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高者要懂得謙恭進退
【原文】
勢極無讓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譯文】
勢力達到頂峰而不知退讓的人讓人懷疑,地位尊貴而不知謙恭的人讓人嫉恨。
【解析】
權勢的斗爭是殘酷的,也是永遠不會停止的,因為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權力的存在,有的長久,有的卻很短暫,長久的原因是,那些站在權力制高點的領袖們懂得謙卑地對待自己的屬下與臣民,這樣才會得到大家的擁戴,相反,那些站在人民的肩膀上卻蔑視人民的人,最終會被人民推翻。因此,越是有權勢之人越要懂得對人的尊重與做人的謙卑。
【主題延伸閱讀】
有權更要自我節制
作為一個領導者要求他人容易,節制自己困難。所以判斷一個領導的才德,除了觀察他的管理能力外,還要觀察他對自己的約束能力。
清代中葉,曾國藩有兩個兄弟在軍中任職,為了以自己的行動影響他人,曾國藩出征作戰都督促兄弟們勇往直前,論功行賞卻要求兄弟們甘居其后??磥硭巧钌疃米晕夜澲撇拍艹晒Φ牡览怼nI導者地位高于別人,權力重于別人,因而受到賞識和寵遇時,就應更加恭謹。這一點戰國著名臣子范蠡就做到了。
范蠡在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后,“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以處安”,就急流勇退,放棄了上將軍之大名和“分國而有之”的大利,退隱于齊,改名換姓,耕于海畔,父子共力,后居然“致產十萬”,受齊人之尊。范蠡雖居相安榮,但他太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為了自我節制對權欲的渴望,他自認為“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閑行以去,止于陶”,從事耕畜,經營商賈,又致貨累矩萬,直至老殆于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徙”。范蠡之所以辭官退隱,就是考慮到不要讓尊名大利給自己帶來性命之憂。事實上他的考慮是有道理的。與他共扶勾踐的文種就因不聽范蠡的規勸接受了越國的尊榮大名,結果死在勾踐手下。
曾國藩從范蠡那里懂得了自我節制的重要性,并更加嚴格地去實施。他一生清淡節儉,常給人一種家世清貧的感覺。他為官所得的一切薪俸,都全數用于公事,不曾建造一棟房屋、添置一塊土地。吃的是蔬菜,穿的是薄衣,甘于恬淡寡欲,連每次吃飯都不超過四小碗;而男女婚嫁,花費不超過二百兩紋銀,而且作為家規家訓代代相傳。
他平日嚴于遵循而又持之以恒的,一是“不說假話”,二是“不遲起床”。無論是在軍營還是在朝廷做官,他都從早到晚不曾有稍微懈怠,即使是風雨交加的天氣、抱病憂懷的時候,也常常是一聽到雞鳴就起床,直到夜半才休息,幾十年如一日,他這樣的行為是以古代唐太宗自甘節儉的作風為榜樣,以激勵自己做一個兩袖清風的好官。
唐朝時候,太宗患有嚴重的關節病,一到秋天就發作,于是有臣子上奏請求為太宗建筑高殿,以防止關節病發作影響太宗健康,奏折中說:“自古以來有所謂‘夏之月可以居臺謝’,秋季的綿雨又將來臨,宮中濕氣太重,恐怕對陛下身體不太好。希望陛下馬上建筑高殿?!?/p>
唐太宗卻婉言拒絕說:誠如朕患有神經痛,這種疾痛若長年處于濕氣重的地方當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宮殿需要一筆數目龐大的費用,從前漢文帝打算營造宮殿時,發現需要的費用相當于百戶普通人家的資產,便打消了這個念頭。雖然和漢文帝相比,我的德行遠遠不及,但所需的費用卻要多得多,這不正是身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職的地方嗎?
曾國藩認為自我節制的形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借著堅強的意志力,來貫徹自我節制的內圣決心。這個原則不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個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俗話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胸?!敝挥谢磉_大度,從諫如流,才能修煉出自己的內圣之法。要學會自我節制,正如話不可說絕,勢不可用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使盡一樣。生活是復雜的,而生活的道理是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