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增訂評注序
-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 (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
- 5650字
- 2019-06-11 17:31:10
特倫斯·戈登
肯尼迪總統被刺以后幾個月,數以百萬計的觀眾在電視上看披頭士表演,一位電視觀眾想要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思考問題。這支利物浦的四人樂隊以其新的節(jié)奏、歌詞和發(fā)型給觀眾帶來真正的愉悅,使許多人放棄愚蠢的連續(xù)劇《達拉斯》(Dallas),轉而收看披頭士樂隊。這個人就是馬歇爾·麥克盧漢。他覺得,這四個年輕人證實了他的判斷:媒介即訊息。那時,他即將出版《理解媒介》。他要在20世紀60年代的動蕩中賭一把,要把披頭士解釋為電子技術對人的理智與情感的影響。
《巴利特常用語錄》(Bartlett's Familiar Quotations)收錄的麥克盧漢語錄里有這么兩條:“電子技術使人相互依存的新局面以地球村的現象重新塑造世界”;“媒介即訊息”。和其他許多麥克盧漢喜歡的警語一樣,“媒介即訊息”是一個悖論。它促使我們成為訊息的內容,去思考這一雋語,并探測其深度,去做出解釋,以使之發(fā)揮作用。在這一警語里,加拿大政治經濟學家哈羅德·伊尼斯[1]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雖然這樣的影響在《理解媒介》的正文里不是很明顯,但本書的附錄《理解新媒介研究項目報告書》(Report on Project i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第513,527頁[2])已經提及伊尼斯的影響。伊尼斯認為,傳播的訊息對知識的時空傳播產生強大的影響。他強調指出,必須研究訊息的特征,以便評估訊息對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麥克盧漢抓住伊尼斯這個思想的萌芽,借以研究并重新予以界定傳播媒介;按照他的理解,媒介是人體和心靈的技術延伸,任何技術、一切技術都是媒介。本書的框架即由此而成型。
《理解媒介》問世以后,麥克盧漢不得不解釋他那著名的警語“媒介即訊息”。在公開場合,他高談闊論時的解說是“感知方式的相互影響”;私下里,他的解釋往往帶有詩意的色彩,他把技術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比喻為樹干的最新一圈年輪。他用這一類比把語言說成是人類的第一種技術,使之具有喬伊斯余音繞梁的詩意:說話—外化—外圈(utterings-outerings-outer rings)的類比就是詩意的語言。
伊尼斯和喬伊斯不太像彼此相知的室友,不太可能成為麥克盧漢論媒介著作的靈感源頭,除非我們記住:麥克盧漢的生活與工作可以比作愛倫·坡《大漩渦》(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om)里的水手/漁夫。從1946年發(fā)表《沙海罪蹤》(“Footprints in the Sands of Crime”)的文章起,麥克盧漢就反復用這個水手自救的比喻:在大漩渦里逃生的訣竅是觀察周圍的一切。在第一部專著《機器新娘》(The Mechanical Bride)的序言里,他把水手逃生的策略與自己的方法聯系在一起:“愛倫·坡筆下的水手逃生的辦法,是研究漩渦的作用并順勢而行;同樣,本書不準備去攻擊氣勢洶洶的潮流和壓力;今天,報紙、廣播、電影和廣告等機器的替身正在我們周圍制造這樣的潮流和壓力,而本書準備讓讀者置身于這個漩渦的中心,讓他鉆進去觀察事態(tài)的運行,觀察演變之中、人人卷入的情景。”
在曼尼托巴大學讀本科時,這位后來的大漩渦觀察家、媒介研究專家曾在日記里發(fā)誓不搞學問。他覺得,沒有教授的指導他也能學習,但后來他還是身不由己成了英語教授。本科畢業(yè)以后,他到劍橋大學上研究生,在那里種下了他走向媒介分析的種子。回顧在劍橋大學求學的日子,他認為,20世紀許多大學教授的主要目標可以歸納為“感知訓練”。總結他生平的目標,“感知訓練”這一表述也許再恰當不過了——無論是向本科生講授英語文學,還是向公司主管解釋他們對自己的企業(yè)知之甚少。
如果說麥克盧漢需要一種催化劑才能邁出媒介分析的決定性一步,那催化劑就是他初為人師的震撼經驗。1936年,他在威斯康星大學面對的學生只比他小五到八歲,然而他覺得自己與學生之間已然橫亙著一道鴻溝。他意識到,這可能和學習方式、理解方式有關系,他不得不進行深入的考察。調查的結果使他回頭反思在劍橋大學理查茲(I.A.Richards)等教授門下接受的感知訓練;稍后,他發(fā)現了喬伊斯和伊尼斯;然后,他回到古代和那喀索斯神話;最后,他又以前瞻的目光去研究電子技術時代的西方文化。在走向媒介分析的既定目標過程中,他也走過一些迂回曲折的岔道,比如達格伍德[3]的潦倒世界和特羅布里恩島民豐富的語言世界(見“附錄”)。
《理解媒介》在麥克盧漢的著作里享有核心的地位。該書的問世離他寫劍橋大學博士論文相距二十年,離他與兒子埃里克·麥克盧漢(Eric McLuhan)合著的《媒介定律》(Laws of Media)在他身后出版也相距二十年。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16世紀的劇作家、諷刺家和小冊子作者托馬斯·納什(Thomas Nashe)。《媒介定律》是麥克盧漢思想的最后成形。回顧他的一生我們看到,從他的博士論文到《媒介定律》有一條思想求索的路線。《理解媒介》照亮了這條路線。
《理解媒介》無法用三言兩語概括。這是麥克盧漢有意為之的寫作方式。他告訴我們,我們面對信息超載時,腦子必須要訴諸模式識別,以求理解。《理解媒介》用其風格表現了這一主張。讀者必須在思想的漩渦中捕捉思想。第一章里要捕捉的思想有電光的概念,電光是傳播媒介,但并不被人注意。為何不被人注意則要等到第五章才去解釋。他探討感知“關閉”的觀念,將其視為感知的平衡和移置,視為形象的完成(見附錄“關鍵詞”)。那喀索斯是《理解媒介》的常客,麥克盧漢用這個比喻說明,人們沒有看到媒介是人的延伸,沒有感覺到媒介(即技術)創(chuàng)造的訊息(即新環(huán)境)。他還解釋說,人對人體延伸回應的力度和速度加大,進而產生更多的延伸。查理·卓別林、喬伊斯、肖邦、巴甫洛娃、喬治·艾略特和查爾斯·博耶[4]等人被塞進一個小小的段落里。麥克盧漢的大漩渦平靜下來以后,讀者就可以自己打造一只戲水的筏子,把浮在水面上的思想“捆綁”在一起了。下文分十段介紹他的思想:
一
我們一般想到的媒介主要是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播媒介。麥克盧漢卻認為,媒介是人體和人腦的延伸:衣服是肌膚的延伸,住房是體溫調節(jié)機制的延伸,馬鐙、自行車和汽車全都是腿腳的延伸。媒介即技術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
二
媒介成雙結對,一個“包含”另一個。因此,電報包含印刷詞,印刷詞包含手寫的文字,文字又包含言語。前者包含后者,后者即是前者的訊息。
訊息是朦朧的,所以使用者看不見后者對前者的影響。由于媒介的影響很強大,所以任何訊息即通常所謂的“內容”或“信息”的沖擊力都遠不如媒介本身的沖擊力。于是他說,“媒介即訊息”。
三
并非一切媒介都成雙結對。麥克盧漢發(fā)現兩個例外。上述的例子里就有一個例外:言語包含在文字里,但言語這個媒介卻是媒介鏈條的終點。思想是非言語現象,是純粹的過程。第二個例外是電光,電光使黑暗中無法進行的活動成為可能。這些活動可以被認為是電光的“內容”,這一觀點強化了麥克盧漢推出的一條原理:任何媒介施加的最強大的影響就是改變人的關系與活動,使其形態(tài)、規(guī)模和速度發(fā)生變化。
四
媒介是我們的經驗世界變革的動因,是我們互動關系變化的動因,也是我們如何使用感知的動因——這里所謂感知是經過媒介延伸的感知。研究媒介就必須研究其影響,因為媒介持久而必然的互動使媒介的影響朦朦朧朧,妨礙我們有效使用媒介的能力。
五
麥克盧漢認為,一種新媒介通常不會置換或替代另一種媒介,而是增加其運行的復雜性。新舊媒介的相互作用模糊了媒介的效果。人類最早的技術是言語,這是文字、印刷和電報的源頭。轉化為文字以后,言語就獲得了強大的視覺偏向,在社會和文化的組織中產生影響,直至今天。
但有所得必有所失,因為文字使言語和其他感知分離。廣播的發(fā)展使言語延伸,此時,類似的損失也隨之發(fā)生,因為廣播把言語簡約為一種感知——聽覺。廣播不等于言語,因為我們只用一種感官即聽覺,但和文字一樣,它造成了一種包含言語的幻覺。
六
《機器新娘》出版時,許多人覺得麥克盧漢的觀點鞭辟入里,也有許多人斥之為大謬不然。《理解媒介》問世時,有人甚至對其基本的冷熱媒介分類持反對意見。冷熱媒介的反差建立在“清晰度”(definition)和“信息”的特殊意義上,依據的是人的感知,而不是冷熱二字原本的詞義。麥克盧漢所謂的“高清晰度”(high definition)是電視技術里的行話,其意思是界定清晰、鮮明、實在、詳細等,他借用這一行話來描繪任何清晰的視覺形式,例如,字母、數字、照片和地圖等是清晰度很高的媒介。反之,如果形式、外形和形象不清晰,那就是低清晰度的媒介。清晰度低時,我們的眼睛掃描可以看見的東西,并填漏補缺,比如,我們看速寫、卡通時就要補充缺失的信息。
麥克盧漢說媒介傳輸信息時,他指的信息不是事實或知識,而是我們的感官對媒介做出的回應。上文的幾個例子局限于視覺,但同樣的原理適用于聲覺。高清晰度的媒介提供了許多信息,對使用者的要求很少。相反,低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很少,要求使用者去填充缺失的信息。這就是冷熱媒介反差的基礎:高清媒介熱,低清媒介冷。麥克盧漢的一些例子如下表所示:
冷媒介 熱媒介
電話 廣播
言語 印刷
卡通 照片
電視 電影
討論課 講授課
討論課和講授課的反差說明,熱媒介的參與度低,冷媒介的參與度高。其他的例子提醒我們注意,和“清晰度”及“信息”一樣,麥克盧漢所謂的參與主要不是指思想的卷入,而是指媒介調動我們感知的方式。
七
討論那喀索斯神話時,麥克盧漢指出常見的錯誤:人們說那喀索斯自戀。實際上,那喀索斯并不是因為看到自己的形象而導致毀滅。他是被技術的麻木效應毀了,同理,媒介使用者也因為麻木而陷入昏迷。技術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新環(huán)境引起痛苦,人體的神經系統就“關閉”,以阻塞痛苦。那喀索斯的名字就來自希臘詞narcosis,意即麻木。
那喀索斯的故事包含的寓意是:人迷戀人體的延伸。它還顯示另一個寓意:人的延伸和麥克盧漢所謂的“截除”(amputation)分不開。比如,輪子使人的腿腳延伸,減輕其載荷負擔的壓力,但又使被延伸的腿腳和軀干分離,從而對人構成新的壓力。蹬自行車、在高速公路上飆車時,人只用上了腿腳的一個專用功能,腿腳基本的走路功能反而被剝奪了。媒介延伸人體,賦予它力量,卻癱瘓了被延伸的肢體。
在這個意義上,技術既延伸人體,又“截除”人體。增益變成了截除。于是,中樞神經系統就阻塞感知,借此回應“截除”造成的壓力和迷亂。
麥克盧漢考察希臘神話里的卡德摩斯王[5],發(fā)現了媒介威力的另一個教益。卡德摩斯王種下的是龍牙,收獲的是一支軍隊。此外,卡德摩斯王還把拼音字母從腓尼基引進希臘。可見,神話里的龍牙可能代表古老的象形文字,而威力更大的拼音字母就來自這種象形文字(見“關鍵詞”)。
八
除了那喀索斯神話的啟示之外,麥克盧漢還發(fā)現了機械技術過渡到電子技術產生的兩種互相對立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活動無情地加速,產生了與舊秩序相聯系的擴張模式,同時又產生了新秩序的收縮力,兩種力量互相沖突。(人口或知識的)爆炸逆轉為內爆,因為電子技術產生了地球村,在這個地球村里,知識必須要整合為一體,而不是分割為彼此隔絕的專門化地盤。
麥克盧漢舉例說明了過熱媒介和過度延伸的文化,說明了由此而產生的逆轉。過度延伸的道路把城市轉化為公路,又把公路轉化為城市。19世紀的工業(yè)革命強調的是工作場所的分割程序,于是,商業(yè)世界和社會都有了新的重點,那就是統一的和整合性的組織形式(公司、壟斷、俱樂部和社團)。至于20世紀,麥克盧漢認為,貝克特《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的典型主題是電子時代開啟的創(chuàng)造性潛力所具有的破壞性。(麥克盧漢晚期提出了媒介整合一體的定律,在這些定律里,媒介逆轉是核心的主題。)
九
麥克盧漢的分析聚焦在一切社會文化領域里的媒介影響上,不過他的出發(fā)點總是個人,因為他把媒介界定為人體的技術延伸。因此,在表述自己的探索和結論時,他常常借用感知比率(即我們對幾種感知的相對關系所依靠的程度),還借用修正這一比率所產生的結果。這就涉及心理的一維。比如,字母表的發(fā)明強化了交流過程的視覺,于是,視覺比聽覺優(yōu)先,語言和交流帶來的影響就重塑了社會的空間觀念。
麥克盧漢強調了感知比率及其修正所造成的影響:在非洲,廣播這種熱媒介的引進扭曲了口語文化的感知平衡,必然產生迷失方向的效應,并重新點燃部落間的戰(zhàn)爭;牙醫(yī)讓病人戴上耳機,耳機用噪聲轟擊病人以阻擋牙鉆引起的疼痛;在好萊塢,無聲電影配音以后就減少并最終消除了模仿動作的作用,于是,表演里的觸覺和動感就消失殆盡了。
這些例子涉及五種感官的關系,我們可以按照自我感覺中感官分割的程度來給它們排序。視覺排第一,因為眼睛是高度特化的器官。聽覺排第二,其余的排序依次是觸覺、嗅覺和味覺,它們的特化程度逐一遞減。眼睛的視覺強大,接收刺激的距離很遠;相比而言,舌頭只能分辨甜、酸、苦、咸,必須與提供刺激的食物直接接觸。
十
一旦西方文化連同它的拼音文字文化移植到無文字的口語文化,就會撕裂其部落組織,產生媒介雜交的典型例子,實現其強大的轉化效應(見第五章)。與此同時,電力轉化了西方文化,使其視覺的、特化的和分割的取向脫位,并偏向口語模式和部落模式。麥克盧漢思考這些變化的終極結果——原子彈的核裂變和氫彈的核聚變,他一直借用劇變能量的類比來表述自己的觀點。文化的雜交是麥克盧漢最關注的問題,不過,他還提供了其他的例子,比如電光;電光重構現存的社會文化組織模式,它解放了社會文化組織,使之不必依賴日光。
麥克盧漢強調指出,作為人體延伸的媒介改變人體的感知比率,而且媒介結合時,媒介之間的新比率也隨之產生。廣播的來臨改變了新聞報道的方式,于是,有聲電影表現形象的方式也隨之改變。隨后到來的電視又使廣播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媒介結合時,其形式和用途都發(fā)生了變化。此時,受到影響的人的活動也在規(guī)模、速度和強度上隨之變化。同理,圍繞媒介及其使用者的環(huán)境也隨之變化。氣墊船是船舶和飛機的雜交。如此,它不僅消除了起平衡作用的機翼和龍骨,而且,機場和碼頭連接的環(huán)境也沒有必要了。
寫這本書時,麥克盧漢并不知道肌膚電反射技術、終端網點控制器和蘋果公司的掌上電腦等技術。他甚至不能想象指紋鼠標(biomouse)為何物。但他指出了理解這一切新技術的道路:不是理解新技術本身,而是理解新技術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舊技術的關系,尤其理解新技術與我們的關系——與我們的身體、感官和心理平衡的關系。1964年出版《理解媒介》時,他感到不安的是,人類正戴著19世紀的感知鐐銬,跌跌撞撞地走向21世紀。倘若他地下有知,他今天同樣會感到不安。他會繼續(xù)挑戰(zhàn)讀者,在每一頁的字里行間,他都會鼓勵讀者擺脫舊感知的鐐銬。
2003年于哈利法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