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夢想努力,你的人生會實現別樣精彩
年輕就是力量,任何一個年輕人,周身都散發著青春的氣息,對于未來,他們都懷著無比的憧憬,并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只有以夢想為動力,才能點燃自己的激情,并正確認識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它,勇敢地激活它。你想要多聰明,就有多聰明;你想要多大能力,就有多大的能力。日本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社長稻盛和夫在經營京瓷公司的時候,也正是因為懷著“必將京瓷公司發展為世界第一大陶瓷的公司”這一夢想,并貫徹到員工中去,才逐步實現自己的愿望。對此,他曾經在書中寫道:“當然,當時既沒有具體的戰略,也沒有確實的計劃。那時,它只不過是一個空幻的夢想而已。但是,我在聯歡會等各種場合上總是反復對職工說起這個夢想。通過這些,我的‘愿望’也成為全體職工的‘愿望’,并最終開花結果了?!?/p>
當然,稻盛和夫現在的成就已經遠不止成功經營京都陶瓷公司了,他在52歲時還創辦了第二電信(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信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
另外,面對已經申請破產的日本航天公司,2010年1月13日,稻盛和夫公開表態愿意重新出山,任日航CEO(首席執行官)。在稻盛和夫擔任日航CEO的424天里,日航一年創造了日航歷史上空前的1884億日元的利潤,是“全日空”利潤的3倍,稻盛和夫之所以能讓日航起死回生,可以說是激情與夢想的結果。
因此,年輕人,無論多么遙遠的夢想,你都要強烈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實現夢想”,并為自己祈禱,將這種愿望滲透到意識中去,并不斷地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那么你就一定能夠成功。
為自己編織一個偉大的夢想吧,也許你會說,現在每天的生活已經平淡無奇甚至被高強度的工作壓得精疲力盡了,夢想早就已經化為云煙隨風遠去了。但請記住,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美好人生的人,一定擁有超大的夢想和超過自身能力的愿望。稻盛和夫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的原動力,也可以說是源自他年輕時擁有的強烈愿景和高遠的目標。
可能有些年輕人認為,我不夠聰明,我天生愚鈍,等等,我怎么可能會成功?在這種心態下,他們甘愿庸庸碌碌,看不到自身潛能,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實際上,人與人在智力上,并沒有多大差異。
愛因斯坦是舉世公認的20世紀的巨匠。他死后,科學界對他的大腦進行了一番研究。結果表明,他的大腦無論是體積、重量,還是構造或腦細胞,都與同齡的其他人一樣,沒有區別。因此,不要再認為自己天資愚鈍而不可能成功了,你也是聰明的。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在降臨人世時,條件都是相同的,并無優劣之分,只是后來由于受到不同環境、不同人生經歷的磨煉,給予大腦不同程度的刺激,才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但緊張的工作、學習、生活,可能會讓你擱淺心中的夢想。但你有沒有發現,正是因為失去了夢想,你才會顯得無力,沒有熱情。任何人的潛能只有具有一個偉大的動力,才會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因此,不要猶豫了,為理想奮斗吧,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別樣的精彩。
當然,夢想越大,離現實的距離就會越遠,但是,盡管這樣,我們也要不斷強化夢想實現時的情景或追求夢想的過程,那么,在逐步看清實現的道路的同時,也能夠不知不覺地從日常生活中得到啟發,一步步接近成功。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那些成功者的夢想也源自生活,而那些平庸者就是缺乏對生活有敏銳的洞察力。即使這二者處于同樣的環境中,前者也更能從中得到一些重要的暗示,受到一些啟發,而后者則是稀里糊涂、得過且過地生活。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對于這個問題,稻盛和夫的解釋是:“那就是日常的‘問題意識’,正如人們經常講到的那樣,有很多人看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但從中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只有牛頓一人,那是因為牛頓在潛意識里滲透著強烈的問題意識?!?/p>
夢想是行動的原動力,沒有夢想的人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無法獲得成功,也不可能成長為有用的人。為什么呢?因為通過描繪夢想、銳意創新、不斷努力,人格才能夠得到不斷的磨煉。為此,稻盛和夫說:“夢想和愿望就是人生的跳板?!?/p>
那么,當你靜下心來、自信品嘗一杯咖啡的時候,當你與友人談笑風生的時候,當你閱讀他人成功寶典的時候……你有沒有激發出自己內心關于夢想的靈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