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被誤讀的長城

千古長城的部分真實被歷史歲月無情塵封,長城進入我們的視線,就帶著延續了兩千多年的誤讀,包括它的某些本來面目和基本功能。拭去歷史的塵埃,長城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古老、復雜。其實,長城的稱謂并不是起自秦朝,而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而最早的長城就是長堤和壕塹。直至戰國時,因為遍及全國的諸侯紛爭,這些原本是治理水患的堤防和壕塹,因為其特殊的地形地勢,被發現在戰爭中可以起到獨特的防御作用,這個發現成為長城修建史上的“拐點”,堤防被賦予了雙重功能:抵御水患和兵侵。后來在秦漢以后,才成為純粹意義上的軍事防御工事。

今天的中國人不知道長城的大概絕少,但真正了解長城的卻并不多。

現代學者葛劍雄在其著作《統一與分裂》中曾這樣寫道:“今天的中國人不知道長城的大概絕少,但真正了解長城的卻并不多?!?

山海關有座孟姜女廟,據說孟姜女尋夫到此,哭倒了秦始皇筑的長城。而在北京北面的長城又有不少古跡同北宋的楊家將掛上了鉤。而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明長城往往被人糊里糊涂地加到秦始皇頭上;無數游客會站在八達嶺上贊嘆這“二千年的奇跡”。但是許多人不會知道,因為實際上秦長城在山海關以北二三百里,孟姜女在山海關不僅哭不倒長城,就連長城的影子都不會看到。北宋末年以前的軍隊最遠只到達今天北京的南郊,像楊家將這樣的正規軍絕對不可能越過遼國的南京幽州城而活動在它的北面。山海關至嘉峪關間的長城筑于明朝,與秦始皇毫不相干。八達嶺一段長城至多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也不會找到二千多年前的影子。

人們最熟悉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是最有誤導性的。

傳說,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她的丈夫范杞梁在新婚三天后就被抓壯丁修長城了。據傳說,孟姜女跨過萬水千山為丈夫送寒衣,當來到修長城的工地時,聽說丈夫已經累死,頓時悲痛欲絕,一連三天三夜,將一段長城哭倒。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墻,從這里路過。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墻,立刻暴跳如雷??墒钱斔灰娒辖贻p漂亮,眉清目秀時,就想納她為妃。孟姜女假意答應了秦始皇的要求,但提出三個條件:要給范喜良修廟、造墳,由始皇親自祭拜。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范喜良立碑、修墳、建廟、發喪。等秦始皇祭拜之后,孟姜女趁人不備投水而死了。后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姜女廟)。千百年來,孟姜女哭長城的詩文、戲曲、傳說、唱本廣泛流傳,給長城古關增添了悲壯色彩。

孟姜女廟,又叫貞女祠。它坐落在山海關古戰場歡喜嶺以東的鳳凰山。相傳原廟始建于宋,明代重修。前面有108級石階。廟內主殿上供有披青掛素的孟姜女和兩女童彩塑。

這是“孟姜女哭長城”眾多版本之一。在這個傳說里,長城成為統治者暴政的象征。可事實上,據有關專家考證,最初的孟姜女故事與長城無關。最早的孟姜女的故事可以上溯在《左傳》?!蹲髠鳌肤斚骞辏ü?49年),齊莊公攻打莒國,派杞粱、華周作先鋒,杞粱戰死。杞粱的妻子是一個知禮知節的女子,齊莊公在郊外就想吊唁,被她拒絕了,她說:“如果杞粱有罪,那就不必吊唁他;如果他沒有罪,他還有家啊,我不應該在郊外接受你的吊唁?!饼R莊公聽了她的話,覺得有理,便到杞粱的家中吊唁?!蹲髠鳌酚浭鲞@個故事是想褒揚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至于她為什么到郊外去,是不是去迎接她丈夫的靈柩,以及她有多么悲傷,這在《左傳》上一點也看不出來。

過了二百年,到戰國中期的時候,出現了一篇叫《檀弓》的文章。《檀弓》上記載了蕢尚在路上接受吊唁的故事。曾對此點評到:“蕢尚不如杞粱之妻之知禮也!曾子的記述與《左傳》并沒有什么出入,只增加了一些感情的色彩。戰國的時候,齊國人都善唱哭調。據說有一個叫韓娥的女子來到齊國境內,干糧已經吃完,她在雍門這個地方賣歌換食,人走之后其哀婉的歌聲仍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于是雍門之人都學韓娥,喜歡唱哀歌。直到現在,齊國故地的秦腔還保留有‘哭頭’的唱法,凄清高厲,聲隨淚下,可能就是受了過去傳統的影響?!笨梢姡蹲髠鳌飞蠜]有哭聲的杞粱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后世關于杞粱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發出來的。

杞粱之妻善于哀哭,這在漢代十分明了。西漢文景時一個叫枚乘的人在一首詩中寫到:一個路人聽著高樓上的弦歌聲而凝想道:“哪一位能唱出這樣悲傷慷慨的歌呢?恐怕是杞粱之妻吧!”(“誰能為此曲,無乃杞粱妻”)杞粱之妻的這個故事,在戰國以前是不受郊吊,在西漢以前就以悲歌哀哭為中心了。

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烈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他繼續寫到:杞粱妻沒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后成了個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后,“城為之崩”。杞粱妻埋葬了丈夫后,感嘆到自己上無父、中無夫、下無子可以依靠,于是“赴淄水而死”。很顯然,劉向后補的這一部分來自于當時的傳說,他筆下的杞粱妻與先前《左傳》中所賞識的杞粱妻簡直不是同一個人。一個知禮的女子怎么可能如此地縱情任欲,跑到城下去哭了整整十天,以至城崩身死呢?這種崩城和投水的情節是沒有受過禮法熏陶的人們創造出來的,更接近一般老百姓的審美情趣。哀哭導致崩城,進而悲極自盡,杞粱妻的悲涼處境被描繪到了極點,可謂曠古之哀了!

東漢末年的大學問家蔡邕有推原琴曲的本事,著有《琴操》一書。這本書記載了“杞粱妻嘆”的故事:杞粱戰死之后,其妻感到自己無所依托,十分孤苦,于是“援琴而鼓”,曲終遂自投淄水而死。蔡邕筆下的杞粱妻夫死之后不哭,反倒學莊子鼓琴而歌,顯得十分飄逸。相比之下,《烈女傳》里的杞粱妻就太過費力些。

自東漢到六朝末,杞粱妻的故事始終以“崩城”為中心,沒有什么改變。在這400年里,人們比較關心的是她到底崩的哪一座城?!豆沤褡ⅰ氛f是杞都城,《水經注》說是莒城。不過,無論是哪一個城都在中國的中部,在齊國的附近,而杞粱夫婦也始終是春秋時代的人,齊國的臣民。只是在三國的時候,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梁,山為之崩”;《精微篇》中說“杞妻哭死夫,梁山為之傾”?!氨莱恰弊兂闪恕氨郎健?,這和春秋時梁山地震的事件有很大關系,而杞粱因為名梁,于是和梁山搭上了關系,這就和他因為姓杞而被認定其妻哭倒的是杞都城如出一轍。

杞粱妻的故事真正變成孟姜女的傳說,開端于唐代。中唐以前有一本叫《同賢記》的書,說燕人杞良為避秦始皇筑長城之役,逃入孟超家的后花園,孟超的女兒仲姿正在池中沐浴,抬頭看見了他,請求做他的妻子。杞良推辭,仲姿說:“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就告訴父親要嫁他。夫妻禮畢,杞良回作所,主典怒其逃走,將其殺死筑在城內。仲姿得知之后,往向城哭,哭到了城墻。城倒之后,死人白骨交橫一處,不能辨識,于是仲姿刺指血滴白骨,說:“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用這個方法,仲姿尋出杞良骨骸,將其埋葬。巴黎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寫本中,有一首大約出現在晚唐到五代之際的小唱,直接把杞粱之妻稱為孟姜女,說她“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粱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杞粱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墻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墻之內的死尸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

杞粱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系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而在宋元明清幾代,故事日漸豐滿,各地的口口相傳,甚至加入了更多的幻想成分和傳奇色彩。故事豐滿了,可是歷史完全改變了模樣,長城也受到了誤讀。側面來講這個傳說的演變過程反映了人們對長城認知及長城觀念的一個變化過程。

其實,這個傳說的根本意義在于它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的同情,反映了人們對秦朝暴政的不滿,而修長城只是一個背景而已。至此,我們知道了長城的另一個真相。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明長城的歷史僅短短幾百年,而戰國時期的孟姜女是哭不倒山海關附近的幾百里長城的。因為,那時,本無長城可倒!看來,幾千年的歷史就埋下了誤讀的種子,但真相終究是真相,也終會水落石出,影響真相浮出水面的,只不過是時間的而已。

精彩鏈接:

長城的稱謂最早始自何時

最早的長城稱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明朝張岱認為,長城稱謂是從秦朝開始的。張岱在他的作品《夜航船》里,對“長城”的稱謂做過這樣的說明:“燕始城上谷至遼東。趙始城雁門至靈州。秦始皇補筑,始名長城。北齊文宣帝復筑長城。漢武帝復筑遼東城。”按張岱的說法,長城的稱謂起自秦始皇。

但是,如果讀了《竹書紀年》的時候,發現張岱的說法也不準確,這就是長城的稱謂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了。

《竹書紀年》是在西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在汲郡古墓發現的戰國時期的魏國史官記錄撰寫的編年史。在這部書里,有這樣的記載:“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

如果按此書的說法,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就有了長城的稱謂。又如《呂氏春秋·權勛篇》有這樣的記載:“東勝齊于長城?!?

還有《左傳》、《國語》也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典籍,也都有關于長城或方城的記載。

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比秦始皇還要早些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確認,長城的稱謂并不是起自秦朝。長城的稱謂起碼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那么,我們還可以置疑的是,更久遠以前是不是就有長城的稱謂呢?也許在秦始皇燒掉的史書中,也燒掉了那些比這些資料更久遠的記載和說法。

最早的長城有多早?

長城的稱謂并不是起自秦朝,而是遠在秦之前。從以堤做防,我們可以從好多史實和史料中推斷:最早的長城就是長堤。

還曾經有過一段時間,防水和防兵兩種功能兼而有之?!吨駮o年》記載:“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薄褒R筑防以為長城?!蔽覀円虼丝梢詫﹂L城做出新的詮釋,我們從戰國往前推論,可以發現最早的“長城”修筑要更久遠,可以一直上溯到大洪水時期。

我們現在常見到的長城的圖片和介紹,多是明代長城,諸如八達嶺、山海關、司馬臺和居庸關等處長城。這些地方的長城磚墻城堞,雄偉壯觀。

人們還知道,修長城修得最有名氣的皇帝是秦始皇。萬里長城是與秦始皇的名字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萬里長城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為了北拒匈奴而修筑的防御工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先后把戰國時秦、趙、燕等諸侯國在北部邊疆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再加上新修的一部分長城,形成了東西連貫、總長度超過一萬里的中國古代巨型軍事防御體系——秦代長城?!叭f里長城”也因此而得名。

其實,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長城了。這就是戰國長城。

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出現在公元前七世紀的楚國,之后,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21年)的齊、秦、中山、韓、魏、燕等諸侯國,出于不同的目的,都先后在其境內修建了長城。

記載戰國長城的史料雖然不多,但都是信史,可信性也比較高。例如《漢書·地理志》南陽郡葉縣就對楚長城有這樣的記載:“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方城?!庇秩纭吨駮o年》對魏長城的記載:“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所筑長城于西邊?!庇秩?,《史記·趙世家》對趙長城的記載:“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筑長城?!痹偃纭吨駮o年》對齊長城的記載:“齊筑防以為長城?!?

在典籍中關于春秋戰國的長城的記載遠不止這些,更何況還有許多戰國時期的長城舊址,比如說楚長城、燕長城、趙長城等等,都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不但有了長城,且分布廣闊,也頗成規模。

通過以上的種種考究,我們毋庸懷疑了,這些典籍記載和古長城遺址的存在,都證明了戰國時期就有了長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康县| 昔阳县| 韶关市| 米林县| 宜都市| 鄄城县| 高阳县| 萨迦县| 沧州市| 定兴县| 泽州县| 叶城县| 河东区| 南乐县| 汾西县| 德格县| 田林县| 临江市| 阿图什市| 成安县| 金门县| 深州市| 化德县| 若尔盖县| 通道| 明光市| 洮南市| 吉林市| 新晃| 贵州省| 静安区| 阿尔山市| 钟山县| 襄城县| 玉龙| 万源市| 年辖:市辖区| 象州县| 鄢陵县| 黑水县| 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