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別抱怨才能得到
【原文】
勢或失之,名或謗之,少怨者再得也。
【譯文】
勢力有時會失去,名聲有時會遭到誹謗,少說怨言的人能失而復得。
【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這是發展的規律。權勢的存在也不例外,權勢之人面臨著職位的升升降降,也會遭到人們這樣那樣的議論,此時,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呢?有的人,不滿自己職位的下降,出言不遜地抱怨他人,這樣做的后果就是自己懲罰自己,最終一無所有。相反,聰明智慧的人,在自己低落的時候思考的是自己的不足和缺失,從而對待意見是滿心歡喜的接受,這樣才能有利于錯誤的改進,最終得到大家的認可,權勢也會隨之上升。這就是不同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不同的后果,因此,在困難面前要冷靜的思考,而不是沖動的解決。
【主題延伸閱讀】
惹不起就躲,不要抱怨
俗話說,惹不起躲得起,這是一種保全自身的處世方法。要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善良感動不了卑鄙,正直消融不了無恥。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就必須遠離小人,為自己構筑一道防火墻。
大書法家顏真卿是三朝老臣,在安史之亂中表現了崇高的氣節,官至太子太師,在社會上名聲很大。顏真卿為人忠貞,正直敢言,但不知在什么地方得罪了盧杞,總想把他排擠到外地去,若論書法和氣節,顏真卿堪稱當世一流,但要對付盧杞這樣的奸詐小人也是苦無良策。本來顏盧兩家曾是世交,父輩曾攜手并肩浴血沙場,為刎頸之交,但即使如此,盧杞也不放過他。
顏真卿是個直性子,他知道盧杞要整治自己,一天他特意趕到中書省對盧杞說:“我過去因遭小人憎恨,曾長期被排斥在外地。想當年安史之亂時,我與你父親血戰平原,當你父親的首級被叛軍傳到平原時,我用舌頭舔干凈他臉上的血污,思深情篤,今天你就那么忍心不念舊誼,真的不能容我嗎?”幾句話說得盧杞臉色緋紅,然而更痛恨他了。不久節度使李希烈發動叛亂,叛軍攻陷了汝州,盧杞見機會難得,就向德宗建議派顏真卿前去勸降。他說:“如果陛下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去勸說李希烈,他一定會改過自新,不費一兵一卒就平息叛亂。顏真卿是三朝老臣,名聞海外,如果派他前去,李希烈不久就會歸順朝廷。”這顯然是蓄意陷害,但唐德宗對盧杞言聽計從,竟信以為真,命令顏真卿去汝州勸降李希烈。詔書下發之日,舉朝震驚。結果顏真卿被叛軍扣留,終為其所害。盧杞借刀殺人又除掉了一個眼中釘。
顏真卿明知道盧杞是個得罪不起的小人,惹不起偏不躲,喜怒形于色,讓對方毫無顧忌地與你相斗,最后遭到對手的暗算,實在是不明智之舉。
唐朝李林甫,在玄宗時期位居宰相19年。這個人無德無才,但卻慣于玩弄陰謀手段,排斥、打擊不附和自己的人。他諂媚皇帝的手下人,逢迎皇上的心意,以加固他受寵的地位,杜絕進諫的路子,遮掩皇上耳目,使他的奸計得逞;殺戮驅逐朝中大臣,用來擴張自己的勢力。這使太子以下的人都害怕他。由此埋下天下大亂的隱患。年老昏庸的唐玄宗不但看不破他的詭計,反而認為李林甫是個忠實可靠、辦事有力的人,任他為宰相。
李林甫大權在握,更無所顧忌,變本加厲地打擊異己,排斥賢才。他拉幫結派,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中書會侍郎嚴挺之非常鄙視李林甫,更鄙薄他的為人行事,不愿意和他來往交際。李林甫看出了這一點,就在唐玄宗面前加以中傷,一計不成又施一計,終于讓皇帝把嚴挺之貶斥到洛州、絳州一帶去做刺史,心里才覺得解了氣。這樣一來,不少善于屈附權貴的小人更加奉承他了,他也自以為得計。誰知過了一段時間,唐玄宗忽然覺得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嚴挺之了,就問起他來,而且打算重新重用他。這天玄宗對李林甫說:“嚴挺之我聽說是個人才,他現在到哪兒去了?”李林甫極擅權變,不動聲色,退朝之后回到家中想了想,計上心來。
他把嚴挺之的弟弟嚴損之找來,假惺惺地說:“皇上對令兄情深厚,今天上朝還對我提起他來,你看你是否讓他上書給皇帝,說他患了風濕癥,要求回京城來治病?怎么樣?”嚴損之聽了,覺得是個好主意,就把這個意思告訴了哥哥,嚴挺之哪里想得到是李林甫在搗鬼,以為是弟弟損之的想法,就按照這個主意辦了。李林甫上朝之后就借此機會對唐玄宗說:“萬歲,嚴挺之年老體衰,又得了風濕病,怕擔不起重任了。陛下要是想用他,最好給他安排一個閑職,讓他養養病就很好了。”唐玄宗不知其中的事情,只好嘆口氣,打消了重用嚴挺之的念頭。
不僅僅是一個嚴挺之,左相李適之性情直率,不阿諛奉承,也受到李林甫的猜忌。有一次李林甫故意對李適之說:“華山附近聽說有金礦,開采出來國家就可以富足了,陛下似乎還不知道此事呢。”李適之信以為真,過了幾天他上朝時就把此事告訴了唐玄宗。唐玄宗從來沒聽過這種事,當即問李林甫:“有沒有這回事呀?朕怎么不知道?”李林甫馬上回答:“是有此事,臣也早知道了,但因為華山是陛下的根本,正氣所在,不宜開采,所以微臣也就沒有提。”這一來就顯出了他比李適之高明許多。唐玄宗聽了認為李林甫能夠處處為皇上著想,心里十分高興,隨后又責備李適之:“以后凡有奏事先和李林甫商量一下,不要再這樣輕率魯莽了。”李適之真是啞巴吃黃連,半晌說不出話來。從此更受李林甫的排擠,日益失寵。
口中有蜜,腹中有劍,是李林甫這個弄權小人的丑惡嘴臉,《資治通鑒》中記載:“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當面對你很好,說好聽的話,可是背后卻誣陷他人。”對于這樣的小人,除了遠遠地躲開他外,沒有更好的保身辦法。所以,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得與失之間的相互變化,功利心不要太重,心胸開闊一點,眼光看得長遠一點,沒有怨言、沉得住氣,你才有機會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