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紫砂壺名家
古代紫砂壺名家
紫砂壺在其發展歷程中,歷經沉浮,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一種手藝并沒有失傳,代代傳承了下來,而且在不同時期都得到了進步和發展。這些都得益于眾多紫砂壺藝人和傳承者的繼承與發展,開拓與創新。以下我們來了解幾位有代表性的古代紫砂壺名家,通過他們,紫砂壺的發展脈絡也可見一斑。
金沙寺僧(生卒年不詳)
金沙寺位于江蘇宜興湖滏鎮,相傳明朝時,金沙寺有一位制陶名手。史料中沒有記載他的名字,后人稱其為金沙寺僧。據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創始篇》記載:“金沙寺僧逸其名,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蓋者,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目前,對于金沙寺僧的確切年代,已經難以考證了,不過可以推斷出,金沙寺僧的出現,比供春壺來更早一些。
供春(約1506~1566)
明代正德、嘉靖時期,供春(龔春)成為第一個有姓名記載的紫砂壺作者。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中有如下記載:“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所以當初最早的紫砂壺,也被稱為供春壺。
對于供春壺,當時備受稱道:“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現在已經找不到供春壺的原型,只有供春壺的仿品存世。古代制作紫砂壺的能工巧手不少,其中供春與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稱為萬歷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趙梁(生卒年不詳)
趙梁是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宜興制壺藝人。趙梁所制茗壺以古拙樸實見長,多提梁式。相傳,這種提梁式的制壺方式,發源自趙梁。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中有記載:“趙梁,多提梁式,亦有傳為名良者。”后世對趙梁的紫砂壺作品評價也非常高,民國李景康、張虹在《陽羨砂壺圖考·創始》中說道:“陽羨壺之作提梁式者,或以趙梁為鼻祖。后之提梁式有硬耳、軟耳兩種。其制作精美者,硬耳多見,軟耳較罕也。”趙梁與董翰、袁錫、時朋,并稱紫砂“四名家”。
李養心(1522~1619)
李養心為明代嘉靖、萬歷間宜興的一位制壺高手。擅作小圓式壺,世稱“名玩”。以“小圓壺李四老官”得名。李養心的作品,樸實中又有一種華麗的美感。代表作品有:“菊花八瓣壺”,制作于明朝萬歷年間,目前收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館內。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中說道:“李茂林,行四,名養心。制小圓式,研在樸致中,允屬名玩。自此以往,壺乃另作瓦囊,閉入陶穴,故前此名壺,不免沾缸壇油淚。”
時大彬(1573~1648)
時大彬,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時大彬出生于一個紫砂家庭。父親是前文所提的著名紫砂“四大家”之一的時朋。從小對紫砂壺制作的耳濡目染,使得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十分了解,加上自己的不斷創新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拍打泥片和鑲接,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

時大彬制于壬子秋日
時大彬制作的壺式多樣,有提梁壺、六方壺、僧帽壺、菱花壺、印包壺、書扁壺、半瓜水盂等。在制壺技藝方面,時大彬在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設計以及屬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明許次紓《茶疏》中有記載:“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的作品很受歡迎,現存的十六七件珍品,被香港等地各公私機構和藏家收藏。
陳鳴遠(生卒年不詳)
清朝初期,涌現出一批紫砂壺制作能手,陳鳴遠、惠孟臣等都很具有代表性。陳鳴遠擅于將生活中的物品巧妙地融入紫砂壺中,在紫砂壺的工藝制作上,重視精雕細刻,巧妙進行堆花積泥,從整體上看,其制作的紫砂壺的造型更加生動活潑、形象逼真。與楊彭年的合作,堪稱典范,為世人所稱道。
陳曼生(1768~1822)

井欄式壺 陳曼生監制
陳曼生生于清代乾隆年間,名鴻壽,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一帶)人。陳曼生不但是紫砂壺工藝大師,在詩書文畫方面也都有造詣,在書法方面尤其見長,官任淮安同知。陳曼生擅長辨別砂質,創制砂壺新樣。陳曼生及其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等,在紫砂壺底部題銘書刻,世稱“曼生壺”。
陳曼生開創了紫砂茗壺與詩、書、畫、印等藝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制壺風氣,一直流傳至今,對當下的紫砂壺工藝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楊彭年(1796~1850)
楊彭年,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他不但是一位紫砂壺工藝大師,還將文人與藝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是著名的紫砂女藝人楊鳳年的哥哥。楊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壺具有鮮明的特點。在色澤上,楊彭年制作的壺呈現出晶瑩的玉色,氣韻溫雅。在造型方面,楊彭年所制作的壺,渾樸玲瓏,具天然之趣,備受大家喜愛,藝林視為珍品,現有“鐘式壺”藏于上海博物館。

井欄式錫包壺 楊彭年制
楊彭年是貫徹全手工制作紫砂壺的藝人之一。善銘刻、工隸書,在楊彭年所制的紫砂壺中,可以看到他追求金石味的工藝特點。他還與當時名人雅士陳曼生合作鐫刻書畫,技藝成熟,至善盡美。楊彭年的作品,世稱“彭年壺”“彭年曼生壺”,對后世影響頗大。

竹段壺 楊彭年妹妹楊鳳年制
近代紫砂壺名家
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前,雖然我們國家的經濟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戰亂不斷。但是紫砂行業還是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諸多紫砂大師層出不窮,以自己精湛的藝術造詣,獨具匠心的藝術創作,留下了諸多聞名于世的紫砂壺。清道光年間到民國時期的黃玉麟,民國時期的范林源等都是這個時期著名的紫砂藝人。

四方鋪砂壺 黃玉麟制
黃玉麟(1842~1914)
黃玉麟,清道光年間到民國時期人,祖籍蘇州,曾經被蘇州知名人士吳大澄聘請在家制壺。黃玉麟所制紫砂壺,多數是圓壺,將古代的青銅器和陶器的特色,融入了紫砂壺中,形成了具有藝術特色、瑩潔圓潤、精巧工整的作品。黃玉麟通過自己的創意,首創了紫砂工藝假山石景,可以說開啟了紫砂假山工藝石景的先河。假山石景奇峰巍峨,伴有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整體造型層巒疊嶂,使人清心悅目。其代表作“魚化龍壺”,現收藏在宜興陶瓷博物館。
程壽珍(1858~1939)
程壽珍,又名陳壽珍,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號冰心道人。程壽珍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擅長制作一些簡練的壺型,作品很有韻味,在粗獷之中可以見到藝術美感,技藝爐火純青,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程壽珍的養父邵友庭,也是其師傅,教授了程壽珍紫砂壺制作工藝。程壽珍在師傅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研究,制作的掇球壺于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

掇球壺 程壽珍制

竹段壺 范大生制
范大生(1874~1942)
范大生,字繩武,號承甫。清光緒元年到民國年間人。宜興縣丁蜀鎮西望圩村人。范大生一生勤奮好學,對于紫砂壺制作刻苦鉆研,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先進的制壺技藝,使得《大生壺》遠近聞名,傳世之作有“魚化龍”“合棱”“一捆竹”“合梅”“仿古”“掇球”等壺。范大生的紫砂壺造型渾樸有致,色澤勻稱,均為壺藝珍品。作品“雄鷹”獲1935年英國倫敦藝術博覽會金獎。范大生對徒弟言傳身教,培養了馮桂林、葉得喜等紫砂名家,是一名德藝雙馨的紫砂藝人。
此外,這個時期的紫砂大師還有很多,都以自己精湛的紫砂作品聞名于世。這是紫砂行業手工制作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同時也是紫砂壺制作別出心裁,不斷創新的一個時期。關注這個時期的紫砂壺藏品,可以了解到近代紫砂壺的創作特征。
現代紫砂壺名家
當代,紫砂制作人才層出不窮,代表人物有:任淦庭、吳云根、裴石民等,他們各有所長,在設計和制作工藝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其中顧景舟老先生潛心紫砂陶藝60多年,在紫砂壺的制作上,可以說技藝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其與任淦庭、吳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蔣蓉,并稱為“新中國成立后七老藝人”,對紫砂文化傳承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位于宜興丁蜀鎮蜀山老街的任淦庭故居
任淦庭(1889~1968)
任淦庭,字缶碩,號大聾、漱石,宜興丁蜀鎮人。任淦庭在紫砂壺制作史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雖然他沒有讀過幾年私塾,但是卻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因左手能書,自稱左腕道人、左名。十五歲從師學習陶刻,1954年參加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任淦庭擅長在紫砂器皿上進行雕刻,雕刻的類型很多:山水、花鳥、書法,均有涉獵。任淦庭對藝術的美感,有自己獨特的把握,能按不同形狀,施以不同的布局,應用不同的刀法。當下任淦庭的諸多作品,被世人所珍愛和收藏。代表作品有:“八仙上壽”“月月紅”“春到農村”“溪水罱泥”“田間歸來”等。
吳云根(1892~1969)
吳云根,宜興和橋人,清光緒三十一年,十四歲的吳云根到蜀山拜師學藝,師從汪生義(春榮)。曾用名芝萊,習得其父一手較好的燒窯本領。吳云根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藝成后,吳云根隨汪生義到陽羨紫砂陶業公司當技工,專制仿古器具。
民國四年,在宜興利用公司當技師期間,吳云根的技藝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后來戰亂時期,紫砂行業雖然蕭條,但吳云根還是堅持利用閑暇的時間來燒窯,制作紫砂壺,也使得自己的制壺技藝不斷提升,并逐漸進入紫砂名手之列。1915年秋天,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廠到宜興請名手到山西做技師發展當地的陶業。吳云根到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瓷工廠任技師,當時山西省省長閻錫山喜歡仿古的壺型,所以吳云根在這期間曾數次為其仿制,制品為閻錫山等所收藏。

提梁觚棱壺 吳云根制
在山西當技師期間,吳云根不吝嗇賜教,將自己的平生所學和大家分享,為當地培養出了一批制陶技術人員,成為宜興陶業界向外省傳播紫砂技藝的杰出代表之一。

供春壺 裴石民制

串蓋壺 王寅春制
裴石民(1892~1976)
裴石民,原名裴慶云,又名裴德銘。代表作品有“悟奇治陶”,裴石民所制紫砂壺特色鮮明,造型古意盎然,制作精細。裴石民的制壺技藝高超,在制壺行業中,頗負盛名。他創制出傳統名壺“合桃壺”“菊蕾壺”“供春壺”,其中“供春壺”以儲南強收藏的“供春”為藍本,經過自己的精心改制而成,加入了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將自己的構思和靈感加入其中,融合起來,使得這一件作品古樸雅致,含有濃重的歷史韻味。這一款紫砂作品,后來很快為市場所接受。
裴石民一生清高,桀驁不馴,不喜歡趨炎附勢,他的很多作品表達了嚴肅的主題立意,以凝重的傳統文化,來批評社會的一些不良現象和自己的憤怒。其傲骨處處顯精神,有“陳鳴遠第二”的美譽,曾為名壺“供春壺”配蓋。
王寅春(1897~1977)
王寅春,祖籍江蘇鎮江,13歲開始拜師學藝,拜制壺藝人金阿壽為師,因為制壺手藝好,并且贈送刻有“陽羨惜陰室王”的印款蓋于壺底,有很多客戶向王寅春訂貨。宜興蜀山切玉圣手、金石書畫家潘稚亮,更是刻“王寅春”方章相贈,后來王寅春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到使用這個印章的紫砂器皿。
王寅春的作品類型多且技藝精湛,并且遠銷國外,大大提高了紫砂陶藝的聲譽。“洋桶壺”“線圓壺”“15頭咖啡茶具”“96頭滿漢全席的紫砂餐具”以及“圓條壺”“玉笠壺”“六方菱花壺”“八方盅型壺”“紋井壺”等都是其代表作品。
朱可心(1904~1986)
朱可心,可以稱得上是人如其名的紫砂壺大師。他的名字寓意為:“虛心者,可師也。”朱可心十五歲的時候,拜汪生義為師,與吳云根,汪寶根結為師友。他真正做到了虛心好學,對各種紫砂壺的設計和制作都十分好奇,追求創新的紫砂壺制作工藝。經過好友吳云根的介紹,后來被江蘇省立宜興陶瓷職業黨校聘為窯業技工,也是在這個時期,朱可心創造出了紫砂咖啡茶具。其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云龍鼎”是最為著名的一件。這件作品高八十四公分,在參加百年一度的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展出的時候獲得了特級獎。“竹鼎”是朱可心的另一個代表作品,后來被宋慶齡所收藏。“云龍壺”“圓松竹梅壺”等的作品,都受到了大家的關注。
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期,朱可心仍然孜孜不倦地進行藝術創作,在這個時期,分別創作了“彩蝶壺”“高壺”“勁松壺”“色柿子壺”“報春壺”“翠松壺”等作品。并且首創了一種特殊的壺型,被稱作“可心梨式壺”,并被國務院定為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國家禮品。

矮竹鼓壺 朱可心制

顧景舟南街舊居
朱可心和其他的紫砂藝人開辦了“紫砂工藝班”,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有文化的紫砂藝徒。朱可心生平愛惜紫砂人才,教育了很多紫砂技師,并且經常親自指導,正是因為這一份用心,使得紫砂行業在近代的發展很快,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

顧景舟考察宜興古窯址時與工作人員合影

笑纓壺 顧景舟制
顧景舟(1915~1996)
顧景舟,原名景洲,當代紫砂壺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的名氣十分響亮,別的紫砂壺大師評價其為:“藝海一景舟,鼓足風帆,勇往直前。”在他十八歲的時候,因為連年的戰事,家道中落,迫于生計學習了紫砂壺制作手藝。年輕時的顧景舟很有天賦,在初學紫砂壺的時候,就擁有一手扎實的制壺技藝,不久之后躋身于紫砂壺大師之列。
顧景舟曾一度在上海準陶瓷公司雕塑制模室任技師,他曾用名“曼希”。在那個時代,“曼希陶藝”成為人們爭相覓取的珍品。顧景舟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作品“石瓢壺”,因為線條簡潔明快,宜書宜畫,而受到了世人的廣泛關注。
顧景舟的紫砂壺講究線條的流暢舒展,比例的諧調秀麗給人以形象大方,實用之感。顧景舟不僅自己在制陶方面有很大的造詣,在對紫砂的歷史,古陶鑒定分析等的問題上,都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先后發表數十萬字有關紫砂陶藝的論文,為紫砂壺的理論研究和紫砂文化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蔣蓉(1919~2008)
蔣蓉,別號林鳳,是一位杰出的女性紫砂壺工藝大師。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蔣蓉的紫砂壺作品細膩、別出心裁,生動形象、別具一格。

石榴樹蛙壺 蔣蓉制
其作品曾在全國工業會議上獲評特等獎,還曾經作為周恩來總理出訪時贈送給東南亞等國家的禮品。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她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在那個時代,能夠有這樣的任命,是一種很高的待遇和榮譽。在工藝界,是絕對值得稱道的。
蔣蓉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她的“玉兔拜月壺”“百壽樹樁壺”“松果壺”“菊蕊花蝶壺”“雙龍紫砂硯”等都十分經典。其創作南瓜煙缸、大栗杯、菱形壺、金瓜壺、竹根等數十種,都在當時被批量生產。更有一系列大自然造型的工藝作品,深受大眾喜愛。現在她的作品,市場拍賣價格頗高,很多都突破了百萬元的價格。

紫砂11頭果品 蔣蓉制