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波蘭民族服飾
一、地理及人文背景
波蘭東面與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相連,東北面與立陶宛及俄羅斯接壤,西面與德國接壤,南面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波蘭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導致歷史上連年的戰火紛爭,幾個世紀以來波蘭的版圖也一再更改。自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以來,經過90年的發展變遷,特別是在21世紀初的幾年里,波蘭在歐洲的重要性越來越引人重視。
波蘭的傳統服飾發展最為蓬勃的時期是19世紀中后期。當時的面料品種豐富且價格便宜,平民百姓買得起,農民們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也逐漸提高,所以許多人希望通過穿著傳統服飾來彰顯他們的地位與自豪。19世紀以后,在戰爭中波蘭失去了國家獨立性,傳統服飾又被作為愛國情懷的標志,獲得了更多的重視。
華沙作為波蘭的首都,因曾經是俄羅斯統治下的教會區,其服飾受到俄羅斯服飾的影響較多。而在普魯士地區則幾乎完全受到德國文化的影響,服飾風格也充滿了德國色彩。波蘭的傳統服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德國、捷克、俄羅斯、立陶宛、羅馬尼亞、奧地利的影響,大概有60多種獨特的各地服飾,但在總體上都有相同的特點。
二、民族服飾
現在波蘭的民族服裝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逐漸的衰落。傳統服飾主要以手織的麻、毛織物為主,冬天會使用皮革或毛皮。19世紀以后,波蘭的民族服飾中帶有鮮明地區性特色的服飾越來越多了。這些服飾中大多不使用手工織物本身的色彩,流行使用染色織物,藍色、茶色、黑色是最初出現的織物顏色。起初當地人還是依賴手工染色,后來變成了直接用現成染好的布料來制作服裝。由于這樣的原因,除了山區地帶的一些民族,南部的近奧地利地區、普魯士地區的民間傳統的手工紡織和織造技術逐漸就消失了。現在只有波蘭中部的馬佐夫舍省地區還能看到一些遺留下來的傳統手工織機和手織技術,在這個地區也能看到一些遺留的傳統民族服飾。
提到馬佐夫舍地區的服飾,馬上就會聯想到馬佐夫舍民族舞蹈團。這個舞蹈團是世界知名的民族舞團之一。現在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馬佐夫舍舞團的一些表演,看到波蘭傳統服飾的面貌。馬佐夫舍的服飾有非常明顯的地域性,當地服飾上的條紋裝飾也可以說是這個地區服飾風格的一個標志(圖1-21)。當地的服飾中經常使用條紋或者格子面料,并且這些條紋和格子面料會被用在不同的服飾上,穿著時也經常重疊使用。例如,在條紋圖案的裙子外再搭配一條比裙長略短一些的條紋圖案腰部帶褶的圍裙。外出時還經常使用條紋圖案的大型的披肩或者斗篷。馬佐夫舍地區的服飾與沃維奇地區的服飾非常相似。在沃維奇地區的傳統民間手工藝非常發達,直至今日,作為室內裝飾的剪紙工藝還以做工精巧、細致而聞名。當地的其他手工藝也非常有名,同時民族服飾也非常注重裝飾。例如,在當地女性幾乎所有的服飾上,都在黑色底子上裝飾滿了大花朵圖案的飾邊(圖1-22)。沃維奇地區的男子服飾,條紋圖案的半截褲是被使用最頻繁的款式。最初在婚禮或節日時,上身會搭配白色的外套,而現在這種外套變成了黑色。

圖1-21
波蘭馬佐夫地區女性服飾

圖1-22
現代沃維奇地區的節日盛裝
波蘭男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飾就是一種名為“斯庫馬拿”的外套。這種外套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也有各種各樣的款式及色彩。最早的“斯庫馬拿”外套款式非常的簡潔、單純。一般用自然色的毛或麻面料制作,服裝的邊緣裝飾著不同色彩的飾邊。不同地區的這種外套有不同的名字,外套所用的面料和款式也各有不同。在凱爾采附近一些地區的“斯庫馬拿”是用茶色面料制作的,服裝上有紅色絲線的刺繡裝飾和藍色的滾邊裝飾,左側領子的駁頭部分非常寬。這種外套在克拉科夫地區一般多為深藍色。
凱爾采地區的新娘冠飾是非常有特點并且非常值得關注的。波蘭一般的新娘冠飾都帶有非常精致的裝飾,但是唯獨南部的凱爾采地區的新娘冠飾卻極為不同。這種冠飾不論造型和裝飾都與一般新娘的冠飾有著很大的差異,冠飾是類似于角狀的高帽子,同時用各色的帶子作為裝飾,交差呈螺旋狀纏繞在帽子上。
華沙西北部地區的民族服飾,也是馬佐夫舍民族舞蹈團演出時經常使用的民族服飾。這個地區的民族服飾也是映射波蘭民族文化與傳統的一面鏡子。在納雷夫河流域的南部和北部地區分別被稱為“綠色森林”和“白色森林”地區。這兩個地區的傳統服飾中,女性服飾多少有一些變化,并與男性服飾相比流傳的時間也更久。“白色森林”地區的女性常穿著手工織造的格子或條紋面料制作的裙子、圍裙、披肩。素色的裙子邊緣用緞帶做裝飾,上身穿著袖口、領子、肩部都帶有刺繡的白色女襯衫,有時還在襯衣外穿著衣長及腰的無袖的緊身背心。有時白色的圍裙外還要穿著另一條帶有條紋的圍裙(圖1-23)。而“綠色森林”地區的女性服飾則略有不同。女性的襯衣和裙子的裝飾上,刺繡都相對要少一些,上身的緊身背心衣長則更長(圖1-24)。根據天氣的變化還會搭配長袖的夾克外套。女性一般的頭飾就是用很大的頭巾將頭部包裹起來,并在頭部的后方打結。女性在特殊節日或儀式時使用的頭飾則像馬佐夫舍民族舞蹈團演出時展現的一樣,形狀類似于很高的皇冠,裝飾著緞帶和鮮花,兩側還裝飾著羽毛。這些地區的傳統男性服飾在19世紀末就已經基本消失了,女性服飾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又重新出現了。這個地區的男性都穿著很厚質地的茶色外套,頭上戴著一種非常有這個地區特色的類似壓癟了的山一樣的“蘑菇形”帽子。同時,穿著呢絨質地的褲子及襯衣,還有一種韌皮質的靴子。

圖1-23
20世紀﹃白森林地區﹄的女性們

圖1-24
現代﹃綠森林地區﹄的婦女
位于波蘭南部的克拉科夫地區是波蘭民族文化的中心。現在克拉科夫地區的民族服飾只有在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動中可以看到,已經基本上淡出了人們平時的生活。由于19世紀末浪漫主義潮流的復興,這個地區的民族服飾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男性穿著深藍色的無袖長款外套,內襯胸前帶有流蘇裝飾的白色襯衫,胯上系著帶有繩子串成的金屬裝飾物的白色腰帶,下身搭配紅白相間的條紋褲子和黑色靴子。周邊區域的人們也穿著深藍的條紋褲子。這個地區還有各種各樣的帽子,例如,有邊緣鑲有小山羊皮的四角形帽子,祭祀時還會裝飾上孔雀的羽毛。這種帽子幾乎在波蘭各地都可以看到,帽子的顏色有紅色的和深藍色的(圖1-25、圖1-26)。這種帽子甚至影響了整個北歐男子的帽飾的風格,整個波蘭地區范圍內男人們都戴這樣的帽子。這個地區男子的外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剪裁款式非常簡單的輕便式樣的夏季外套,另一種是三角形的領子、腰部以下非常寬松的長款外套,克萊科夫地區周邊的外套顏色是各種各樣的(圖1-27)。

圖1-25
現代克拉科夫地區的服飾①

圖1-26
現代克拉科夫地區的服飾②

圖1-27
1857年克拉科夫地區的男性
克萊科夫地區的女子服飾中的緊身背心是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其款式是多種多樣的。緊身背心的款式其實非常簡潔,其特點主要是在制作緊身背心的布里加入板狀的材料使之變得硬挺,尤其是在過肩和前片的部分。克拉科夫地區的服裝色彩非常豐富,其他的地區一般就是使用花卉圖案的裝飾。克萊科夫地區不僅使用帶有花卉圖案的面料,而且還要在上面裝飾蕾絲,外面還要搭配有豐富圖案的圍裙。在上身的緊身背心上也要裝飾帶狀的刺繡、流蘇、天然寶石等裝飾。脖子上還帶著很多條項鏈,腳上一般穿非常合腳的紅色靴子,在節日里會穿黑色系著紅色帶子的靴子。披肩一般以素雅的花圖案或者格子圖案為主(圖1-28~圖1-32)。
東部熱舒夫地區的民族服飾則有自己獨特的樣式。這個地區的服飾與波蘭東南部地區的質樸的烏克蘭服飾有所不同。熱舒夫的服飾更多反映了波蘭北部和西部的服飾特點。這個地區最具特色的就是刺繡。

圖1-28
克拉科夫地區的少女

圖1-29
現代克拉科夫地區的服飾

圖1-30
克拉科夫地區的男女服飾

圖1-31
克拉科夫地區的配飾

圖1-32
克拉科夫地區的披肩
波蘭南部山區地帶原住民的民族服飾與波蘭南部邊境接壤的國家類似。斯洛伐克與波蘭交界處的塔特拉山脈波蘭一側的地區,傳統服飾保持得相對最完整。從19世紀中葉開始,塔特拉山脈就是歐洲旅行者最喜歡的旅游勝地,也是波蘭人常去的旅游地。這些旅游者對當地民俗文化和民族服飾的喜愛,客觀上形成了民族服飾與風俗保存下來的動力。因此,這個地區的服飾延續的時間相對長久。例如,當地的扎科帕內村至今仍是人們的滑雪勝地。正因為是旅游地的原因,當地經常舉行一些帶有民族文化感的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可以看到保存相對完整的民族服飾(圖1-33)。這個地區的服飾與波蘭其他山區居民的服裝造型基本一樣,但其他的裝飾就不盡相同了。男性一般穿著白色的呢子褲子和外套,上身穿短款羊皮夾克。腰部裝飾很寬的皮質腰帶,頭上戴黑色的帽子。這與鄰國斯洛伐克的服飾很接近。女性則穿著帶有花卉圖案的裙子和緊身背心,這個地區的女性還很喜歡穿領子上帶有孔裝裝飾的襯衫。

圖1-33
1975年塔特拉山的扎科帕內地區的基督教圣體節
波蘭西部的下西里西亞地區過去長時間處于德國的管轄范圍,后來回歸波蘭。因此,這個地區的民族服飾非常的特殊。但是很遺憾近一百年內這個地區特殊的民族服飾已經逐漸地消失了。這個地區服飾中最具代表性且最珍貴的就是女性的帽飾。這種帽飾外觀上與歐洲普遍流行的女性帽飾以及波西米亞地區的帽飾很接近,但是在其基礎上做了很大的夸張。女性的帽子在前檐的部分加了一個很深的月牙形折邊,并且帽子邊緣的蕾絲中也加入了硬襯折邊。男性的帽子則很像歐洲軍隊騎兵戴的頭盔式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