多時間,連寄一封信的錢也沒有。上人沒和居士化過緣,沒和居士說:“我連寄信的錢都沒有,你……”
我們不妨學學上人對待金錢的態度:有它不多,無他不少;看淡些,給需要用的人。很多時候,錢財就是一個普度眾生的工具。其實,金錢的意義,不是占有,而是用得是否有意義。如果溫飽不愁,那錢多錢少只是個數字,并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有的人很看重金錢,為了錢不擇手段;有的人總想積聚錢財,殊不知正應了《紅樓夢》里的那句話:“終生只恨聚無多,聚到多時眼閉了。”把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這些人往往成為金錢的奴隸,人生怎么會淡定呢?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應該把它看淡些,才不會被錢財所累。
每個人都應控制自己對金錢的欲望,要時刻提醒自己,金錢只是滿足生活的一個工具,除此之外,若有多余的錢,也只是你努力工作的報償。不要把積聚金錢當作你人生最重要的事,你的健康、家庭和朋友才是快樂生活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