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賽亞·伯林書信集(卷2:啟蒙歲月:1946—1960)(伯林文集)
- (英)以賽亞·伯林
- 899字
- 2019-06-21 09:18:29
幕間插曲
戰爭年代對以賽亞·伯林而言是一個分水嶺。作為牛津大學教師的生活被另外一個重要角色替代:代表英國政府在美國工作;他把關于美國民意的快訊發往國內,不僅引起權勢們的關注,也為他帶來好評和贊譽。很快,他的名望如日中天,他本人也成為華盛頓和紐約貴婦人炙手可熱卻又難以捕捉的追逐對象。戰爭結束使他得以重訪蘇聯,他在那里曾經度過了部分童年時光。訪問期間,他與備受壓迫卻依然活躍的蘇聯文學界建立了聯系。迫于戰后大學生數量增多的壓力,他不得已推遲了自己從哲學到思想史的學科轉向計劃,于1946年經海上返回英國,重續因為戰爭中斷的學術生涯。
致梅耶·夏皮羅
星期二[1946年4月9日,手稿]
[“瑪麗女王”號]冠達白星[航務有限公司]
親愛的梅耶:
為了聯系上你,在走之前見上一面,我可是鍥而不舍,費盡了周折。4月2日抵達紐約,7日一早乘船離開——這期間,我幾乎每天打你電話,但始終無人接聽。好歹我總算與埃德蒙·威爾遜一同吃了午餐,他說起他多么討厭英國人和法國人,多么喜歡俄國人和美國人。我暗暗覺得,這或許就是我那么喜歡他作品的原因吧。嚴肅正派的19世紀道德觀,情感深邃持重,從不故作高雅。舉手投足優雅大方,帶著與生俱來的傳統格調與品位。總之,我發現他是個很好的談話對象——神情害羞,嘴里咕噥著聽不太清楚的句子,音量逐漸提高——他一本正經的嚴肅模樣,起初或許會讓人覺得有點僵硬呆板,但隨后整個人便活絡起來,變得和顏悅色,并且滔滔不絕。言歸正傳。你大概幾時到歐洲,尤其是什么時候到牛津?我非常非常希望能有機會與你在牛津見上一面,而不是在紐約或倫敦。不用說,你一定會很快過來的,就為了看看這里劫后余生的人事景物。過來時,請至少提前一兩天告知我。在牛津,你可以跟我一起住,多久都行。你還可以見到弗萊迪
(瓦德漢姆學院)和其他感興趣的人。說實在話,我真的非常抱歉沒能與你好好說聲再見。我從美國得來(而不是美國留給我)的最后兩個印象是:威爾遜贊同奧登
的仇英心理,文章寫得很棒
;再有就是鮑羅廷
,那位潛伏在中國的蘇聯特工,我在莫斯科見過,他的真名是格魯申貝格。接下去至少有六個月我將無法嚴肅思考,因為眼下的我正處于可怕的知識貧乏期。
你的
以賽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