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遺記(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王興芬譯注
- 1046字
- 2019-06-17 18:22:38
《拾遺記》卷一
【題解】
《拾遺記》卷一記述的是我國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他們分別是春皇庖犧、炎帝神農、軒轅黃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王嘉對三皇的描寫主要頌揚了他們在人類文明進步史上的功績。感青虹而孕,歷十二年而生,“長頭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須垂委地”的春皇庖犧引導先民“去巢穴之居,變茹腥之食”,并“絲桑為瑟,均土為塤……調和八風,以畫八卦……布至德于天下,元元之類,莫不尊焉”;炎帝神農“始教民耒耜,躬勤畎畝之事,百谷滋阜。圣德所感,無不著焉”;軒轅黃帝則考星歷,造書契、舟楫,吹玉律,正璇衡。所有這些記述,均表現出古史傳說中的三皇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所做的杰出貢獻。
作為東晉十六國時期著名的道士,王嘉《拾遺記》貫穿全書的主導思想是神仙道教思想。在“炎帝神農”條,王嘉即寫到了“食者老而不死”的九穗禾,而“軒轅黃帝”條黃帝的成仙過程更具神仙道教色彩:“薰風至,真人集,乃厭世于昆臺之上,留其冠、劍、佩、舄焉。”王嘉對古史傳說中五帝的描寫則主要以宣揚神仙道教思想為主。少昊之母皇娥與白帝之子以歌互訴相知相愛的戀愛之處窮桑,便是仙境。“顓頊”條勃鞮之國“皆衣羽毛,無翼而飛”的羽人,竄河之北餌紫桂之食的群仙;“高辛”條海中的方丈、蓬萊、瀛洲三座仙山;“唐堯”條棲于貫月查的羽人、含露以漱的群仙;“虞舜”條“圓潔如珠,服之不死,帶者身輕”的“珠塵”以及仙人方回等無不是對道教神仙思想的宣揚。
就藝術特色而言,卷一中仙人寧封的《游沙海七言頌》、皇娥與白帝之子互答的情歌以及仙人方回的《游南岳七言贊》等都是整齊的七言詩,韓終的《采藥詩》、東方朔的《寶甕銘》則分別是四言和六言,這種詩文融合、韻散相間的語言特色就是《拾遺記》辭采華麗,鋪陳夸飾特點的具體顯現。特別是“少昊”條寫皇娥與白帝之子的戀愛,瑰麗的辭藻構成了一個虛幻縹緲的仙境,二人的游漾宴戲,情歌互答,辭采艷發,更是錦上添花,把一對熱戀中的年輕人幸福愉悅的心情,寫得非常動人。皇娥與白帝之子極盡纏綿的戀情在今人看來,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內容,但卻為封建文人深惡痛絕,明代的楊慎在《丹鉛總錄》中就批評說:“首篇謂少昊母有桑中之行,尤為悖亂。”到清朝,《四庫提要》的作者則指斥王嘉的描寫“上誣古圣”,王謨的《拾遺記跋》甚至把這段描寫與王嘉的被害聯系在了一起,他說:“其甚者,至以《衛風·桑中》托始皇娥,為有淫佚之行。誣罔不道如此,其見殺于萇,非不幸也!”除此之外,卷一對曳影之劍和貫月查的描寫則反映了古代人民幻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豐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