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舊紡織品回收及其再利用技術
- 唐世君
- 1487字
- 2019-10-11 17:29:17
第一章 概述
中國是紡織、服裝大國,也是棉花進口大國。據統計,我國紡織纖維的年消耗量達4500多萬噸。由于資源短缺,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紡織原材料,其中棉花進口量占加工總量的30%~40%,綿羊毛進口量占75%,亞麻纖維進口量占70%,黃麻纖維進口量幾乎為100%,粘膠纖維生產用漿粕進口量占60%,合成纖維生產用的石化原料進口量也近60%。因此,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將對我國紡織行業產生重大的影響。
紡織服裝工業是我國的傳統支柱產業,歷史非常悠久,發展到今天一直充滿著生命力和活力。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加入WTO,迎來經濟全球化,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龐大內需的驅動下,我國紡織行業迎來了十年黃金增長期,無論是總量、結構、科技、品牌、效率等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但從金融危機以后,隨著金融危機不斷發酵,從2011年年底開始,我國紡織行業進入一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的時期。由于國際市場不景氣,國內經濟處于趨緩狀態,加上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壓力等,使得紡織行業進入了一個深度調整期。調結構,調一系列結構:市場結構、區域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技術結構、原料結構?,F在我國紡織行業纖維原料結構大體為七成化纖,三成天然纖維。天然纖維即棉毛麻絲,棉花是大頭,基本占了九成。但是這些纖維的供給和我國纖維的加工能力相比,纖維供給存在很大缺口,棉、毛和化纖原料很多都需要進口,原料短缺是現實,迫切需要開拓新的纖維原料的來源。一方面我國紡織原料緊缺,另一方面我國廢舊紡織品利用遠遠不夠,形成了巨大反差,這對原料結構調整提出了一個嚴峻而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估算,我國廢舊紡織品的產生量每年將達2000多萬噸。此外,我國也是制服生產和消耗大國,每年部隊、公安、工商、稅務等退役的行業制服也達到數10萬噸。但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廢舊紡織品未能有效回收利用,致使廢棄量巨大,或被焚燒,或被填埋,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焚燒處理中,由于紡織品中存在的催化劑、染化料以及聚合物本身的分解,會產生大量含氮、含硫的有毒、有害氣體,并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加劇溫室效應。填埋處理對于在廢棄紡織品中占50%以上的合成纖維制品來說,尤其不適合。聚丙烯、聚酯等聚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周期為120~200年,未降解的聚合物會引起土地板結,失去可耕性,因此會帶來長達200年的土地污染。回收利用廢舊紡織品,可極大地減少有害氣體排放,減少碳排放,減少對土地的污染,具有極其重要的環境和社會意義。
廢舊紡織品的再生利用可以節省大量的紡織原材料。據估計,我國每年將產生2000多萬噸廢舊紡織品,如果回用率能夠達到60%,則可節約化學纖維940萬噸、天然纖維470萬噸,預計每年可以節約原油1880萬噸,節約耕地面積1634萬畝,占全年棉花耕種面積的46%。可見,若能有效地將這些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則可以節約大量的紡織原料,創造出很高的經濟價值,極大地緩解石油資源緊張、棉糧爭地的問題。
我國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循環經濟,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戰略性的舉措,目前我國資源環境壓力非常巨大,原料的短缺已經現實地擺在面前,如何把閑置的未被利用的資源能夠變為資源,需要人們的高度重視。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紡織工業就難以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對我國紡織行業的深度調整、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以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再利用為目標,通過科研攻關,攻克純滌綸類和滌/棉類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再生利用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原創性、系統集成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技術成果,通過政府引導、產學研用相結合,建設一系列不同應用的產業鏈的示范工程,從而帶動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推廣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