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就是不會放下:給自己的心靈松綁
- 鄭一
- 2043字
- 2019-09-02 12:25:14
放下名利,享受淡泊的人生佳境
人活在世上,無論貧窮、富貴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所以,名利這個話題,自古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名利與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關系,適度追求名利也是人之常情,但過分地去追求名利則是不可取的,也是十分錯誤的。因為過度地看重功名利祿,將會使你產生脫離實際不安于現狀的急躁情緒,直接影響到你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名利原本無所謂好壞,有道是:“名利高寒閣,冷暖只自知。”無論宦海沉浮,無論商戰成敗,無論情場生死,其中滋味都如寒鴨戲水一般冷暖自知。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許多痛苦,笑看人生。也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給人以恬淡、寧靜的生活氛圍,才能在平淡中尋找快樂,才能在寧靜中制造浪漫。
放下名利是一種境界,而追逐名利則是一種貪欲。淡泊名利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人生哲學。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脫世俗的誘惑與困擾,實實在在地對待一切事物,豁達客觀地看待一切生活。
當代大學者錢鐘書,終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謝絕所有新聞媒體的采訪,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的記者,曾千方百計想沖破錢鐘書的防線,最終還是不無遺憾地對全國觀眾宣告:錢鐘書先生堅決不接受采訪,我們只能尊重他的意見。
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曾特邀錢鐘書去講學,每周只需錢鐘書講40分鐘課,一共只講12次,酬金16萬美元。食宿全包,可帶夫人同往。待遇如此豐厚,可是錢鐘書卻拒絕了。
錢鐘書的著名小說《圍城》發表以后,不僅在國內引起轟動,在國外反響也很大。新聞和文學界有很多人想見見他,一睹他的風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英國女士打電話,說她讀了《圍城》迫切地想見他。錢鐘書再三婉拒,她仍然執意要見。錢鐘書幽默地對她說:如果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一定要認識那只下蛋的母雞呢?
1991年11月,錢鐘書八十華誕的前夕,家中電話不斷,親朋好友、學者名人、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中國社會科學院要為他開祝壽會、學術討論會,錢鐘書一概堅辭。
正是錢老面對名利淡然處之的態度,使他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于自己的學術領域,成為一代大家。我們普通人也應該學習錢老,放下名利這些身外之物,關注心靈上的需求,才能達到人生更高的境界。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話。《老子》也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后人一直贊賞這種“心神恬恬”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現實生活中,有的人默默無聞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像老黃牛一樣耕耘著,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有的人卻是名利思想嚴重,得到了沾沾自喜,得不到便心灰意冷;還有的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讓人鄙視。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了一首《好了歌》:“世上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上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錢忘不了!終期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每個人都只不過是一個來去匆匆的過客。名和利都是過眼煙云,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生為名利所累,實在是本末倒置。其實,人生的意義,更多在于盡力發揮自己所長,向自己內心去發掘,去充實,去磨煉,且在發掘、充實、磨煉中,享受從容和美麗的人生樂趣,并把自己所知、所有、所得與別人分享,在付出的過程中享受被接納的滿足。這樣,你才會覺得生活空間廣闊開朗,生活充實而豐富多彩。在名利面前,保持心境的平和、寧靜和淡泊。來到手中的,欣然接受;從手中溜走的,怡然放手。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范蠡就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輔佐越王勾踐一舉滅吳后,他很冷靜地看出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于是飄然離去,這體現了他卓越的聰明才智和視功名如糞土的淡泊。范蠡最傳奇的故事是,在他離開越國之后,他乘船從海上漂到了齊國,本想安安生生做個老百姓,可他賺錢的本事實在了不得,很快就家藏千金。齊國人一看,呀,好生了得,一打聽,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范蠡,于是請他作相。當了一陣官以后,范蠡說:“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富貴之極也,久之,不祥。”于是散盡家產,把相印掛在城門上,搬了家。如此這般,搬了三次家,最后居于陶,大約在現在山東和河南交界處,可謂交通要地,商業發達。后來范蠡老了,不再問事,他的兒子們舍不得散去家產,以致越來越富,后世有人以陶朱、猗頓并稱,以示富貴之極。只是猗頓的財富是靠權勢搜刮來的,而范蠡卻是靠本事掙來的。
范蠡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完全地放下名利,在淡泊寧靜的心態磨礪中,人才能心胸豁達寬廣,心志才能長存不溺。淡泊寧靜給人以撫慰、凈化,令人潛下心來埋頭苦干。淡泊功名以求實,寧靜心緒以做事。
淡泊寧靜神智和思維的清醒保持,是一種難得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成熟,是成功中的謹慎,是掌聲中的清醒,是興奮中的收斂,是等待中的耐心。淡泊是一種本色,一種選擇,一種風范,一種追求。淡泊明志,使人領略和感悟人生;寧靜致遠,讓人心靜如水胸襟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