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的情商高,就是口才好會做事
- 鄭斌
- 1425字
- 2019-08-23 19:14:25
說話不要精明外露
有人說,一個人太精明就像花朵非要長出尖刺,無端惹人厭煩。懂得不露鋒芒,適時裝裝傻,嬌憨一些的人才會更受歡迎。一個人領會了大智若愚的神韻,說話就不會咄咄逼人。懂得巧妙地替人遮羞、自嘲或者幽默地反唇相譏,看似癡愚遲鈍,實則更貼合人心,而且不會授人以柄,這樣更能彰顯一個智者的智慧和幽默。
那么,該怎樣“裝傻”來避免尷尬的局面,維護自己的尊嚴、他人的面子,而且不會讓人覺得咄咄逼人呢?
宋高宗時,有個御廚將沒煮熟的餛飩呈給了皇帝,結果被下了大獄。不久,宴會上有雜戲演員演相聲,互問對方的生辰,一個說“甲子生”,一個回“丙子生”,這時丞相大人站起來說“這兩個人都應該下大獄”?;实蹎枮槭裁?,丞相不緊不慢回道:“甲子、餅子都是生的,不應該與餛飩沒煮熟同罪嗎?”皇帝大笑,于是釋放了先前的御廚。對于對方荒謬的邏輯、結論或無理要求,不妨作出更夸張或更荒謬的假設,從而達到反駁對方的目的。
應對別人有深意的挑釁時,不妨只從對方話語的表面作答,不理對方話中的其他含義,這樣反而能夠出奇制勝,避免雙方陷人更糟糕的境地。比如,蘇聯衛國戰爭初期,一些馳騁疆場的老將對于年輕的軍事家看不慣,不禁語出譏諷:“為什么派你跟我們一起去?是想來教育、監督我們這些老頭子吧?白費勁!你們在桌子下跑的時候,我們已經率領著成師的部隊在打仗了。別自以為了不起,革命開始的時候,你才幾歲?”
不料年輕的將領老老實實地答道:“那時候,剛滿10歲?!边@一回答,讓人生出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憤怒自然無法發泄,從而保證了雙方的和諧。
受辱之時裝“憨相”,大象無形,有時反而是最聰明的應對之策。曾有個女孩子因為自作主張弓丨起了女上司的不滿:“你以為你是誰?你算老幾?”女孩慈慈地笑答“我在家行二”,引得同事大笑不已,上司哭笑不得,一場風波終于止息。
當對方的問題或話語不善,故意貶低或嘲諷自己的時候,可以故意偏離邏輯規則,不直接回答對方的提問,而在形式上響應對方語言,通過錯位造就幽默效果,維護自己的尊嚴。比如,在某次聯合國會議休息期間,某發達國家外交官問一位非洲國家大使:“貴國的死亡率一定不低吧?”對方巧妙地答道:“跟貴國一樣,每人一次。”
答非所問講究的是抓住表面某種形式上的聯系,不留痕跡地避開實質層面上的回答,中斷對話邏輯上的連續性,從而跳出被動的局面。
比如,某些人不想泄露自己的隱私,往往會答“你說呢?”“和你薪水一樣多”之類。明星在隱私問題上的回答也往往會用“我們會用很好的朋友”之類既模棱兩可又避開實質性問題的方法,不尖銳,也不遮遮掩掩,讓人無可挑剔,卻又什么都沒說,這才是高明的裝傻手段。
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應對方式,運用得好可以達到打破窘迫局面、化干戈為玉帛的目的。在某次失誤以后,憤怒的上司把下屬們聚在一起,責問:“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出在誰身上?”這個時候,洗清自己未免有爭功倭過之嫌;而把錯誤攬到自己身上,無疑會受到更多責難。某個女下屬沉默了一下,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直接說:“這個錯誤不大,我可以修改一下,說不定會有不同的效果。”顯然,比起追究責任來,怎樣彌補過失、繼續下去更重要,于是幾個下屬都輕松過關了,她也受到了同事們的尊敬和感激。
“裝傻”是一門藝術,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它達到緩和氣氛、變換話題或者反唇相譏的目的,讓人覺得你聰明而不尖銳,精明而不刻薄,這才是最好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