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變異的各種原因
當我們對古老的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的同一變種個體或亞變種個體進行觀察時,最能吸引我們的就是它們彼此之間的差異,一般都比自然狀況下的任何物種或變種的個體之間的差異要大得多。栽培植物和家養動物因為生活在極度不同的氣候環境中,二者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當我們對它們之間的差異進行思考時,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即這種巨大的變異性純粹是因為家養生物的生活條件與那些生活在自然環境下的親種的生活條件不同而造成的。在這里,我想到了安德魯·奈特發表的一些觀點,他的觀點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他認為,這種變異性與食物過剩有著部分的關系。事實似乎很明顯,生物必須在新的生活條件下繁衍數代后,才能引發數量可觀的變異。一旦生物的組織機構開始變異,在一般情況下,它們之后的許多代將繼續變異。還沒有出現過一種變異生物因受到培育而停止變異的記載。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例如小麥,至今還常常產生出新變種;最古老的家養動物,至今還能迅速地改進或變異。
在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之后,我所能作的判斷是:很明顯,生活條件的兩種方式對物種發生了作用,一種是直接的,它作用于整個物種的構造或其中一部分;另一種方式是間接的,它只作用于物種的生殖系統。對于直接作用,在各種情形下,我們都必須牢記最近魏斯曼教授所提出的觀點,以及我在《家養狀況下的變異》中作出的判斷。一方面,在不相似的條件下,物種時常可能發生幾乎相似的變異;另一方面,在幾乎一致的條件下卻能發生不相似的變異。這些影響,對于后代要么是確定的,要么是不確定的。如果某類個體在幾個世代中一直生長在某些條件下,這類個體的幾乎所有后代都會按照同樣的方式發生變異,那么,這種影響就可以被認為是確定的。但要對這樣一個在確定程度下誘發出來的變化范圍下任何結論卻困難至極。然而對它們的許多細微變化卻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動物增加的數量取決于食物的數量,動物的顏色取決于食物的特殊性質和日光,而皮毛的厚度則可能取決于氣候。對于我所觀察到的雞羽毛的每一次變異,其中必然存在某種有效的原因。在經歷許多代后,如果相同的原因依舊作用在許多個體上,那么,也許所有個體都會按同樣的方式進行變異。我們只需將少量制造樹癭的昆蟲的毒液注射到植物體內,就會產生復雜而異常的樹癭。這一事實說明:如果植物樹液的性質發生了化學變化,便會產生讓人驚奇不已的改變。

小麥 攝影當代
根據達爾文的觀點,生物的進化與變異將會一直遺傳下去,所以才會有物種的不斷改善,當然這種改善最多地體現在物種基因的改良上,比如小麥這個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至今仍然能夠進化出新的品種。

顏色各異的郁金香雷杜德水彩畫
郁金香,原產于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細亞地區。由于氣候原因,形成了郁金香耐寒不耐熱的特性,其種球必須經過一定的低溫階段才能開花,花期通常為每年3~4月。目前,郁金香主要通過人工雜交增加染色體組而增加不同的物種,其品種已超過8000余種。
將不確定的變異性與確定的變異性進行比較,常常會使最普通結果的條件發生變化。同時,在家養物種的形成上,這種變化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無數的微小特征中,我們看到了不確定的變異性,這些微小特征使同一物種內的每個個體得以區別,我們不能認為這些特征是由親代或更遠代的祖先遺傳下來的。在同一果實內的幼體,以及從同一棵草所生長出來的幼苗,彼此之間也會時常出現巨大的差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同一個地方,在用非常相似的食物飼養的數百萬個體中,都常常會出現我們稱做畸形的、非常明顯的構造差異,但是畸形和比較微小的變異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分界線。無論這些變化是多么微細或者多么顯著,所有這些構造上的變化都會出現于生活在一起的許多個體中,這些變化都可以被認為是在生活條件作用下每一個體所受到的不確定效果。不同的人因寒冷而產生不同的反應,由于這些人身體狀況或體質的不同,要么會咳嗽,要么會感冒,要么得風濕病,要么得一些器官的炎癥。
至于對物種的生殖系統所起的間接作用,由于外界條件的改變,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出導致變異產生的原因:第一,因為生殖系統對于一切外界條件的變化都極為敏感;第二,正如開洛魯德等所說的那樣,是因為不同物種雜交所產生的變異與植物和動物被栽培和飼養在一個新的環境下所產生的變異是相似的。許多事實也明確地向我們展示了,對于周圍環境中所發生的極輕微的變化,生殖系統都會表現出顯著的敏感性。沒有什么能比馴服一只動物更容易了,同時也幾乎沒有什么能比讓一只被圈養的動物自由地繁殖更困難的了,甚至在許多事例中,既有雄性個體又有雌性個體,但要自由地繁殖也非常困難。有大量的動物,雖然在自己的本土沒有受到封閉的圈養,但卻仍然無法繁殖!這一情況被籠統地歸結于物種的本能受到了損害,但仍然有大量的栽培植物在為生存而作最后一次掙扎,雖然它們的種子或很罕見,或早已滅絕!
在極少數的事例中,我們發現一些非常不重要的變化,比如在某些物種生長的特殊時期,少量的水就可以決定植物是否能留下自己的種子。盡管我已經搜集到了與這一奇怪課題相關的細節,可我在此卻不能對這些豐富的細節進行討論。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展示一下這些法則是如何在封閉環境下決定動物的繁殖的,我只談談食肉動物——甚至是來自熱帶的食肉動物。這些食肉動物在英國本土封閉的環境之下自由地繁殖,但躑行動物——即熊類家族除外。然而,肉食性鳥類幾乎沒有例外,它們很難產下受過精的蛋。由于大部分不育雜交植物的繁殖條件都驚人的相同,因此,許多外來植物的花粉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一方面,雖然我們常常看到被馴化的動物和植物非常虛弱而且多病,但它們卻非常自由地在封閉的環境下繁殖著;另一方面,雖然我們看到來自自然狀態下的個體的崽能被完美地馴化,而且身體健康、壽命長(在這方面我能給出大量的例子),但它們的生殖系統卻被那些能破壞生殖系統運作且未被察覺的原因嚴重影響著。在封閉狀態下,當生殖系統不能正常運作,而且產生的后代既不完全像它們的父母也不像變種時,對此,我們不必表示驚訝。再補充一下,由于某些生物體在大部分不自然的條件下能非常自由地繁殖(比如將兔子和貂放在籠子里),這表明,這些生物的繁殖系統并沒有因封閉而受到影響。這樣看來,一些動物和植物是經受得住家養或栽培的,而且它們的變異非常輕微,甚至幾乎沒有在自然環境下的變異多。
一些博物學者認為,一切變異都同有性生殖的作用相關,這種說法肯定是錯誤的。我在另一著作中,曾為被園藝家稱做“芽變植物”的東西作了一個長表。這種植物會突然生出一個芽,與同株的其他芽不同,這個芽具有新的甚至是明顯不同于其他芽的性狀,它們可以稱為芽的變異,可用嫁接法來繁殖,有時候也可用種子來繁殖。在自然狀況下,“芽變”很少發生,但在栽培狀況下卻并不那么罕見。既然在相同條件下的同一株樹上,能從多年來生長出來的數千個芽中突然出現一個具有新性狀的芽,而且,既然不同條件、不同樹上的芽有時也會產生幾乎相同的變種;那么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決定每一變異的特殊類型上,生活條件的直接作用在與生殖、生長、遺傳法則的比較中,顯得是多么的不重要。

野生孟加拉虎 攝影當代
科學家通過化石分析,認為虎發源于亞洲東部。孟加拉虎是現存數量最多的虎的一個亞種,主要生活在孟加拉國和印度,野生孟加拉虎主要在夜間捕食,以白斑鹿、印度黑羚和印度野牛為主食,肉食性使其成為食物鏈的最高端,對生存環境有很大的控制調節作用。

馴養虎 攝影
虎為食肉目,貓科。它是亞洲特有的動物,屬于世界珍稀動物。虎其實只有一個種,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都是它的亞種。圖為世界瀕危動物東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