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茶事
  • 羅軍
  • 2256字
  • 2019-09-29 11:34:12

學習茶道應知的茶書典籍

茶葉的百科全書——《茶經》

《茶經》是我國第一部茶書典籍,是我國古代的茶葉百科全書,是茶人們的必讀經典,也是茶文化的基石和傳承的衣缽。唐朝北方的回紇國曾以千匹良馬換取《茶經》,從那以后,《茶經》傳布于世界各地;一千二百多年以來屢經翻刻,現存藏本達170多種,散佚版本不計其數;日、韓、俄、美、英等國都有許多藏本和譯本。

《茶經》分上、中、下三卷,其中包括茶的本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等10章,約7000字。內容豐富翔實,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我國唐及唐以前茶業的發展演變,極具史料價值。

第一章茶之源,記述茶樹的植物學性狀,“茶”字的構造及其同義字,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栽培方法、采摘和制茶工藝等,還講述了鮮葉品質的鑒別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

第二章茶之具,記述茶的采制工具,分采茶工具、蒸茶工具、成型工具、干燥工具和封藏工具等共19種。

第三章茶之造,記述了采茶的節令、選茶的標準和制茶的方法等。

第四章茶之器,列舉煮茶和飲茶的24種用具,可看出陸羽對飲茶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是并重的。

第五章茶之煮,記述了餅茶炙烤、搗末、煮水、調制的方法,還評述了煮茶用水的選擇。

第六章茶之飲,論述飲茶的沿革。在本章中,陸羽推崇的飲茶之法是清飲。

第七章茶之事,記述了從上古至唐代有關茶的歷史資料48則,為后人研究茶的歷史提供了很大方便。

第八章茶之出,記述唐代茶葉產地,具體列出產茶的8個道、43個州郡、44個縣。

第九章茶之略,論述說在特定的時間、地點等條件下,對采制餅茶的工具和煮茶飲茶的器具,不必機械照搬照用,而可以適當省略。

第十章茶之圖,說的是把《茶經》全文寫在白絹上,掛起來,可一望而知,便于操作。

《茶經》承認自然的神奇偉大與美妙,感嘆人類技能的有限與淺陋,真正的茶人應常懷對自然、生命、美的敬畏之心。在當今的茶藝中仍然保留著的一些獨有程序、優美形式,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莊嚴的儀式,其核心正是一種情感敬畏。

《茶經》傳承至今,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其呈現出來的理性探索、精雅審美、敬畏之心……各代茶人無不沐其恩澤。它作為茶人之圣經當之無愧。

《茶經》之后的著名茶典

1.北宋蔡襄《茶錄》

《茶錄》是繼《茶經》之后又一部有影響的茶學專著,由宋朝茶學家蔡襄作于宋皇佑年間(1049~1053年),后人稱其為“稀世奇珍,永垂不朽”。

《茶錄》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從茶色、茶香、茶味、點茶以及保存方法等方面進行論述。蔡襄認為“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因此會有青黃紫黑不同的顏色。當時制作貢茶的人為了使茶葉的香氣更加濃郁,往往在其中加入少量龍腦。在蔡襄看來,這樣做不但無益于增添茶香,反而會“奪其真香”。依照這種說法,茶葉中不宜加入“真果香草”,否則會掩蓋茶的真香。他對茶味的論述是“以甘潤為上,苦澀為下”,并且從多方面論述了影響茶味道的因素,其中水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泡茶的水不夠甘甜,就會影響茶的味道。儲存茶葉的環境“宜溫燥而忌濕冷”,這樣茶葉才能保持其本來的色澤和味道。

下篇主要論述茶器,包括茶焙、茶碾、茶盞、拭盞布等。他認為茶盞“以雪白者為上,藍白者不損茶色,次之”,飲茶前后,應該用細麻布擦拭茶盞,不宜用其他材質。

蔡襄的《茶錄》問世后對福建茶業的推廣起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福建茶的聞名與他的這本《茶錄》是密不可分的。

2.北宋黃儒《品茶要錄》

《品茶要錄》是針對福建北苑茶風盛行后的弊端而作。因茶事興盛,茶民、茶商為了個人利益,摻雜使假,混亂市場,導致茶品標準不一、色味難辨,正如黃儒在本書“后論”中所言:“建安之茶,散天下者不為少,而得建安之精品不為多,蓋有得之者亦不能辨,能辨矣,或不善于烹試,善烹試矣,或非其時,猶不善也。”

《品茶要錄》成書于1075年前后,全書約1900字。作者提出了10種制茶技藝上的缺失:一是采造過時,則茶湯色澤不鮮白,及時采造的茶葉沖泡的茶湯色鮮白;二是白合盜葉,鱗片、魚葉等摻入茶葉后會使茶味澀淡;三是入雜,闡述怎樣鑒別摻入的其他葉片;四是蒸不熟;五是過熟;六是焦釜;七是壓黃;八是漬膏;九是傷焙;十是辨,通過敘述相隔很近的壑源、沙溪兩塊茶園,其茶葉品質卻相差很大,來說明自然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最后,作者提出:芽細如麥、鱗片未開、陽山砂地之茶為茶中精品。其中,此書在論及焙火過急、過焦對茶葉品質的損害等問題時尤為精辟,如“茶民不喜用實炭……欲速干以見售,故用火常帶煙焰。煙焰既多,稍失看候,以故熏損茶餅。”這一論斷至今仍是不刊之論。

3.北宋趙佶《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成書于大觀元年(1107年),共分二十篇,詳細記載了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采摘、制作、品質以及斗茶等情況,其中以“點茶”論述最為精辟。可以從中看出當時我國茶業的發展概況以及制茶技術的情況,是研究當時有關茶業的珍貴的歷史文獻。

4.明代許次紓《茶疏》

《茶疏》全書約6000字,成書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許次紓作為浙江人,對綠茶的產制非常熟悉,因而他在書中對炒青綠茶做了詳細介紹,深入地論述了產茶和采制等方面的知識,與前人相比有很大進步。

《茶疏》中還對飲茶的境界做了相關論述。許次紓認為飲茶的境應該是“心手閑適”,作字、觀劇時都不適合飲茶。品茗的天氣應是“風日晴和”或是“輕陰微雨”,大雨雪的天氣不適宜。“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窗凈幾,洞房阿閣,賓主款狎,佳客小姬,訪友初歸,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是最適宜品茗的境界。直至今天,人們都會按照許次紓的描述進行布置,足見其定義的中國式茶境對人們影響之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读书| 海淀区| 乡城县| 兰州市| 澎湖县| 神木县| 兴山县| 黄浦区| 台东市| 长泰县| 海城市| 湘西| 铅山县| 平江县| 镇赉县| 南江县| 台州市| 巧家县| 乌审旗| 阿克苏市| 贺兰县| 砚山县| 洛隆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和县| 柞水县| 瓦房店市| 丰宁| 星座| 高青县| 海丰县| 正安县| 延庆县| 清丰县| 行唐县| 内乡县| 龙游县| 宝丰县| 阳朔县|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