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心理:互利互惠,一舉兩得
生活中,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jīng)歷:大家一起排隊坐公交車,如果都爭相上車,誰也不讓誰,最終結果只能是所有人都堵在車門口;而如果每個人都遵守前后秩序,一個個排隊上車,那么,不僅所有人都能坐上車,還為大家節(jié)省了時間。同樣,在人與人的溝通中,也是如此,尤其在涉及利益的時候,一些人始終不肯讓步,甚至與朋友爭論到不可開交的地步,最終,他“獲勝”了。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他還是失敗了,因為從社交的角度看,那種置朋友利益于不顧的所謂“勝利者”,最終將不會獲得任何人的信任與好感,將成為社交場中的“棄兒”。所以,勝利與失敗并不是溝通最好的結果,最好的結果是雙贏,正如一句廣告詞所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生活中,我們常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也素來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美好傳統(tǒng)。人際關系,也正是在這種你來我往中增進的。而實際上,這樣的心理是有依據(jù)的,這就是人際交往中的“互惠心理”。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也要遵循互惠心理,引導對方達到雙贏的溝通結果,這樣,就能得到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小崔研究生畢業(yè)后,就被一家中外合資的大型企業(yè)錄用。因為能力突出,學歷較高,很快,小崔就當上了外貿(mào)部主管,這在這家公司可謂是平步青云。
剛上任不到幾天,小崔就發(fā)現(xiàn)自己碰上一位對她偏見頗深的下屬。這位下屬是一位將近四十歲的女人,工作能力還可以,也很勤快,但是,也不知道為什么,她在公司待了四年,仍未獲得一官半職,因此對年輕有為、初來乍到的小崔存在偏見。
心存偏見倒沒什么,關鍵是,這位下屬總是無事生非、找小崔的茬兒,還常常撒播謠言敗壞小崔的名譽。小崔雖然升職升得快,但并不是那種會耍心機的女孩子,因此只好一躲再躲,希望更高一級的科長能看出個中端倪,結果等了三個月,還是等不來一句公道話。一氣之下,小崔就遞了辭呈,經(jīng)理先生沒有竭力挽留小崔,只是告訴她自己處世多年得出的一條經(jīng)驗:逃避不是辦法,雙贏可以解決問題。
后來,小崔收回了自己的辭呈。一次,在一個項目中,小崔希望這個下屬能和自己合作,可很明顯,對方不怎么愿意,于是,小崔主動示好:“張姐,我們都是為了公司的利益著想,我知道您的能力強卻沒有得到重用,那么,為什么不嘗試著找出原因呢?”這位員工很聰明,明白了小崔要給她升職,很快就對小崔改變了態(tài)度。
小崔在經(jīng)經(jīng)理點撥后,開始改變一味忍讓的態(tài)度,而是引導那位下屬向著彼此都能接受的雙贏方向思考,用給下屬升職為自己贏來了與下屬之間的好關系,可謂是聰明之舉。
的確,社會總是會有競爭,人與人之間也總會有利益的不平衡,關鍵在于我們抱什么樣的態(tài)度。只要抱著“我好,你好”的雙贏態(tài)度,按照這個原則去與人溝通,就會獲得最理想的結果。
那么,在溝通中,我們該怎樣運用互惠心理呢?
1.找出雙方利益的平衡點
這個利益點,就是雙方交流的中心,也是能成功打動對方的前提。當然,這需要你作出讓步,才能達成共識,一味地堅持,只會爭個面紅耳赤。其次,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要記住,這次的“妥協(xié)”和“退讓”只是為贏得信任和下一次的合作作彩排而已。
2.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
一位成功的推銷員這樣說道:“當我不去追求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而是去幫助別人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東西時,我在經(jīng)濟上就會獲得更多的成功,而在生活中也會有更多的樂趣。”的確,無論是從事推銷工作還是參加社交活動,這是強化心理感受、獲得心理認同感的重要方面。
3.學會邏輯演繹,讓對方接受“利益點”的變化
人是趨利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基本上是一種利益交換的過程。這種交換不僅可以指物質(zhì)上的,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如贊美、聲望等,有時候,這更能使對方獲得心理上的補償。
因此,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必須學會運用心理技巧來引導對方的想法,以利益為核心,經(jīng)過層層推進,讓對方考慮到利益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