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奇心理:吊足對方胃口,抓住溝通主動權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心理名詞——“獵奇心理”,“獵奇心理”屬于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心理。獵奇心理就是:對別人不讓你去做的事想要去做,要看個究竟,并且好奇心特大。“獵奇心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奇心理。在人際間的溝通中,我們也可以利用人的這一心理,“說話留三分,設置懸念”,這樣能幫助我們掌握溝通的主動權。這一心理技巧是先將自己的思路引入對方思維的軌道,然后,把對方置入困惑的境地,點燃對方幫助的欲望。說話留三分,又可以稱為“吊胃口”,你可以先說出令人深思的話語或者出人意料的現象,在這時候設下懸念,秘而不宣,吊住對方的胃口;在對方不斷地追問之下,你再提出自己的要求,這時你就掌控了溝通的主動權了。
老李是個典型的大忙人,最近,他為一項工程作策劃,任務繁忙,已經好多天都沒有和孩子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了。
一天晚上老李加班到9點多,工作了一天很累并有點煩。回到家中發現孩子還沒有睡,在等他。孩子開口說道:“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老李回答:“什么問題?”孩子好奇地問:“你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在這等我不去睡,就是為了這個問題嗎?無聊。”老李生氣地說。“我只是想知道,請告訴我,你一小時賺多少錢?”孩子幾乎用哀求的口氣問道。老李回答說:“你一定要知道的話,我一小時賺20元。”“哦,”孩子低下了頭,接著又說,“你可以借我10個硬幣嗎?”老李發怒了:“開什么玩笑,現在就回去睡覺。好好想想為什么你會那么自私。我每天長時間辛苦工作著,沒時間和你鬧著玩。”
等老李平靜下來,才意識到自己剛才對孩子太兇了,于是他走進孩子房間問道:“為什么你無緣無故地想要硬幣呢?”“這些錢都是我存的,不過還差10個硬幣,如果我有了20個硬幣,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老李有點好奇:“什么事啊?”“我可以用這20元錢向你買一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下班了,我想和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餐。”孩子開口說道。老李哈哈大笑:“就這啊,我還以為是什么大事呢!沒問題,明天我提前下班,咱們好好吃一頓。”
孩子先以“問錢”設下懸念,晚上等老李到9點僅是為了問一句“一小時可以賺多少錢”,這個問題顯得突兀而奇怪;然后再以“借錢”設懸念:平時很少要過錢的孩子竟向自己開口借10個硬幣,以致“老李發怒”;而后,為了解開疑團,老李主動詢問,孩子趁此機會提出“要求”,老李在欣喜之余答應了。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好奇心,指的是人們在遇到新奇的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中時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都是不滿足的,而好奇心就是人們希望自己能夠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滿足心態。與人溝通中,假如能巧妙設下“陷阱”,激起對方想了解你的欲望,那么你的目的就有可能成功了一大半。
當然,“說話留三分”也是需要技巧的。凡事都要有個度,“說話留三分”也不例外。要在適當的時候戛然而止,展示你的風采,讓一句機智的妙語勝過一摞劣書。
1.故意說錯話
在溝通過程中,不妨故意說錯話,但話到中間又巧妙一轉。比如,如果你有求于他人,你可以在此時表示自己的歉意,“不好意思,這些話不該說的,其實,我不想讓你知道我現在的處境”,以激起對方的好奇心。在其追問之下,再假裝無奈地說出自己目前的情境,順勢提出請求,那樣,對方會樂意幫助你的。
2.設下“陷阱”
依然是以求助為例,有時候,對方可能根本不知道你有求助的意思,所以,你要巧妙設下“陷阱”,通過自己的語言或行為透露給對方“我有可能出事了”,這樣他反而會主動問你“出了什么事”,“需要幫忙嗎”。
3.設懸念
如果對方主動問你“出了什么事情”,你可以設計懸念,“我也不知道怎么說……還是不要跟你說好了”,“其實都是小事,你還是不要知道好了”,點燃對方幫助的欲望,這樣對方就會繼續追問,迫切地想了解你的情況,甚至主動提出給予你幫助。
可見,我們在溝通中,如果能在說話時巧妙留三分,恰到好處地留下“懸念”,往往會使對方在回旋推進的言論中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繼而激發對方無窮的興味,有效地影響對方的心理,最后一步步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